符号学理论(符号学理论的三个基本要素)
国内学者可以借鉴跨学科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开展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本土化研究,绘制出祖国乃至世界语言景观研究的美好蓝图,让中国学者听到自己的声音,从而推动社会语言学及相关学科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形成更具中国特色的语言景观研究范式。
语言景观研究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涉及某一地区由各种语言符号构成的语言景观。随着研究视角和领域的拓展,逐渐形成了跨学科的研究趋势。作为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语言景观研究主要涉及语言学和符号学,但这两个学科的知识体系并不平等地应用于语言景观。自20世纪90年代语言景观研究开始以来,社会语言学理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1世纪以来,符号学理论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也体现了语言景观研究从单一的语言学学科向语言符号学“跨学科结合”的多维研究视角的转变。
研究视角的多样化
语言景观研究呈现出从语言学到语言学、符号学的新趋势,也体现了从社会语言学到符号学的过渡,但进展相对缓慢。细说起来,这与一般状态下的研究思路密切相关,即语言景观研究与语言学、符号学的结合存在缺陷。与这两个“因素”有关。一是社会语言学侧重于实证研究,二是符号学侧重于理论研究。
虽然上述两个因素缺乏相互反映,但随着语言景观研究逐渐成为一个新的跨学科领域,它显示了语言学和符号学在语言景观研究中的深入跨学科交流和融合。比如,重新领土化本来属于地理学、场所符号学、历史学的研究领域,现在却应用到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领域。因此,从边界和再边界的角度对空系列中的语言景观进行分析,显示了语言景观研究的跨学科特征。在理论层面上,研究者并不拘泥于语言景观研究的相关理论,而是集思广益,融合了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包括h .列斐伏尔的social 空异化理论、斯科伦(R. Scollon和S. Scollon)的场所符号学理论和T. Huebner的Speaky。在分析“虚拟空中的语言景观”时,研究者使用了社会语言学理论、地理理论、交际理论、符号空理论、政治理论和多模态视觉语法,并试图将这些理论整合到一个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中。
各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眼动追踪、虚拟现实、VR)等技术逐渐引起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关注,使得人们对社会空的认识从“现实空”转变为“虚拟空”。语言景观的研究对象也同步从传统公共空房间中的语言符号扩展到古建筑牌匾、中国特色书法景观、政治景观、涂鸦、汽车广告、突发事件中的语言景观、虚拟空房间中的语言景观。
就研究方法而言,目前的语言景观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数码相机拍摄统计、问卷访谈等传统的语言景观研究方法,还广泛涉及到其他学科。例如,认知语言学、统计学、变异社会语言学等学科都涉及到眼动追踪法、推理统计研究法、变异语言景观研究法等。通过眼球追踪对观看模式进行系统而严格的研究是概念化和理解语言景观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种新的研究方法可以判断出语言景观中读者最“注意的元素”。推断统计方法旨在阐明以往单纯统计符号数量、比较官方符号和非官方符号的量化研究并不能真正揭示语言景观背后的深层次规律,社会意义也不能仅仅拘泥于数据统计的表象,量化结果要结合相关理论进行细化研究。变异文化景观研究非常有利于语言景观研究中严谨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在数据分析中建立一些标准可以与其他标准进行交叉比较,最终有助于进一步的理论元研究。因此,研究者可以结合不同的研究方法探索语言景观的深层次规律,从而进一步理解以往研究中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如语码选择、社会经济指标与语言景观历时评价的相关性,语言、空与感知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等。
在跨学科研究中形成中国特色
语言景观研究反映了跨学科整合的趋势。在未来的语言景观研究中,不仅要加强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符号学等语言学派的整合,还要将语言学与美学、传播学、教育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学科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促进语言景观研究的跨学科发展。
目前,国内语言景观的研究应侧重于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的语言景观,如中国特色的古建筑牌匾、书法碑刻、政治景观、中国特色的户外标语、虚拟空室中的中国高校 *** 语言景观等。国内学者可以借鉴跨学科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开展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本土化研究,绘制出祖国乃至世界语言景观研究的美好蓝图,让中国学者听到自己的声音,从而推动社会语言学及相关学科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形成更具中国特色的语言景观研究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