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论中国姓氏文化)
论中国的姓氏文化
中国的姓氏文化起源于原始母系社会。作为中华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它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有其独特的地位。下面说一些看法,请批评。
一、夏商周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专家说可以追溯到“贾湖遗址”时期,也就是八千年的历史。中国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其次是甲骨文,周代的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经过漫长的演变,隶书篆书在秦朝成为全国统一文字,又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广泛使用的标准方块字。
商代以前的历史还没有完全解读出土甲骨文的证据,这在今天的历史和考古中是一大遗憾。文献记载的“信史”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见于《十二诸侯年谱》。以前的历史和年代比较模糊,散见于《尚书》、《国语》、《春秋》、《竹书年谱》等各种史书中的记载。
《史记》“太史公曰:五帝三代,犹未晚也。自殷以来,诸侯不可得,而自周以来,诸侯颇可得。因为孔子的历史和文学,春秋,时代之年,日月之时,详细盖之。至于《尚书·序》,则无日期;或者相当,但许多阙,不能记录。所以,如果你有所怀疑,就要谨慎。从黄帝时代起我就开始读间谍小说了。其谱系始于五德之传,古文异盐而好异。大师的幸福论,次于其年,枉然!所以五帝是奸细,史书从世纪黄帝开始收集。司马迁看过很多关于黄帝的历史文献,虽然有些有编年史记载,但这些编年史模糊不清,前后矛盾,所以他弃之不用。在《三朝史记》中,司马迁只记载了夏、商、周三王的世系,而没有记载具体的在位年份。所以西周共和元年以前的中国历史,一直没有公认的编年史,这也是历史学家千百年来一直在研究的课题。
西汉末年的学者刘欣是之一个系统研究西周共和元年以前中国历史的人。刘欣的研究成果收录在他的著作《诗经》中,其主要内容后来收录在《汉代法律史》中。从刘欣到清中叶,很多学者研究西周共和元年以前的中国历史。这些研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他们研究中使用的文献资料基本上没有超过司马迁看到的,所以很难有所突破。晚清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学者们开始根据西周金文进行研究,扩大了研究材料的来源。
1899年,清朝官员王在抓药时发现了甲骨文。这一重要发现为断代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来源。进入20世纪后,1928年安阳殷墟被发现,大批学者对殷墟中的商代王家进行发掘研究和甲骨文解读,为研究夏商周断代史积累了大量真实的之一手资料。中国历史虽然硕果累累,但在夏商周之前和期间,仍然没有确切的历史年表。我国古籍记载的古代记载,根据司马迁《十二诸侯年表》只能追溯到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再往上有分歧,或者说在没有国王的情况下出现了“五千年文明,三千年历史”的不正常现象,这是不争的事实。
商周被古人尊为“三代”,其主要活动区域在河洛地区,在中国五千年文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惜没有确切的历史年代。夏朝到底存在不存在?与夏商的交接是什么时候?二里头遗址真的是中国之一个王朝的都城吗?甚至有国外学者认为,所谓夏朝,根本就是商人想象出来的历史传说。当然,他们也曾经怀疑过商朝。甚至有一些学者,根据《山海经》记载,夏朝有一条由南向北的河流,认为这条河就是今天的尼罗河,夏朝就是古埃及,中华文明就是外来文明的荒谬逻辑。
1996年春,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来自不同学科的21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1996年5月16日,国务院召开会议,正式宣布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这一科研项目,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科技断代等学科,共分9个课题、44个课题,有200名专家学者直接参与。经过几年的努力,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研究成果正式发表。虽然学术界仍有争议,但这是我国最科学的古史年表,填补了夏商周文化断代的空白。这一成果为我国公元前841年以前的历史确立了一个1200多年的三代编年框架。夏朝始于公元前2070年,商朝始于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殷于公元前1300年,周朝始于公元前1046年。
二、中国姓氏文化的形成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经过多次民族融合,在文化上具有包容性和同化性。各种文化融合在一起,汇聚成几千年浩荡的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在大家耳熟能详的“百家姓”背后,其实还有大约4000个不常见的姓氏和20000个鲜为人知的姓氏。
据学者考证,中国人的姓氏文化起源于5000多年前,当时有姓氏,也横跨夏商周三代。在原始母系社会,人们只知道自己有母亲,却不知道自己有父亲。所以“姓”这个字是由“女”和“生”组成的,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和母亲有关。夏商周时期,人们有姓,也有姓。“姓”来自你所居住的村庄或你所属的部落的名字。“世”来源于君主封地、赐爵位、所任官职,或死后按功绩加的爵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取代,于是出现了授田治国的方法和手段。“士”的出现是人类历史步入阶级社会的脚步。传说黄帝住在汲水之滨,以汲水为氏。炎帝与比邻而居,以姜为氏。舜居妫水,故名妫。禹治水有功,封他为司。此外,部落首领的儿子也可以获得姓氏。何氏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进步的产物。夏商时期,贵族都有姓氏。姓的分支是姓,意为家族或宗族。夏王室姓司,商王室姓子,周王室姓姬。所以贵族有姓,有名,有姓;布衣有姓,有名,无姓。姓代表血缘关系,而姓是从姓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来区分贵贱,随姓者更贵。所以在先秦时期,男人都是以姓称呼自己的姓,而不是自己的姓。
原始姓氏文化还包括婚育文化,具有优生优育的功能。有“姓”的男女可以通婚,有“姓”的男女不可以,因为中国人早就发现了这个遗传规律:近亲结婚对后代不利。
周代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诸多记载。周是姬姓,周的封建诸侯中有诸侯与卿大夫之别。周朝贵族虽然有姓,但只有女人有姓。按照同姓不结婚的习俗,据说贵族女子的姓和婆家的姓不一样。周实行的是宗法制,有大小宗族之分。建立宗族就是小宗族从大宗族中分裂出来,建立自己的门户。后郭的建立要得到周王的批准,卿大夫的新家族也要得到君主的批准,称为“帝地所命之族”。即在礼乐崩溃的春秋战国时期,“汉、赵、魏三族分晋”、“田家代齐”都要周王批准。
秦朝废除了原来的宗法制,实行郡县制。姓氏失去了代表高贵与低贱的意义,逐渐成为父系血缘传承的象征。今天中国的姓氏,大部分是从周朝的姓氏继承而来,起源于周朝。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姓氏文化发展成为以父系血缘和祭祀为特征的宗祠活动。中国社会基础单位宗族组织。
第三,家谱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
中国的家谱起源于先秦时期,在甲骨文和代代相传的金文中都有记载。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出,从夏朝开始,历代君主都有记载自己的王室家谱。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创作其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时,参考和研究了春秋以前的许多帝王世系。他在《太史公序》中声称:“魏三代太岁,其年不可靠,故收旧族谱新闻”。在《史记》中,司马迁具体而完整地记录了五帝、夏商周王室的世系以及楚王室从祖先到后代的各种世系。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查门第、追溯身世更为盛行,形成了一种门第制度。著名的谱谍《同治宗谱》记载:“隋唐时,官薄,家有谱。选官一定要薄,家族联姻一定要谱。历代亦有图册局,置阆中官之手,用古今之儒,方知著书。”国家成立频谱局,频谱科学的专家出现了。选官首先要查族谱,所以族谱具有正史书的性质。在士族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家谱和姓氏书的兴起和发展是非常自然的。
从战国到隋唐,是官方谱牒的主要时期,姓氏和谱牒的研究一直没有离开官方。官修谱牒是为上层社会服务的,谱牒由家族文献变为政治工具,主要是为选官、册封提供依据。即使是上层士大夫编纂的私人家谱,也要经过官方审定。
初唐繁荣的社会局面,创造了追溯家史、修谱的更佳时机,各姓氏的谱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了建立士绅集团的统治新秩序,维护整个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唐太宗垄断了谱牒的编修权,以谱牒的形式巩固了各种政治势力的既得利益。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下令公布姓氏(《贞观政要》卷七),采取重大政治行动,划分士绅与平民的范围,并下令各郡县士绅官员参与修订。唐太宗也亲拟宗旨,提出“取天下族谱之责,质诸史籍,考其真伪,辨其赵穆,一、二,褒扬忠义,贬奸诈,分九等”的总纲领(《通鉴》卷195)。当时社会上有大量混乱的姓氏,唐太宗有必要“考其真伪”。命令下达后,“诸子皆在吏部”(《欧阳修新唐书》)。经过严格的考证和精心的修订,终于完成了唐代之一部族谱序书《族谱》。到了唐宪宗,唐朝又重新修订了《姓氏谱》,唐宪宗下令编家谱,下令“凡考取儒学硕士学位者,辩清大夫姓氏者,应全面编姓氏谱”。丞相李继孚拟宗旨与纲领,林撰“据经穷学旧史”,“家计皆详录”(《元和姓氏纂修序》)。元和安祖官方修订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究其渊源”(《四库全书总目》元和安祖编),为唐代清官服务,为统治阶级服务。
官谱机构历朝历代都有,官谱旨在为统治阶级选拔学者、授予爵位服务。隋唐科举制度形成后,谱牒的原始功能逐渐淡化,谱牒逐渐由官方修纂向民间修纂转变。因为官修族谱是由 *** 主持的,无论信息、文化、经费来源,编修者的素质都比民间更有保证,所以官修族谱的可信度要高于民间。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和成熟,士族门阀制度瓦解,族谱的作用发生了很大变化。宋人郑樵说:“五代以来,士子之选,不问家世,其书散矣。”此后,私人家谱大量出现,“择异选、定婚、贵贱”的社会政治功能演变为“尊祖、敬祖、容家”的伦理道德功能和记录血缘关系的工具。编制方法也从官方发展到民间。是宋代私人族谱的过渡时期,或者说是成熟期。从那以后,私人家谱开始兴盛。
私人家谱以家族中有文化地位的人为主,甚至还有专门研究家谱的家谱学家。这样的族谱没有以前严谨,时有发生,人们依附名人,胡乱认祖归宗。
明清两代谱牒编纂达到历史高峰,私家谱牒蔚然成风。今天流传下来的家谱、宗谱、宗谱,大部分都是明清时期编的。
第四,将传统文化与时代主题有机结合,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中国的历史始于西周(公元前841年),之后通过夏商周断代工程完善了夏商周的年表。中国的姓氏文化始于原始社会,普及于周朝,先秦典籍中均有记载。中国自古就有“正史编纂、地方志编纂、民间族谱编纂”的文化传统。姓氏文化和家谱文化是当地历史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没有出土文物和考古发现的今天,家谱编纂不能超越某一历史范畴。
我们应该把传统文化和姓氏文化与当今时代主题结合起来,服务社会,振兴民族。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和伟大的智慧,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保护、传承和发展农村传统姓氏文化和农耕文化,使之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将姓氏文化与文化产业旅游相结合,更好地延续乡村文化血脉,传承中华文明。要加强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开发。比如古村落、古宅、古迹、古树、古墓、古迹、古物、历史名人的历史故事和教育成就的典型事例等。、村史馆、博物馆、民俗馆、乡贤馆的建设,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乡村文化发展、居民迁徙、姓氏起源、民族融合、村落形成、土地变迁、历史沿革,充分发挥其凝聚人心、教育群众、净化民风的重要作用。使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努力。
参考资料:史记,夏商周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