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我接触到这篇文章之前,在我自己的知识中,我认为绿色大便可见于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以及惊悸。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原来绿便病有虚证、实证、寒证、热证、虚实证、寒热证。
治疗婴儿绿色粪便
作者/苏
婴儿绿便属于中医“泄泻”的范畴。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其是夏秋季,半岁左右多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薄,颜色为绿色,有未消化的奶类食物和粘液。
从病因上来说,该病可分为外感邪气和内伤两大类。外感邪气以湿为主,结合风、寒、暑、热等外感邪气。内伤负责脾胃、肝、大肠、小肠。从辩证的角度看,有虚证、实证、寒证、热证,也有虚实证、寒热证。但体质有强有弱,致病因素有重有重,发病有长有短。
所以临床病情复杂,一旦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会长期不愈,给治疗带来很多困难。所以,一定要牢牢把握辨证论治、察因求因的原则,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其实会泻,虚会补,寒会暖,热会放。如果寒热相混或虚实相遇,就要把寒热同治,或攻补兼施。
本病常见证型及辨证论治如下:
一、寒邪在中
张景岳说,“丈夫的腹泻根源在脾胃。胃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小儿脾胃虚弱,是因为脏腑娇嫩,气不足。况且年轻时不能自我调节冷暖,易受外感邪气,不知饥饱,所以更容易饮食内伤,脾胃阳虚,中焦抑阳,水谷不能与水谷有所作为。
主要症状:腹部冷痛,肠鸣音,绿色大便,恶寒,四肢冰冷,舌淡苔白,指纹青。
治疗:调理脾胃,温中止泻。
处方:一黄散。丁香、诃子、砂仁、木香、青皮、陈皮、白术、茯苓、鸡内金、炮姜、炙甘草等。
二。湿热积聚
是由于食积热滞,湿热交结,小便不利,热积络脉,骤注,强迫所致。
症状:腹痛伴腹泻,有青黄色气味,一日十余次,伴有烦躁不安,呕吐,烦渴,饮(热重)或渴而不饮(湿重), *** 灼热,小便短,苔黄腻,指纹紫暗。
治法:清热祛湿。
处方:葛根芩连汤合六一散。葛根、黄芩、胡黄连、滑石、藿香、佩兰、车前子、厚朴、陈皮、神曲和甘草。
三。肝郁脾虚
《片玉心经》上说,“小儿身属纯阳,阴阳不宜受损……一般脾胃常虚,须防肝气过盛”。可见小儿具有“肝脾常虚”的特点,肝旺于春木,中焦适中,运化常失。
主要症状:烦躁、哭闹、腹痛、腹泻、大便稀、青绿色、腹胀、嗳气、纳差、发热、舌苔薄白或黄、脉缓。
治法:泻肝健脾。
药方:止痛方合四逆散。陈皮、白芍、防风、白术、柴胡、枳壳、木香、胡黄连、车前子和甘草。
四。恐慌
因为慌,消化不良,浊,泻,泻。
症状:大便如青苔,有泡沫,睡眠不安,腹痛,呈蓝色,有蓝色指纹。
治疗方法:安神定志。
处方:益脾真镜散。党参、茯苓、白术、钩藤、朱砂和炙甘草。
V .冷热混合
脾胃相通,湿土同气;阳——精壮之体,湿邪多归于阳明,阳明有热,易伤阴津,常积热化火。阴体内的湿邪大多转寒,聚集于太阴。每当有寒凝、浊滞、脾胃素弱、下法不对,升降机制紊乱,寒热错杂之邪在胃中,形成内热、脏寒、上实、下虚、上下相斥的局面。
主要症状:一天腹泻十余次,色青带粘液或乳瓣消化不良,小便清长,面色略黄,四肢不温,烦躁,哭闹,呕吐, *** 红,苔薄白,舌尖红,指纹微紫。
治法:寒热同治,苦辛并治,郁虚消。
处方:半夏泻心汤。半夏、元胡、白术、党参、干姜、葛根、木香、砂仁、车前子、麦芽、神曲等。
六。脾胃虚弱
张景岳说,“脾胃受伤,水转湿,谷则凝滞,精气不转,则污染减少,利润减少。”脾属土,但恶湿,脾阳虚不能温通水谷,导致水湿潴留,形成此证。
主要症状:大便稀薄,色青带粘液,肠鸣,腹胀,藏虎纹,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精神萎靡,舌淡苔白,脉缓弱。
治疗:健脾和胃。
处方:沈凌白术散。党参、茯苓、白术、扁豆、陈皮、薏苡仁、山药、麦芽、姜半夏、木香、砂仁、车前子。
[病历示例]
5个月大的男宝宝,出生后因风积奶而腹泻,有时有绿色大便,一天最多8-9次。长期服用中西药,两个月来一直挥之不去,四肢冰冷,舌淡白,虎口有皱纹,面色微红但不明显。这是一种中寒、脾阳虚的慢性腹泻,需要调理脾胃,温中止泻。一黄散的配方如下:丁香1.5克,诃子4克,砂仁3克,木香3克,青皮3克,陈皮3克,茯苓6克,白术3克,鸡内金6克,大枣2枚,烤姜3克。吃了两次药,绿便已经止住,症状都减轻了。建议用附子理中汤巩固疗效。
在治疗婴幼儿绿便的过程中,要注意小儿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的病理生理特点,尤其要避免暴饮暴食,否则会严重损伤脾胃。在临床用药中,要考虑《医者必读》中提出的四个不可或缺的原则:“不能用甘温补虚,过甜则生湿;不能用苦寒清热;太苦会伤脾;不要太早,怕余孽;不要太软弱,怕津伤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