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定律、性质、规律、公式等。其中,数学概念不仅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学习数学实际上是一个掌握概念并应用于判断、推理和应用的过程。事实证明,如果孩子有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有助于孩子掌握基础知识,提高操作和解题技能。相反,如果学生概念不清晰,就无法掌握规律、规律、公式,做题时就会出现思路不清、不规范等问题。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
1,加数加数=和
2,被减数–被减数=差值
And =加数加数
差值=被减数–被减数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减法–差值=减法
另一个加数=和–加数
减法=被减数–差
差值=被减数
减法=差值减少
3.一个数从右数起的之一位是一个数字,(表示几个1)
第二位是十位。(表示十位)第三位是百位。(表示百)
读写数字都是从高位开始。读书是写单词,写字是前面写数学单词,后面写单词。
4.“︸”下面是求总数,用加法算出来。( )
“︸”上面是要求的部分,用减法算出来的。(-)
5.找出一个数字比另一个数字多(少)多少。
找出数字比小数大多少,用减法计算。(-)
求小数比大数少多少,用减法算出来。(-)
大数=小数额外小数=大数-额外数=大数-小数
6.时针短,分针长。1小时=60分钟,60分钟=1小时1刻钟=15分钟
当分针指向12时,就是小时;时针指向数字时,就是小时。
当分针指向6时,是6点半,时针穿过数字时,是6点半。
重要提示:有十二个钟面数字。两个数之间有五个方块,一周有六十个方块。时针转一个数字一会儿,分针转一点儿一分钟,一会儿是六十分钟,六十分钟是一会儿。就在时针数字后面,表示有多长。有多少分?仔细看分针。
7.集十首:小朋友拍手,我们来唱十首,九为一,八为二,七为三至六为四,二为五为十。补十:除小数,补大数。把大数分解,把小数四舍五入。
8.图形应用题:先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再确定用加减法计算。最后,记得写回答。
9.求总量,用加法算出来。( )
10.找到剩下的,剩下的,还有多少。用减法算一下。(-)
11.1元=10分=10分,1元=100分。
12.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13.长方形有四条边,正方形有四条边,三角形有三条边。
14.用至少6根同样大小的小木棒来放置一个长方形。
15.用至少4根相同的棍子放一个正方形。
16.至少3根同样大小的小木棒可以用来放置一个三角形。
17.硬币是圆形的。
18.至少八个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一个大立方体。
19.一个立方体有6个面,所有的面都相等,都是正方形。
20.长方体有六个面,两个相对的面等。
圆柱体的顶部和底部有两个平面,大小相同。
单位1:长度单位
1.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2.对于体积比较短的物体,单位可以是“厘米”,厘米可以用“厘米”表示。
3.将标尺0的刻度设置在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面对多少个点,就可以知道物体的长度。
4.体积比大的物体通常以米为单位计量。米可以用“m”来表示。
5、1米=100厘米;1m = 100cm1米有(100)个1cm。
6.线段是直的,它的长度是可以测量的。它有两个端点。
7.掌握画线的方法。
二年级数学之一单元复习卷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
1.用笔加(列垂直计算)时,相同位数要对齐,从个位数开始,加到十位数,输入一到十位数。
2.用手算(列-竖算)减法时,相同的位数要对齐,从个位数开始,如果个位数减得不够,从第十位开始返回一位。
3.列垂直计算时,进位符号(小1)和退位符号(小点)不能省略。
二年级上册第12单元数学复习
第三单元:对角度的初步认识
1.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2.从一点出发,用直尺在不同方向画两条直线,然后画一个角。
3.每个角尺都有一个直角,每个角尺都有两个锐角。
判断:可以用一对三角板拼出直角。(×)
4.比直角大的是钝角,比直角小的是锐角。
5.角度的大小与边长无关,与角度的张口度有关。
判断:用放大镜看一个角度,角度变大了。(×)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卷
第四单元:表(1)中的乘法
1.具有相同加数的加法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2, 7 2
加法公式:2 2 2 2 2 2 2=14
乘法公式:2×7=14读作2乘以7等于14。
或者:7×2=14读作7乘以2等于14。
3.乘数×乘数=乘积
(1)添加两个4:2×4 = 8
(2)将两个4相乘:4×4=16
(3)2和4的乘积:2×4=8
4、乘法口诀1-6
(1)能够记忆乘法口诀;
(2)能够写出乘法公式的含义,表示几个的加法,并用图形表示出来。
(3)能够根据乘法口诀写出乘法口诀。
(4)根据加法公式写出乘法公式。
二年级数学中的乘法表(1)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1)
1.通过观察和比较,初步认识到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根据看到的不同形状,学会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立体图形的一边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立方体,也可能是长方体。
二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1)”
第六单元:表(2)中的乘法
1,7-9的乘法公式
(1)能够记忆乘法口诀;
(2)能够写出乘法公式的含义,表示几个的加法,并用图形表示出来。
(3)能够根据乘法口诀写出乘法口诀。
第七单元:知道时间
1.钟面上有12个大方块,每个大方块有5个小方块,钟面上有60个小方块。
2.时针走12小时,一分钟走60分钟。
3.用分针走一圈,走1平方时针。
1 =60分钟,一瞬间=15分钟,半小时=30分钟。
4、全时间和半时间。
小时:分钟指向12,时针指向数字。
半小时:分钟指向6,时针经过数字时为半小时。
5.时间的计算
时间的增加:
找出是什么时候,用加法计算。
计算时,加上小时和点数。60岁以上的,要提前1。
时间的减法计算
要想知道分钟和分钟之间的时间有多长,你应该用减法,从结束时间中减去开始时间。
算,减,减,减。不够的话,60的时候就要前移1。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单元复习卷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1)
1、根据问题情况,系统地列出所有的可能性,做到不重不漏。
2.有些问题要考虑清楚。
问题1:1、2、6三张牌可以组成(8)个两位数。
12、16、21、26、61、62、91、92
问题2:1、2、6三个数可以组成(6)个两位数。
12、16、21、26、61、62
问题3:有九种方法可以把两件衣服放在三个不同的盒子里。
把一件衣服放在一个盒子里,两件衣服放在一个盒子里。
问题4:有三个硬币,一毛钱,五毛钱,一元钱,可以形成(7)个币值。
1件,2件,3件合在一起。
参考答案:
1.长度单位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公里)。
1公里=1000米1米=10分米
1分米= 10厘米1厘米= 10毫米
计量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计量;
测量长的物体,比如山的高度、电视塔的高度、树的高度、建筑物的高度,往往是以米为单位来测量的;
一条河的距离或长度通常用公里来衡量。
2.重量单位是克、千克和吨。
1吨=1000千克1千克= 1000克
能拿在手里的轻物体以克为单位计量,如鸡蛋、苹果、粉笔头等。
一般重物的计量单位是公斤,一袋洗衣粉,一个人的体重等。
沉重或体积庞大的物品,如大象,蓝鲸,汽车或船只,通常以吨为单位。
3.列相加为竖排时:相同位数要对齐,从个位数开始,哪个位数满十,前一位数就用“1”输入。
4.列减垂直时:同位数要对齐,从个位数开始,如果一位数不够减,就借用前一位数的“1”,取为10。然后,加到标准上数后,继续减少。
5.加法的检查方法:总和-加法=另一个加法。
6.减法的检查方法:差减=被减数。
7.四边形的特点:它有四条直边和四个角。
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不稳定,容易变形。对边平行相等,对边相等。
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的特点:四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8.一个封闭图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的周长。
矩形的周长=(长和宽)× 2
矩形的周长=长×宽× 2
矩形的长度=周长÷2-宽度
矩形的宽度=周长÷2-长度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 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9.被除数÷除数=商…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10.余数必须小于除数。除数必须大于余数。
1.时间单位为:小时、分钟和秒。
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
2,1天=24小时
(也就是说,时针一天要走两次。)
13.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
14.(1)当列乘法是垂直的时,相同的数字应该对齐。从一位数开始计数,如果一位数的乘积超过几十,则前一位数前进几位数。
(2)0乘以任意数得0,0加任意数得任意数。
(3)在估算过程中,多位数应视为与其接近的十或百的整数,用与其接近的十或百的整数乘以一位数,估算结果用“√”表示。
15.(1)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这个图形的四分之一,写1/4。
(2)比较分数:
如果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如果分子相同,分母较低的分数会较大。
(3)带分母的分数加减运算法则:分母不变,分子加减。
16.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性质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确定性包括某些存在的现象和不可能的现象;不确定只包括可能的现象。
参考答案:
1.亿以内的计数单位有:一(一)、十、一百、一千、一万、一百万、一千万、一亿,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度为“十”。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每四位数分为四级,即一级、万级、亿级,从更低一级到更高一级。
十万是一百万,
一千万就是一千万,
十个一千万就是一个亿。
2.超过1亿个数字的发音:
(1)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写一级。
(2)不要在每一级末尾读取任何零;或者中间有一个零或者连续几个零,都是只读一个零。
3.写出1亿以内的数字:
(1)先写一亿级,再写一万级,最后写一级。
(2)如果最后一个没有单位,就在那个上写0。
4.当比较数的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数大于位数少的数;位数相同时,更高位的数大于更高位的数,这个数更大;如果更高位的数字相同,则比较下一位,直到比较完大小。
5.求一个数的约数,先确定省略了哪个尾数,然后看清省略部分的更高位,最后用“四舍五入”法求其约数。是“舍”还是“入”,取决于省略尾数的更高位是小于5还是等于或大于5。
6和0也是自然数。的最小自然数是0,不存在更大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7.线段的特点:有两个端点,长度有限。
x线特征:终点只有一个,可以无限延伸到一端;
直线的特点: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一点后可以画无数条射线,一点后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两点后只能画一条直线。
8.由从一点画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度通常用符号“∞”表示。
9.角度的大小与两边的长度无关,而与两边的发散度有关。散度越大,角度越大。角度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将半圆分成180等分,每等分的角度为1度,记为1。
10.角度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圆角。
11.小于90°的角称为锐角。等于90度的角叫做直角。大于90°小于180°的角称为钝角。等于180°的角叫做平角。直角的两边在同一条直线上。等于360°的角叫做圆角。
12.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将两位数分成几十和几十,再分别乘以一位数,最后将两次的乘积相加。
例如:16×3=10×3 6×3=48
13.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书写方法:先将三位数乘以两位数上的数,数的最后一位与两位数的个位数对齐;将十位数上的数乘以三位数,数的最后一位与十位数对齐;然后把两次加起来。
14.因子末尾有零的乘法的一个简单算法:先把零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两个因子末尾有多少个零,再在乘积末尾加一些零。
15.每种商品的价格称为单价。
单价=总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总价=单价×数量;速度=距离÷时间;时间=距离÷速度;距离=速度×时间
16.不在同一平面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17.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则称它们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称为另一条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称为垂足。
18.在同一平面上,如果两条直线都平行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19.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第三条直线,则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20.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相等;对角线的度数相等。
21.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不平行的对边组分别称为梯形腰。
两个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当一个腰与上下鞋底垂直时,这个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22.从被除数的高位开始,尝试先用除数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数小于除数,再尝试除以前三位。(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整除,取决于前三位。)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专栏四年级上册数学同步教学视频作者:茵苗教育9币922人已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