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方仲永和吕蒙的不同变化,你得到哪些启示
方仲永天资聪慧,是个神童,五岁的时候问父母给笔墨纸砚,自己作诗,作出来的诗在文人中传阅,他的父亲见有利可图,带他到处拜访,不让他读书,成年后连普通人都不如。
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发奋读书,最后才干令人刮目相看。这两个人的不同变化,说明读书对任何一个人的重要性,读书是成才唯一的途径。
《伤仲永》与《孙权劝学》的区别
《伤仲永》和《孙权劝学》从内容上进行比较,不同在于:
1、《伤仲永》是通过写仲永从小天资过人,但后来却因为“父利其然也”而“不使学”,最后变成“泯然众人矣”的事,表达了作者对这位“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是与教育有必然关系的。
2、《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且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记事简练,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进步,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伤仲永》和《孙权劝学》从写法上进行比较,不同在于:
一、《伤仲永》和《孙权劝学》两文选材角度不同:
1、《伤仲永》从反面写学习的重要性。
写天资聪颖的方仲永因其父贪图眼前小利“不使学”,成人后变得平庸无奇。
2、《孙权劝学》从正面写学习可以激发人的潜能。
写吕蒙接受孙权的劝诫,在繁忙的军务之余,读书学习,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
二、例举事例不同:
1、《伤仲永》是幼年不学、竟无所成。
2、《孙权劝学》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三、写作技巧不同:
1、《伤仲永》是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2、《孙权劝学》是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
方仲永和吕蒙谁先死
方仲永是宋代人,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大都督,吕蒙先死的
伤仲永与孙权劝学有何异同
一、相同之处:两篇文章都是讲身边的人对主人公学习的影响。
二、不同之处:
1、内容不同
1)《孙权劝学》中孙权鼓励吕蒙学习,对主人公有积极的影响,从而使吕蒙进步很大。2)而《伤仲永》中方仲永的父亲对他的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从而使其“泯然众人矣”。启示是一个人要想立志成才,关键是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否则即使天资过人,也会一事无成。
2、写法不同
1)《孙权劝学》是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2)《伤忠永》则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3、创作背景不同
1)《伤仲永》天圣三年(1025),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诗,震动乡里。明道二年(1033),与方仲永同龄的王安石跟随父亲回金溪探亲,在舅舅家遇见了方仲永。他请方仲永作了几首诗,但他有些失望,因为“神童作家”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聪明。康定元年(1040),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亲。此时方仲永已做回了农民。庆历三年(1043),王安石从扬州回到临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写下《伤仲永》一文
2)《孙权劝学》三国时期,吴军大将吕蒙年少时不爱学习,后来听从孙权的劝告,“笃志不倦”地博览群书,学问大进。此文即是司马光根据这一史料整理改写而成。
4、赏析不同
1)《伤仲永》这篇文章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受之于天虽异,但还得受之于人,否则就将复为众人,进而说明未受之于天者,本来就是众人,如果不受之于人,恐怕连作“众人”也难,而且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表现了王安石早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2)《孙权劝学》此文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