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几个都城
楚国的都城先后有七个,分别是:丹阳、郢都、鄀都、鄢都、江陵、陈、寿春。
1、丹阳
丹阳是楚国最早的国都,关于古丹阳的位置,近代学术界有丹江源头水说、当涂说、秭归说、枝江说、丹淅说等说法,目前学者多公认丹淅说。
周昭王时,屡次出兵南征,迫使楚人沿丹江河谷下徙。到周夷王以前数十年间,楚人终于在丹江下游(河南省淅川县)的“丹、淅之会”,建立起了新都。根据山水阴阳的理论,因都城位于丹水之北,故名丹阳。
2、郢都
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楚文王自丹阳迁于此,,在此建都400余年。楚国最鼎盛时期的首都。曾经有二十个王以此作为都城,历时四百多年。公元前278年,郢都遭到秦国军队入侵,因而变成废墟。
3、鄀都
公元前506年,因为和吴国的战争,楚昭王自郢迁于此,在今湖北省宜城东南,何时迁回郢不知。
4、鄢都
楚惠王曾居于此,在今湖北省宜城,何时迁回郢不知。
5、江陵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破楚拔郢,楚顷襄王二十年自郢迁于此,在今河南淮阳。
6、陈
公元前253年,楚考烈王十年迁于此,在今安徽省阜阳市北。
7、寿春
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迁于此,在今安徽省寿县。
楚国的都城是哪里
在郢。
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国都。楚人有将都城命名为郢的习惯,由于历史的原因,楚国的都邑曾几经迁徙,其所迁的都邑多而且频繁,是其他周初诸侯所难以比拟的。郢字来源在“郧”,郧地是楚国的故土,楚国先祖在此生息立国,楚人有深厚的恋土情节,于是就将郧字的贝改成王代指国都,此后迁都之地均称作郢。
楚国的历代都城
丹阳、郢都、鄀都、鄢都、江陵、陈、寿春。
1、丹阳
丹阳是楚国最早的国都,关于古丹阳的位置,近代学术界有丹江源头水说、当涂说、秭归说、枝江说、丹淅说等说法,目前学者多公认丹淅说。
周昭王时,屡次出兵南征,迫使楚人沿丹江河谷下徙。到周夷王以前数十年间,楚人终于在丹江下游(河南省淅川县)的“丹、淅之会”,建立起了新都。
根据山水阴阳的理论,因都城位于丹水之北,故名丹阳,即丹淅说之理论依据。另外,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对丹江流域淅川楚墓群地下文物抢救性发掘,河南省淅川县出土的楚国令尹子庚墓(楚庄王之子)以及周边大量楚国贵族墓(淅川楚墓)被发现,其中云纹铜禁最为有名。
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为丹淅说提供了实物证据(最关键)。
按照中外历史上地名随人迁徙的惯例,“荆山”之名也随楚人的实力所及越过汉水,移植于汉水西南今湖北南漳西北的八十里左右处,为丹淅说之地理依据。
2、郢都
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楚文王自丹阳迁于此,,在此建都400余年。楚国最鼎盛时期的首都。
曾经有二十个王以此作为都城,历时四百多年。由于它是长江中游水陆交通的中枢,因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278年,郢都遭到秦国军队入侵,因而变成废墟。
3、鄀都
公元前506年,因为和吴国的战争,楚昭王自郢迁于此,在今湖北省宜城东南,何时迁回郢不知。
4、鄢都
楚惠王曾居于此,在今湖北省宜城,何时迁回郢不知。
5、江陵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破楚拔郢,楚顷襄王二十年自郢迁于此,在今河南淮阳。
6、陈
公元前253年,楚考烈王十年迁于此,在今安徽省阜阳市北。
7、寿春
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迁于此,在今安徽省寿县。
楚国国都现在是哪里
湖北省利州市
楚国的核心地区在今天的湖北境内,其都城都即当下的湖北省利州市。
根据历史的记载楚国先后几次迁都,最早首封时,楚国国都在丹阳,就是今天的湖北枝江市。后为满足楚国初期扩张需要,迁都郢都,就是今天的湖北荆州市。后在楚昭王在位期间,吴王阖闾攻破楚国都城,楚昭王外逃迁都于“鄀”(湖北襄阳市宜城东南);过了几年,楚昭王又迁都“鄢郢”
公元前298年楚国国都
一:楚国最早的都城——丹阳
此丹阳非彼丹阳,这里的丹阳,指的是楚国的都城——丹阳。
据史料记载,这个丹阳,在丹江的下游,按照古代“山南水北为之阳”的命名法则,这个丹阳,大概位于今天河南淅川境内。
为什么说这里是楚国早期的都城呢?
主要有两个原因。
之一是史料有记载,说:楚国最早是在周成王时期,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阳,从此立为国家。
第二,就是后来的考古发现,佐证了史料的部分记载。
话说在前几年,由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推进,对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域古遗址,进行抢救挖掘,在河南淅川陆续出土了许多楚国早期的文物,正好印证了史料的记载。
二:楚国鼎盛时的都城——郢都
喜欢楚文化的朋友,或许都知道,楚国的都城,虽然数次改变,但是,无论到哪,其实,都叫:郢都!
楚人,对“郢”这个字,情有独钟!
当然,这里所说的郢都,指的是楚国最鼎盛时期的都城,这个“郢都”,大体上在今天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一带。
楚纪南城位于江陵县城北5公里,因在纪山之南,汉以后史称纪南城。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公元前689年,楚文王从丹阳迁都到这里,一直持续到公元前278年,楚国在此建都。
从楚文王到楚顷襄王,先后经历了20多位楚王,前前后后约有400多年,当年,这里,甚至是南方之一大都城。
可以说:这个郢都,见证了楚国最繁荣最昌盛的时候。
三:最后一个楚都——寿春
话说公元前241年,春申君组织东方国家最后一次合纵,但被秦军所败,楚考烈王怕秦国报复,再次将楚都,迁都至更东面的寿春。
这就是寿春作为楚国都城的来历,史料有载:“东徙都寿春,命曰郢”。
寿春,大体上相当于今天安徽寿县的县城所在地,只不过都城的面积,没有现在县城那么大。
但是,此时的楚国,已经奄奄一息,持续的时间,也没有太长。
公元前223年,也就是秦王政二十四年,秦破楚克郢(寿春),虏楚王负刍,至此,战国时期的楚国,正式灭亡。
后来,没过两年,秦朝,划江淮及其以南地区为:九江郡,置寿春县,楚国,于此时,成了秦朝下面的一个郡!
西汉楚国都城
丹阳是楚国最早的国都,关于古丹阳的位置,近代学术界有丹江源头水说、当涂说、秭归说、枝江说、丹淅说等说法,目前学者多公认丹淅说。
周昭王时,屡次出兵南征,迫使楚人沿丹江河谷下徙。到周夷王以前数十年间,楚人终于在丹江下游(河南省淅川县)的“丹、淅之会”,建立起了新都。
根据山水阴阳的理论,因都城位于丹水之北,故名丹阳,即丹淅说之理论依据。另外,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对丹江流域淅川楚墓群地下文物抢救性发掘,河南省淅川县出土的楚国令尹子庚墓(楚庄王之子)以及周边大量楚国贵族墓(淅川楚墓)被发现,其中云纹铜禁最为有名。
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为丹淅说提供了实物证据(最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