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圭武
经济问题永远是供给侧问题和需求侧问题的有机统一。分析供给侧问题不能完全脱离需求侧问题,同样,分析需求侧问题也不能完全脱离供给侧问题。但我们可以根据经济理论分析重点的不同来区分。重点主要在供给侧,可以认为是供给侧经济理论;重点主要在需求侧,可以看作是需求侧经济理论。
管仲(约公元前730年至公元前645年)是中国古代最早系统思考经济学的思想家。《管子》现存七十六篇中,约三分之二与经济问题有关,约三分之一专门论述经济问题,这在先秦各派著作中是很特殊的情况。从供给侧和需求侧来看,管仲的经济理论总体上应该属于供给侧经济学。之一,《管子》认为土地是财富的重要生产资料,劳动是财富的重要来源。第二,提倡分工。管仲主张把统治群众按职业分为四类:士、农、工商业。同时,他主张四大集团不可混杂,要按职业“群聚定居于州”。(胡继创:《中国经济思想史纲要》,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3月之一版,P21,P127,P129)第三,主张减税。管仲在齐国的治理实践中采取了大规模的减税措施。据《管子大矿》记载:“桓公练位十九年,驰关城征五十之一。傅到粟,遇田而税,两岁而税一,去年三,中年二,明年一;当你饥饿时,你不纳税;饿了就交税。”意思是在齐桓公统治的19年间,关税税率和商业税率降低到2%,农业税按土地面积征收,每两年征收一次。农业税税率丰年30%,中收20%,歉收10%;饥荒将被免除或延期。总之,管仲的供给侧管理政策有力地促进了齐国的经济发展,为齐国的崛起并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苏剑:《新供给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之一版,P11)
中国古代先秦法家李悝(约公元前450年至约公元前390年)的经济思想,总体上属于供给学派经济学。李悝是重农主义者,认为农业是财富的唯一来源。“农伤使国穷”。同时,李悝重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如果你在地里勤奋,你会收获三个好处。不勤快,同样吃亏。”但为了平抑粮价,李悝提出了平准政策(胡继创:《中国经济思想史纲要》,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3月之一版,P107),这是一种将供给侧和需求侧有机结合的政策。因此,李悝的经济思想中也有一些需求方面的因素。
另外,中国古代荀子的经济思想(约公元前331年至约公元前238年)也属于供给学派经济学。之一,荀子主张分工,认为分工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农民分田地,贾分货物,卖货物,所有工人勤奋工作"。由于各行各业的特殊性,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技能提高到一个复杂的水平。(胡继创:《中国经济思想史纲要》,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3月之一版,P95)第二,荀子认为农业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财富生产的主要来源,而工商业是非生产性的,必须加以压制。他说:“士大夫很穷。工商业全国穷,天业县者为富之本。”“轻田税,平市税,省内商贾数,勤劳,无农时,故国必富”。(胡继创:《中国经济思想史纲要》,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3月之一版,P98、P99)
商鞅变法,经济改革也属于供给侧经济学。高度重视农业,限制非农生产活动。大力增加农业人口。实行有利于农业的税收政策和对非农业活动的重税政策。“非农的比例更多,市场利润的租金比例更多。”(《尚军书·内外》)实行土地自由买卖等。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秦最终实现了强国的目标。
西汉盐铁会议上儒家反对派的经济思想,一般也属于供给侧经济学。盐铁会议是汉昭帝第六年(公元前81年)以检查汉武帝以来实行的经济政策为名召开的。在这次会议上,桑弘羊和一些 *** 官员为现实主义政策辩护,而儒家则完全反对。儒家提出的主要经济政策措施有:重视农业;认为只有农业才能产生财富,否认工商业可以致富,鄙视工商业;反对经济干预;反合并;坚持井田制度;反对对外贸易;提倡物物交换,铸钱权还于民;倡导消费节俭;坚持征收什一税的农业税,反对重税。(胡继创:《中国经济思想史纲要》,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3月之一版,P225-229)儒家提出的上述政策措施,大多着眼于供给侧而非需求侧。
从整体上看,由于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学总体上应该属于供给学派经济学的范畴。
西方重农学派是最早相对成熟的供给学派。重农学派的核心是重视农业的供给。其主要思想包括:将自然秩序的概念引入经济思想,认为人类的经济规律应该与自然规律相协调;提出自由放任,反对 *** 管制;重视农业,认为只有农业才有生产力;认为只有土地所有者应该被征税;经济过程是从供给侧的角度分析的,比如魁奈的《经济表》。
古典经济学一般属于供给学派经济学。有些学者在其著作或论文中认为古典经济学属于需求方,这是不准确的。从古典经济学的一般特征来看:首先,古典经济学认为分工是提高效率的重要基础,是供给侧,而不是需求侧。其次,在政策取向上,古典经济学坚持自由放任,但目的主要是促进供给侧效率,通过供给侧效率的提高,最终提高社会效率。例如,古典经济学的代表斯密认为,通过自由竞争和看不见的手的引导,每个生产者和商人都不得不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不得不尽可能降低销售价格,从而使社会总产出更大化。再次,在价值论层面,古典经济学普遍坚持劳动价值论,也是供给方,而不是需求方。
虽然萨伊提出了萨伊定理,说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但萨伊理论分析的立足点是在需求侧,而不是供给侧。在《政治经济学导论》(萨伊:商务印书馆,2010年)一书中,萨伊之一论述财富的生产,第二论述财富的分配,第三论述财富的消费,第三个构成全书分析的立足点。此外,萨伊反对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所以,总的来说,相对于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萨伊的需求侧分析应该更重要,而不是更不重要。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整体上应该属于供给学派经济学。因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坚持劳动价值论。另外,马克思的生产所有制理论、资本集中理论、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理论分析都是建立在供给侧,而不是需求侧。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供给侧,而不是在需求侧。
对于新古典经济学,有学者认为属于需求侧经济理论,这种观点也是不准确的。新的古典经济学应该是供给方和需求方的有机合成。因为新古典经济学既有消费者均衡理论,也有生产者均衡理论。生产者均衡理论应该属于供给方。
另外,有学者将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完全归结于需求侧经济学,这也值得商榷。凯恩斯经济学虽然强调需求导向,但也有供给侧的分析因素。如投资需求,本质属于供给侧。从整体理论分析,凯恩斯的理论应该是需求侧和供给侧的有机结合,在供需结合中寻求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均衡水平。
另外,关于供给学派,一般认为属于供给学派,这个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供给学派在实践中实行的是里根经济学,而里根经济学的减税建议包括降低供给方面的税收负担,如公司税,将原来46%的五级税率改为34%的三级税率,也降低需求方面的税收负担,如个人所得税,将更高税率为50%,更低税率为11%的15级累进税制改为15%和28%。(苏剑:《新供给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P126)最终供给学派的政策效应体现在供给端和需求端两个方面,是两种效应的结合。
当前,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我国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大经济战略将进一步推动经济学的重大创新。
作者简介:宋圭武,男,1964年10月出生,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甘肃省人民 *** 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兰州交通大学硕士生导师,甘肃农业大学客座教授,西北A&F大学特聘教授;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红旗文稿》、《学习与研究》、《中国农村调查》、《上海经济学》、《经济学家茶馆》等报刊发表论文380余篇,专著6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