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中取静的故事
嵇康远离喧嚣,只使ltlt广陵散gtgt成一曲绝唱,世人惋惜;陶渊明远离喧嚣,醉心田园,空留一身治国之才;三国许汜远离喧嚣,求田问舍,为士林不齿。
陶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诉说着魏晋文人风骨,纵现世喧嚣、政治混乱,唯求内心一静足矣。英国意识流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生活在女性卑微的年代,男权主义者们的大喊大叫未能击碎她内心的宁静,她在“一个人的房间”里写出了《黛洛维夫人》,以安静细腻的笔触震颤整个世纪的神经。
广陵散的传承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魏晋期间有七位文学名士,他们七人的共同特点是性格狂放不羁。因常聚于竹林下饮酒,故称“竹林七贤”。竹林七贤中有一人叫嵇康是三国曹魏时谯郡(今安徽宿县西南)人。擅长文学,喜欢绘画,更酷好弹琴。
相传,嵇康的《广陵散》弹得精妙绝伦。这支古曲同嵇康的名字联在一起,名闻天下。后来,“竹林七贤”在司马氏集团的势力威胁、利诱下,渐渐分化瓦解。嵇康是个铁铮铮的硬汉,始终不肯阿附司马家族。嵇康与司马氏集团势不两立的态度,终于给自己招来了灾祸。他们罗织罪名,要杀掉他。
公元262年,统治者司马昭下令将嵇康处以死刑。在刑场上,有三千太学生向朝廷 *** ,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拜嵇康为师,这正是向社会昭示了嵇康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但这种“无理要求”当然不会被当权者接纳。而此刻嵇康所想的,不是他那神采飞扬的生命即将终止,却是一首美妙绝伦的音乐后继无人。
他要过一架琴,在高高的刑台上,面对成千上万前来为他送行的人们,要来一张琴,弹奏了最后的《广陵散》,铮铮的琴声,神秘的曲调,铺天盖地,飘进了每个人的心里。那激昂、悲壮的琴声,感动得围观的人们为之饮泣洒泪。他收住琴,昂首对长天叹:“吾死不足惜,《广陵散》啊可惜要失传了!”弹毕之后,嵇康从容地引首就戳,时年仅三十九岁。
在古书《太平广记》里记录着有一个神鬼故事:
有一天,音乐才子嵇康夜宿月华亭,在月色之下抚琴,琴声优雅,连附近的幽灵神鬼都被他打动。有一幽灵喜爱嵇康的音乐才华,便将《广陵散》传于嵇康,更与嵇康约定:此曲不得教人。
▲文字谱
后来,嵇康被司马昭杀害。其实,当时嵇康所说的“绝矣”并非指曲子本身,这句“于今绝矣”意在激愤之情,而且在嵇康之前,《广陵散》就已经流传于民间。但是,在唐代以前,古琴曲的记载方式是文字谱,用通篇的文字来记录如何弹奏一曲古琴曲。
▲减字谱
唐代时,开始出现减字谱,但也都是用文字去表述,内容依然是用哪个指头弹哪根弦,按哪个徽位。再加上一些辅助字,记录弹奏的缓急程度。在西式记谱法传入中国以前,古琴曲都是不记载旋律节奏的。
古时,琴曲一直非常讲究传承与谱系,口传心授,因为记谱方式的缺陷不得不如此。老先生教授琴曲,开指前会言明,本曲采用哪家谱本,传承如何,然后就是一个乐句一个乐句的教授,然后是对弹。
按照嵇康生活的年代,那个时候的曲谱是最原始的文字谱,后来到了明代才将减字谱记录在《神奇秘谱》之中。
所以,《广陵散》的曲谱虽然在《神奇秘谱》中有记载,但传承自嵇康而断。他在世时,既没有完善的记谱方式,又没有口传心授的弟子,所以嵇康所弹奏的《广陵散》,也就在他死后而绝了。
著名琴谱广陵散传说是谁所有的
广陵散传说为嵇康所传后世的,传说嵇康游玩洛西时月下弹琴,感遇一老者,传其广陵散,并嘱咐其不可传之后世。此说见于《初谭记》之所载,当年参加省展曾抄此小文。传《广陵散》于嵇叔夜者,未见详述其生平,此说又过于荒诞,古人常常有假托古贤的做法,因此,嵇康可能才是广陵散真正的作者。
广陵绝响典故
广陵绝响是指古代中国琴师吴越人崔融(678-747)多次在广陵(今江苏扬州)演奏一曲《广陵散》后,手摆桥、开弦、调音三绝,琴音瞬间消逝在空气中,再也无法找到音响的传说。这一典故通常被为崔融演奏技艺的高超,以至于超出了现实界限。广陵绝响的故事后来成为文人墨客的题材,被广泛传颂和试演。这个典故也被视为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传说,体现了对琴艺和音乐理念的追求和崇尚。
广陵散名词解释
#34广陵#34是扬州的古称,#34散#34是操、引乐曲的意思。广陵散,古琴曲名,又名《广陵止息》。它是中国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中国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该曲表现了聂政刺韩王的悲壮故事。琴曲共有45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大个部分。
曹操除了望梅止渴还有什么故事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曹操一生中的一次重大失败,也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战役之一。曹操率领大军南下,企图征服江南,但遭到孙权和刘备联军的抵抗,最终失败。这个故事表明了曹操的野心和军事才能,以及战争中谋略和运气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