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将进酒全词和意思
李白《将进酒》全文的意思是:
君不是见过黄河之水从天而降吗?它滔滔直下,奔流到海,一去不回。君不是见过高堂明镜中的满头白发吗?它早晨还如青丝一般的黑柔,晚上就变得雪一般的白了。
人生如梦,得意时一定要趁着大好时机尽情行乐啊,不要让手中的酒杯空对着月亮。天生我材,必有大用。千金算得了什么,花去了还能挣回来,青春可是一去不复返哟!烹羊宰牛,尽情地欢乐吧,要喝就一下子喝它三百杯,喝它个痛快。
岑老夫子,丹丘老弟,快喝啊,不要停杯!我给你们唱一首歌,请你们倾耳细听。钟鸣鼎食之乐呀,什么金玉美食之筵呀,这些富贵荣华都如过眼烟云,有什么可贵?我所要的是杯中酒不空,长醉永不醒。自古以来圣人贤子皆被世人冷落,唯有寄情于酒的饮者才能留下美名。从前陈思王在平乐观大宴宾客,每斗价值十千的美酒尽情地欢饮。
主人你怕什么,嫌我的钱少吗?将大坛子酒端过来,尽情地让大家喝!我儿,你快过来,将家中的五花马和千金裘都取将过来,统统地换酒喝,我要与诸君喝它个一醉方休,同消这胸中的万古之愁啊!
1、作品原文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2、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诗人李白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本文作于天宝十一年(752年)。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8年之久。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3、作品赏析
将进酒,唐代以前乐府歌曲的一个题目,内容大多咏唱饮酒放歌之事。在这首诗里,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 *** 绪。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属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4、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更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将近酒李白是首什么题材的诗
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是一首七言古诗。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译即“劝酒歌”。
原诗如下
将进酒
唐代: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译文
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不再往回流。你难道看不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悲叹自己的白发,早晨还是满头的黑发,怎么才到傍晚就变成了雪白一片。(所以)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今天)一次性痛快地饮三百杯也不为多!岑夫子,丹丘生啊!快喝酒吧!不要停下来。让我来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
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希望醉生梦死而不愿清醒。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那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陈王曹植当年宴设平乐观的事迹你可知道,斗酒万千也豪饮,让宾主尽情欢乐。主人呀,你为何说钱不多?只管买酒来让我们一起痛饮。
那些什么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狐裘,把你的小儿喊出来,都让他拿去换美酒来吧,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将进酒》是李白沿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为李白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非常深沉,艺术表现非常成熟,在同题作品中影响更大。
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
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对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中的“五花马”,历来众说纷纭。
中华书局1959年版的《唐诗三百首》中解释“五花马”为:“指名贵的马。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中华书局2006年版《唐诗三百首》中解释“五花马”为:“指名贵的马。唐开元、天宝时,好马的鬃毛都被剪成花瓣形,三瓣称三花,五瓣称五花。”
1979年版的《辞海》(缩印本)解释“五花马”为:“毛色斑驳的马。一说,剪马鬃为五簇分成五个花纹,叫‘五花’。”1979年《辞源》(修订版)之一卷解释“五花马”为:“唐人把马骢剪成三簇的叫三花,剪成五簇的叫五花。”
综上可以看出,关于五花马有三种解释:一是名贵的马;二是毛色斑驳的马;三是将马鬃剪成五瓣的马。在这三种说法中,前两者最为流行,第三种仅作为一种说法而存在。
据此,大体可以推断:李白《将进酒》中的“五花马”应该是指将马鬃修剪成五个花瓣的马,而不是指其他。从考古发现的“一花马”“三花马”“五花马”图像资料的数量和比率来看,五花马在唐代的各类图像资料中的确极为罕见。
主要原因是三花马作为贵族的骑乘,往往招摇过市,为艺术家或者工匠们所关注,而五花马是仅用于特殊场合表演的马匹,两者在数量上和在人们视野中出现的机会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五花马显得尤其珍贵。
与同时代的诗人多咏三花马不同,有着非凡想象力的诗人李白一语惊天,以经过特殊训练用于表演的珍贵的“五花马”与“千金裘”相对仗,不仅说明他对将马鬃修剪成五瓣的五花马情有独钟,而且也认为这种马的确非常珍贵。
京剧将进酒是谁创作的
作者:李白
将进酒京剧背景李白天宝年间离京后,漫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作《将进酒》。此时,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8年之久。
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丹丘生)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
将进酒背后的故事
《将进酒》的背景故事有两个版本。
一个版本是诗人李白在天宝年间离开京城后,周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所作。
另一个版本是李白在嵩山南麓颍阳山与友人元丹丘、岑勋相聚,借酒放歌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无论哪个版本,都反映了李白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在豪饮行乐中,实则深含怀才不遇之情。
将进酒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吗
将进酒属于中国传统文化:
可以明确地说,任何一首古诗词,任何一篇文章,甚至于任何一首民间歌谣都是“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
因为不论是任何一篇作品,都是依托于传统文化而生成的,故而,都能体现。
传统文化,任何在古代产生的文化都可以称其为传统文化,这就是一个包含于被包含的关系。
从前所有作品的产生,都是包含在传统文化中的,都是在同一个大背景之下。因为不论是谁,从小所接触的就是传统文化。
儒家文化也好,道家文化也罢,三百六十家,都逃脱不了这个范畴,除了一些极少数的外来文化,且未被中华文化所同化的。
李白这个人,既然生长在这个大环境之中,那么他的作品,必然就逃脱不了这个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