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难熬的一年
6天前,我说情势正在发生重大转变。
但这转变速度之快,始料未及。
前天上海说公交地铁和室外公园只要扫场所码,不用看核酸。
昨天又改成除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学校、密闭娱乐场所、餐饮场所之外,都不再看核酸。
因为政策变化太快,基层都来不及落实。
昨天下午2点,写字楼物业通知,今后只要扫大门口的场所码看核酸,公司场所码不用扫了。
晚上7点又通知,今后扫大门口场所码也不看核酸了。
现在清零党和开放党还在争吵不休,我也不知道还有啥好吵,再把底层逻辑捋一下——
1、病毒与人类相生相伴千万年,传染性那么强的病毒本就不可能彻底消灭,世界早已放弃灭绝病毒,只能共存。
2、中国不可能永远紧闭国门,与世界脱钩,我们与其他国家一样,选择与病毒共存,是迟早的事,没有任何个人意志能改变这个客观事实。
谁还想搅浑这潭水,就是科盲。
3、从一开始,动态清零政策就是权宜之计,不是长久之计。
4、有探讨价值的只有两个问题:
一、何时从清零转向开放?
二、转向之前,是否已做好充分准备?
5、问题一,已没有讨价还价空间,因为我们是中央集权国家,国家综合考量各方因素后业已做出的决定,我们只能服从。
6、问题二,我们需要做的准备主要有四:
一、足够高的有效安全疫苗接种率,特别是高龄老人接种率,这是国家正在下死命令快速推进的。
二、大范围抗原自测试剂发放和成熟有效的居家隔离政策(辅助以方舱医院的集中隔离)。
三、特效药和重症救治力量在基层的均衡分布。
四、全民科普,扭转3年来民众对病毒的恐惧心理,才能在第一波冲击到来时,尽可能避免医疗挤兑,把宝贵的医疗资源留给最需要的老弱病残。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是一和四在快速推进,可预见的短时间内,二就会全面铺开,至于三,不在医疗决策系统工作的普通人很难了解。
现在面对的病毒,其实和3月出现在上海的并无本质区别。
中间这9个月时间,中国经济付出了巨大代价,由此延伸的次生灾害令人扼腕……
本来让很多人满怀期待的2022年,就在这一声叹息中,稀里糊涂地飘零了……
希望这9个月时间没白费,至少在问题三上,一直在默默加速推进。
只是最近两周政策转向速度之快,让我非常怀疑,转向的时间和力度,很可能是被一些场外因素推动,临时加快。
现在我们只能乐观希望:
一、国家已经或正在做好充分准备,能最大限度避免医疗挤兑,最大可能减少过量死亡~
二、又经大半年变异,现在奥密克戎致死率更低了(不到万分之一),即使以14亿人为样本也不怕出意外~
所以别再做无意义的路线之争,必须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
我们不得不面对挚爱的有严重基础病的高龄长辈,有可能熬不过这一波的风险。
身体允许打疫苗的,尽可能打。
实在打不了的,尽可能去封闭式管理的养老院,中招概率更低,可以熬到毒性更弱或老人自然死亡。
没法去养老院的,今后半年别让老人去人员密集场所,同住人都要打疫苗,尽可能保证自己不感染。
剩下的,就是多陪陪老人,让他们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生老病死,人人都躲不过~
多数人担心的,主要是孩子。
毕竟,有严重基础病的高龄老人预期寿命本就不长,中国现在人均预期寿命不过77岁,被病毒夺走生命的主要是80岁以上老人,不幸真发生时,子女不至于那么难以接受。
孩子人生才刚开始,如果被夺走生命,父母和社会都很难承受……
但从数据上看,孩子的重症/死亡率,并没有比成年人高很多。
奥密克戎=小号流感,针对的是免疫力正常的普通人。
奥密克戎可能造成威胁的,就是免疫力很差的人群。
除了高龄老人,还有一群人就是1岁以下婴儿和身子骨较差的怀孕中后期的孕妇。
我妈说,我小时候0-3岁经常跑医院,无非感冒发烧咳嗽,就是因为孩子免疫系统不完善,对病毒抵抗力很差。
我儿子0-3岁时,也不时跑医院打针打点滴,但最近几年就很少跑医院。
孕妇免疫力下降也很好理解,要把全身精华营养都给胎儿。
所以家里有孕妇或婴儿的家庭,未来半年是要小心点,尽量少出门,避免被感染。
有备孕计划的夫妻,最好延迟半年再要孩子,相对更安全。
除此之外的绝大多数人群,眼下亟需打破三年宣传和思维惯性导致的恐惧心理。
现在我们面对的病毒,早已脱胎换骨,“弃恶从善”,和3年前夺走李文亮医生的病毒,可以看成完全不同的两种病毒!
接下去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该搬砖搬砖,该恋爱恋爱,该学习学习……三年了,是时候回归正常生活了!!!
现在有派反对声音认为,之前高呼开放的人,和之后高呼清零的,是同一批人。
限制自由不爽了,就高呼我要自由,凭什么管我?
真放开了,觉得生命受到威胁,又高呼我要安全,凭什么不管我们死活?
先亮明个人观点,4月起,我就不再害怕病毒,真正怕的是……
然而基于科学、理性、逻辑的思维模式,在我国尚未普及。
多数人不习惯用概率和比例的抽象思维看问题,只要听到有谁接种疫苗产生后遗症或又有个2岁孩子不幸死亡,就会吓得魂飞魄散。
科学数据和逻辑推理,永远没有“我听那谁说”的作用大……
这就决定了,未来一段时间,不少人对未来的预期依然会很糟,不敢出门消费,更别说旅游,口罩戴的会比之前更严实。
从经济复苏角度看,这不是好事。
从疫情防控角度看,反而是好事。
多数人那么怕死,主动减少出门和聚集,口罩戴得超严实,家里备足感冒药,会有效拖慢病毒传播速度,为避免医疗挤兑争取宝贵时间。
总之,坚持动态清零,经济永远不会好,会一直痛下去。
逐步走向开放,最开始会痛一下,后面会越来越好。
资本市场最敏感。
昨天人民币汇率又大涨。
年中人民币汇率跌破6.9时,我就做过明确预言:
破7是板上钉钉的,破7.1也是大概率,破7.2也很正常,不用慌,如果还能继续跌,就是美元换回人民币的历史性机遇期了,千万别错过。
后来的实际走势,破7.3后,也就到头了,现在又快速回到6.9。
当时市场上有多少声音说还要往8跌的?
那些“砖家”,建议全部取关~
中美是全球经济双核引擎,两国经济体量和能量决定了,双方都不允许汇率出现单边无止境大跌,会伤害双方乃至全球利益。
所以正常中美汇率就在6.3-7.2之间摇摆,估值中枢在6.75左右,极限振幅在6-7.5之间。
这一波人民币逼近振幅下限,是因为美元创纪录持续加息(全球回收美元) 双边关系紧张 清零政策和对各行业持续整顿,导致外资持续看空撤离。
作为先行指标,中美关系阶段性缓和 防疫转向,汇率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近期中概股大涨,也是受益于防疫转向。
同样作为先行指标,中概股最困难的时期,应该也已经过去了。
过去两年中概股不可思议的创纪录大跌,是多重利空因素共振的结果。
一是国内监管环境趋严,不让挟流量躺赚了。
二是中美关系交恶,中概股面临集体退市的重大风险。
一旦集体从美国回到香港,香港盘子撑不住,估值会大幅下降。
同时,美股高位回调 港股从屎盆子继续往18层地狱跌的市场大环境,进一步挫伤中概股投资信心。
最后才轮到基本面上,互联网行业经多年高增长,已逼近增长瓶颈。
但基本面不足以让股价跌成这幅屎样,主要是内外环境太糟。
国内监管大棒,二季度开始转向,到三季度已变成呵护。
中美关系也在佩洛西导致的危机后开始趋缓。
根本原因还是双方经济基本面都不支持对抗升级。
鹰酱是高通胀 失业率,兔子是过度防疫导致经济低迷。
经济好的时候,其他问题重要性才会凸显。
经济不好的时候,其他问题都要让位。
这也是德国总理执意访华以及G20外交成果丰硕的根本原因。
再加上美国通胀拐点可能已到,明年加息预期大幅降低。
到11月,种种内外因素都在支持中概股走出超跌泥潭。
现在,最后一个紧箍咒也即将解除。
防控转向,预示中国经济会逐渐复苏,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的基本面预期,也会随之好转。
这是过去9个月,我用七步定投条件单,在中概互联的自动网格收割示意图。
2021年中概股持续下跌,多少还能找到理由解释,所以我持续加码入场。
今年3月中概股那波极限下跌,真没法讲理……
我不敢再加码入场,但依然咬牙把仓位补足到目标市值不动摇。
然后就不断小幅网格,每个来回,都能赚点菜钱,不断降低成本。
往后如果继续大涨,我就会启动逐步降低目标市值的进程。
简单说,就是我觉得太便宜的时候,坚决不割肉降低底仓(这也是我一直和大家说的),但是不断做网格吃点蚊子腿肉,想办法在底部回血。
我觉得没那么便宜时,就要逐步降低仓位,同时继续网格。
我现在仓位占比还有35%,要逐步降到15%,才安心。
注意:我没说清仓走人,也没说要大幅减仓!
比如现在持有10万,再涨一点,就降到9.8万,再涨一点,就降到9.6万……
蚂蚁搬家慢慢来,涨跌都不吃大亏!
说到底,中概股根本风险并未解除。
外因上,中美关系只是阶段性缓和,长期看,深度博弈会长期持续,没有其他选择。
内因上,互联网强监管不可能大幅放松,互联网永远无法回到2020年10月之前的赚钱模式,这是国家发展战略决定的。
现在看起来形势大幅转好,只是经济不行,必须妥协。
等2024年,经济全面恢复之后呢?
动物生存本能决定了,人们会选择性遗忘令自己痛苦的记忆,尽可能想到未来更好的可能性,让自己乐观起来。
所以韭菜的记忆只有7秒,永远好了伤疤忘了疼。
2023年上半年(至少一季度)恐怕还会比较辛苦,下半年就会逐渐恢复。
2024年后,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马照跑,舞照跳,继续专心搞钱,吃喝玩乐,好像2022年的一切不曾发生过……
只有像我这样极少数人,永远不会忘记2022年。
这一年,就像《耶利米书》,已预表未来。
生逢盛世,承平日久,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把史书上看到的那些故事和逻辑,和那啥对接起来。
我原来也倾向于乐观相信,这次,我们真和不一样,有些事,永远不会重现。
重读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才发现马尔克斯只有生活在拉美那片悲怆的土地,才能写出如此魔幻现实主义的巨著。
不,哪有魔幻,全是现实。
总之,只要我们的国民依然健忘、隐忍、乐观、勤劳、聪明,人人都拼命赚大钱,争做人上人,就一定要对中国经济长远发展有信心!
只是如果可能,最好别在一棵树上吊死~
但那是后话了。
眼下最重要的是:要相信,最困难的时期,正在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