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初的上海,国民 *** 正在全面实施“大上海计划”,新建的道路四通八达,商铺和房屋鳞次栉比,城市环境焕然一新,文化娱乐设施同样丰富。不像今天人们去三亚和北戴河度假,上海居民可以在不离开上海的情况下享受阳光海滩。这个老上海度假胜地是高桥海滩。
公共行政部门在安排海滨浴场时遇到了许多困难
高桥的海边有几十里平坦的白色沙滩,一望无际的大海空。洗个澡神清气爽,在浅滩上昏昏欲睡,却又热得能消暑。爱游泳的西方侨民最早来这里游泳。20世纪20年代,这里出现了摊贩和季节性旅馆,初具规模。
“离岸边越远,水流越急。苏冠兰不断变换姿势,或逆流或顺流,或来回游动。每次来高桥,他都是先游泳,再去健身房。这个演习已经进行了十天了……”这段话摘自毫不掩饰的小说《第二次握手》。高桥滩是男女主角苏冠兰和丁洁琼相识相恋的地方。这里发生的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更是一个炎炎夏日。来自中国和西方的人们以及各行各业的女士们纷纷来到上海。高桥海边是郊游的首选,避暑的天堂,和朋友一起去仙境一样。
“大上海计划”提出后,被上海市 *** 提上日程,率先开发高桥海水浴场,打造上海和上海的新名片。根据上海市档案馆收藏的民国政务院档案,1931年,时任“行政院院长”的孙克和上海市市长张群到高桥海滨地区实地考察并作出指示,决定由市政工程局开始对海滨地区进行勘测。
消息一经发布,所有的市民都很兴奋。《兴华周刊》刊登了一则消息,大致内容是:上海女性注重户外运动,尤其是游泳。每年夏天,他们都充分利用所有可以游泳的地方。而上海人口密集,车马拥挤,城市鱼龙混杂,却缺少避暑纳凉点,与欧美大都市相比差距甚远。高桥虽然是个偏僻的地方,但是风景宜人,还有轮渡可以去。饱受酷暑之苦的市民都是无忧无虑,向往的。我希望市政当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它。
然而,由于1931年的洪水,该项目被暂时搁置。1932年12月28日事变后, *** 陷入财政困难。考虑到市民的迫切需要,继任市长吴铁城批准从市轮渡公司的盈余中支付2000元各种设备费用,将海水浴场交由公共管理局轮渡总管理处规划布局,由工务局、卫生局、公安局等部门配合。
但是,公用事业局对洗浴场所的布局和管理没有经验。1932年7月,主任黄伯桥致函青岛市 *** 秘书处,要求了解洗浴设施、管理规则以及出租器具和出售食品的方法。虽然手术一开始很小心,但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同月,高桥海滨两家饮料店的老板沈冠六、范秀堂上书市长吴铁城, *** 公用事业局取缔其他饮料店,垄断海水浴场经营,与民争利。浦东同乡会也来信说,公管局认为饮料生意有利可图,所以垂涎。不管商人百姓的生活,同乡会都会通过公益律所向会员征求意见。接着,高桥区委委员钟反对公用事业局修建高桥镇到海水浴场的公路,认为这种行为破坏了农田,方便了海盗,奉承了西方人;高桥当地村民自发组织起来,干扰道路建设,要求赔偿受损农田。随后,亚洲石油公司陈玉田先生不满海水浴场简陋的安全保卫设施,上书公用事业局,提出应设置木板指定水位,增加救生艇和救生圈数量,涨潮时鸣锣,尽快清除沿岸更多的小石子、瓦片和碎瓷片。
1932年6月,上海市 *** 指示公共管理局整理海滨浴场的公文。
高桥海滨的水质也引起了市政当局的关注。1933年1月6日,卫生局致函公共事务局,称“高桥海滨已被辟为公共浴场,其良好的水质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为慎重起见,我们打算先取水检验,看看细菌数如何再处理。我想你们局会同意我们的。”随即派出官员前往高桥海滨,对涨潮和退潮时的水质进行采样检测,结果显示这里的水质确实有传染病的可能。
面对财力不佳、反对声音众多等因素,海水浴场的建设在这样的困难和压力中缓慢起步。甚至从高桥到海水浴场的路铺好以后,市民可以坐轮渡过河后直接坐车去海边。高桥海水浴场相对简陋的设施还是不能让游客满意。公共管理部门拒绝向中国旅行社提供海滨浴场的照片,这不足以在此时进行宣传。
谭伯英与海水浴场经营权的变更
*** 开发建设捉襟见肘,民间却嗅到了商机。曾承建上海特别市 *** 大楼、市图书馆等建筑的朱森吉建筑厂老板朱跃亭向市政管理局递交 *** 书,申请承接高桥滩,并要求办理营业执照。为进一步优化提升高桥洗浴环境,经公用局与工务局等部门协商并报市 *** 批准,同意对外承包,但需提前缴纳租金、保证金等3万元。多次交涉未果,朱悦婷放弃了承接。然后广东商人卢洪祥也为包工头 *** 。在未能提出与海边酒店合作、轮渡浴池联票制等条件后,他也选择了退出。
夏天将至,时间紧迫,海水浴场的承接仍然没有结果。1933年5月1日,公用事业局又与有关部门进行了一次讨论。 *** 董事许对此非常重视,并亲自出席了会议。会上,四科科长谭博英提出并最终同意,由高桥海滨宾馆承办浴场最方便。与海滨宾馆协商后,将预付款由3万元改为1.5万元,并要求每年支付750元报酬。海滨宾馆签约,成为高桥浴场之一家承包商。
海滨宾馆取得经营权后,下大力气改善海滨浴场的交通条件和经营环境,配合市 *** 和各局积极安排。道路拓宽工程顺利进行,各种颜色的小贩逐渐规范,公安分局四个区长期派驻警察维持秩序,确保安全。1933年7月8日,城渡公司正式在游浦开设清凉夜班,方便上海人消暑。去高桥的头等舱单程票价从0.5元到0.8元不等。同时,还准备了多辆车往返于高桥轮渡码头和海水浴场之间,方便往来。为进一步完善洗浴场所管理,服务游客,高桥海滨酒店制定了洗浴场所细则,如洗浴场所使用代金券、禁止私自搭建帐篷、禁止不着正装进入、禁止裸泳、拒收杂物等。,甚至还有不许牛羊随意吃草的规定,可见当时这里的原生态环境。
在炎热的夏天,游客蜂拥而至。“下雨天,太阳躲在云层里,黄浦江上的凉风沁人心脾,让在城市生活了很久的人感到轻松愉快。到达现场,但见建筑精美,布局得当,海边细沙,海水平静。所谓茫茫大海空身处其中就足够了,几乎不可能事事关心。游客相当多,有的在水里游泳,有的在沙滩上休息,有的在帐篷里睡觉。成员中有擅长游泳的游泳运动员。他们换好衣服下水,欢腾的声音瞬间充满了他们的耳朵。所以不擅长游泳的成员也跃跃欲试。”这是1935年发表在《妇女月刊》上的上海女子教育博物馆高桥滩访问团参观时,对高桥海边夏日景象的精彩描述。
海水浴场也吸引了许多名人和女士来此参观。梁赛柱、、王、、、蔡楚生等明星曾多次来此消暑。他们带来的时尚风在这片海水的海岸上蔓延开来。人们配备了无沿太阳帽、防晒毛巾和防割胶鞋。游泳者在海里可以自由改变泳姿。没有游泳技术的,随便在浅滩上溅水。蓝白相间的帐篷下,更多的是从海里出来乘凉的男男女女。有的甚至带上留声机,悠闲地欣赏爵士乐。
1935年,海滨饭店因 *** 问题,将浴池经营权交给了上海兴业信托,而此时兴业信托的经理恰好是由公局抽调的谭伯英。谭伯英是交通工程方面的专家,后来在抗日战争中期主持修建了滇缅公路。翻阅档案可以看出,谭伯英与高桥大酒店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例如,在海滨酒店向公共办公室申请免费公共汽车票的提交材料中,实际上插入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谭已事先答应”。但是,作为直接参与者,谭伯英对海水浴场的规划和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淞沪抗战前的海水浴场时尚
兴业信托公司接手后,海水浴场资金链更加雄厚,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外滩到海水浴场水陆结合,建有绿色琉璃瓦门楼,两侧摆放美人鱼铜像,入口处建有50级水泥台阶。两边都是新挖的池塘。池塘四周是宽阔的走道,走道外面被铁丝网挡住了。走道两侧,啤酒瓶呈直线插入泥中,这是一种别出心裁的安排。这个池塘里有上千条鱼供人垂钓,还有十几只白鹅,也成了清澈水面上的点缀。浴场的更衣室、浴室、冰室、体育场等设施完善,附属的歌舞厅、餐厅、酒吧、酒店、商店一应俱全。1935年6月22日,海滨浴场举行了盛大的开业典礼,上海名流云集。那天,《申报》第四版报道了那天的盛况。在高桥的海岸线上,一派热闹景象。
帐篷像一个十英里长的营地。
关于高桥海水浴场的布局,1937年的《星期六》杂志曾记载:“在海水浴场前,你首先会接触到几家卖零零碎碎的小店,几辆停在路边的人力车和海边旅馆里的小别墅。走上宽阔的石阶,爬上山顶就是售票处,每个人在这里领取一角门票。宫廊后有一圆池,四周有土堤,长满绿柳,中间有横堤,有六角亭。更衣室刚过去,海边就在眼前。灰色的海水,一波接一波的巨浪冲击着沙滩,有吞舟滚物的气概。从远处看,在大海里航行,在大海的另一边,你看不到你的视力有多好,只能看到水和天是一样的。”
碧翠丝·柳树洗去了城市的喧嚣;鸟语花香,是宁心之性。从1935年到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前,高桥的海水浴场进入繁荣期,每到夏天几乎人满为患。据1935年7月《生活讯报》报道,广东游泳队和高桥滩联合举办了一次海水浴大会。提前邀请了柬埔寨各界人士参观,并提供了专门的班车。市长吴铁城还亲自来观看运动员的比赛和水中表演,非常受欢迎。
高桥滩已成为市民周末出游的首选。相对于容积有限的游泳池,人们都把在海里洗澡当成至高无上的娱乐。在这里,人们忘记了夏日的炎炎,缓解了生活的苦闷,回归了童年的欢乐。就像1937年《万英》杂志第11期的一句话:“在那里你可以看到浩瀚的大海,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混杂的人,包括绅士、少爷,还有一些‘家族’的领袖,还有色彩鲜艳、英俊迷人的贵妇和妻子。如果你有一点游泳的技巧,你可以尽量游得狂野一些。如果带个‘爱人’一起游泳,那就更锦上添花了。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汹涌澎湃的海浪伴随着欢声笑语蔓延开来,不仅能增加你的兴奋感,还能引起孤独的年轻人的羡慕,让他们炫耀一番!如果你是一个不会游泳的人,那么在浅水区泡一会儿也能消除热气腾腾的烦躁,消除生活中积累的压抑和沮丧。”即使在八·一三事件之前,大战就在眼前,海滩上仍然挤满了游客。1937年6月24日,实业信托公司向上海市政管理局申请借用车辆往返于高桥和市区之间,以缓解游客增加带来的压力。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上海已成为远东地区经济发展更具活力的城市之一,社会上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中等收入阶层。他们过着相对稳定的生活,深受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影响。穿西装,听唱片,逛公园,海水浴场自然是他们生活娱乐的重要选择。同时,许多名人在盛夏来高桥海边度假,他们的照片和海边风光见诸报端,吸引了大批游客。高桥海水浴场的临时时尚是时代和环境赋予的,也是现代市民社会兴起的重要体现。
梁赛珊,著名舞蹈家,热爱游泳。
喜欢音乐的人带着电唱机,在帐篷里欣赏爵士乐。
几次重建尝试和海水浴场的最终衰落[/s2/]
伪满时期,由于战争和飓风,海水浴场部分受损,其余被列为危房。1941年,上海市市长陈公博下令拆除所有建筑,澡堂里的花洒等设备被拆除,运到伪市新建的职工操场。
抗战胜利后,公用事业局与市轮渡公司签约,试图重建海水浴场,但 *** 陷入内战,苦于财政问题,一拖再拖。当时的杂志《上海特稿》这样描述:“八年的篝火毁了高桥滩,这里曾是避暑胜地,如今杂草丛生。”1948年6月22日,时任民政局局长的张小童在给公共事务局的公函中写下了这种现实的无奈:“现在中外游客络绎不绝,既无休息的地方,也无吃喝的饭馆,站在堤岸上,又渴又饿,望着大海叹息,一扫所有的乐趣。当群众集体到岗,询问事情原委时,他们感到羞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市总工会和市体委曾在高东镇徐佳路沙滩建有海水浴场,有更衣室、淋浴室等简易设施。不幸的是,它在1963年被台风摧毁。1984年,在车晓等老同志的倡议下,在川沙县人民 *** 的领导下,通过社会集资的方式重新开放了综合性的高桥海滨游泳馆。新海水浴场于1985年6月建成开放,占地940亩,包括2000平方米的更衣、出租、仓储建筑和7500平方米的停车场。现在,高桥的很多人仍然清楚地记得海水浴场重新开放时的盛况。90年代初,由于外高桥电厂建设等原因,高桥滩终于关闭。
高桥滩的兴衰曾经是不可避免的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特殊缩影。它曾经引领了市民社会的现代化意识,却被更多的现代化观念所湮灭。如今的市政规划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早已改变了上海市民的传统观念。然而,人们仍然会怀念高桥海边凉爽的海天和穿着泳装的女士们。炎炎夏日,人们在心里默默许下一个愿望:逃离城市,享受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