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概述
艾灸是中医外治法之一,具有温散寒邪、温经通络、活血除痹、壮阳化淤、防病养生的功效。在扁鹊的心书《人间活法》中有“保命之法,燃艾之一,丹药第二,乌头第三”的说法,《医学概论》也说:“一年抽一次,气息旺盛,百病不生”;“艾灸是百病必备,药针必备。”可见艾灸在古代医疗中的重要作用。
艾灸养生
艾灸四强穴
保健四大要点艾灸:关元灸助气血阳气,气海灸培元气,足三里灸防病抗衰老,膏药舒灸补虚益损。
药膏灸
该膏药穴具有宣和调肺、益气补虚的作用,是保健灸的重要穴位。艾灸后,阳气旺盛。
膏药穴位位置图
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卷九《取穴法》中记载:“艾灸强而有力。艾灸后能感觉到气在窒息。可以艾灸气海、足三里,泻火。艾灸后,使人有繁华之感。安逸的时候,不要放纵自己。”可见,膏药灸量过多,可能会导致人体上部气血凝滞,产生实火。艾灸气海、足三里可泻火。因此,在现代临床实践中,要根据个人体质施灸,做到灸感气而得病,不能盲目跟风强灸的次数。
足三里灸
足三里(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结合点,位于小腿前外侧,小腿鼻下3寸,胫骨前缘外1横指(中指)。艾灸足三里具有健脾和胃、调和气血、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功效,可预防中风、治疗疾病、延年益寿。
足三里位置图
足三里(足三里)是胃经的下穴,“共主内府”。因此,艾灸足三里具有防病、抗衰老、疏通六腑下气的作用。
足三里灸包括温和灸和疤痕灸。
(1)足三里温和灸:点燃艾条后,在足三里穴附近熏烤。艾条距离穴位约3厘米。如果某些部位有温暖舒适的感觉,就会固定。艾灸每次持续10-15分钟,局部有轻微红晕。隔天灸一次,一个月10次。
(2)足三里疤痕灸:《针灸大成》千金灸法中介绍,足三里疤痕灸可三年一次,每次灸3-5强,艾条大如小麦、黄豆或半个枣仁。一般先在六座上涂上蒜汁,然后立即贴上艾炷,点燃艾灸,直到所有艾炷燃尽,艾炷火自行熄灭,灰烬清除,再重新点燃艾炷灸。艾灸后涂一次蒜汁。艾灸至局部皮肤起泡。艾灸过程中,如果患者感到灼痛,医生可以在穴位周围轻轻拍打,缓解疼痛。艾灸结束后,在艾灸点敷上纱布和胶布。告诉病人多吃羊肉、豆腐等。一般1周左右就会溃烂,溃烂时要防止感染。艾灸45天左右痊愈,留下永久疤痕。仅供参考,慎用!
气海灸
气,又称腹,属于任脉。艾灸此穴是保健艾灸的重要穴位,具有养元气、补肾固精的作用。
气孔位置图
临床常用温和气海灸、气海灸姜、气海灸附子。艾灸大海为了健康,孕妇不宜艾灸。
海姜灸:取仰卧位。将一片鲜姜切片,如0.3-0.5cm厚,用细针扎几个孔,放在气海穴上,再放艾条点燃艾灸。每次灸3-10强,艾炷大如黄豆或枣仁。艾灸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10-15次为一个艾灸疗程。艾灸一个月10-15次。
隔海附子艾灸:将附子切成0.4cm厚的薄片,用水浸泡,放在气海穴上,将黄豆或枣仁艾条放在贴片上进行艾灸,以感觉温热舒适或局部潮红为度。艾灸每次3-5强,隔天一次,一个月10次。
关元灸
关,又称腹部,是足三阴经和任脉的交汇处,也是小肠的穴位。具有温肾固精、益气壮阳、通经络、调气血的功效。是老年人保健灸的重点。这种方法不适合孕妇。具体操作与气海灸相同。
薛源位置图
明代万全《养生四要——养生通论》谈到“适灸者,惟壮者,不可多灸...否则正气虚弱,邪气自袭,艾灸补虚,气若油,无益有害。”所以艾灸关元应因人体质而适量,艾灸方法与气海相同。
其他艾灸方法
宋代王志忠在《针灸养老经》第三篇“虚”中总结了常见虚证的艾灸养生方法,以资借鉴。
饮食不思,心口胀气,面色蜡黄者,世称脾肾脏病,宜用艾灸治疗。
慢性冷伤衰竭脏腑、腹泻、中风、神志不清等病症宜灸神阙。
气虚、气虚、诸气病、久病不愈者,宜用艾灸气海。
对于脏腑虚寒、小腹倦怠等疾病,艾灸腹部为宜。
阳气不足而衰竭,失精而无子,宜灸于极。
涌泉相报心痛不喜食,女不生子,男如绝招,女如怀孕。
健脾舒,治食积,减肥,断肢,腹痛,不喜食物。
安神养胃,治疗胃寒,腹胀,厌食,消瘦。
肾舒,治体虚乏力,肾虚久留水凉,尿浊遗精,阴痛,五劳七伤体虚,脚冷如冰,身肿如水。
疾病很多,如阳痿、虚劳、失眠多梦、上气咳嗽、癫狂健忘等。
医学科普,仅供参考!(图片来自 *** ,侵删)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交流,并请喜欢、收藏和转发我的文章。
每周更新主要以成人针灸推拿和儿童推拿为主!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