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揠苗助长全文
《揠苗助长》是《庄子》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农夫急于要让庄稼生长得更快,结果适得其反的故事。以下是《揠苗助长》的全文:
【原文】
宋人有养稻者,其稻早熟者先生。丰年稻谷百倍,武帝闻之,召使者曰:“行观揠苗者,趣往。”使者致。稼者揠苗如何?
使者曰:“稼者揠苗者不揠苗。”
行年之旱,稼者不揠苗。
是故稼者揠苗者亦不揠苗。
此二者皆不揠苗。
求稼者揠苗者,其以为不揠苗也,谁以为揠苗者哉?
【现代汉语翻译】
古代有一位种稻米的农夫,他的稻谷总是最早熟。在丰收年,他的稻谷产量是其他人的百倍。当时的皇帝听说了这个消息,就召来使者,对他说:“快去看看揠苗的人,赶紧去。”使者去了。那个种稻米的人是怎么揠苗的呢?
使者回答:“那个种稻米的人根本不揠苗。”
在干旱的年份,那个种稻米的人也不揠苗。
所以,那个种稻米的人揠苗的时候也不揠苗。
这两种情况都不揠苗。
如果要找那个种稻米的人揠苗,他就觉得自己是在不揠苗了,那还能算是揠苗的人吗?
这个故事反映了庄子思想中的#34无为而治#34观念,警示人们不要过于急功近利,要顺应自然的规律。
什么是揠苗助长
揠苗助长是一则汉语成语,最早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指把苗拔起来,帮助其成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最后事与愿违。在句子中一般用作主语、宾语;含贬义。也写作“拔苗助长”。
揠苗助长成语有哪些
答:狐假虎威。
详细解释:
发音hújiǎhǔwēi
释义
假:假借;凭借。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他野兽。比喻凭借别人的威势来欺压人。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一》:“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例句
他哥哥当还乡团团长,他狐假虎威仗着他哥哥的势力,横行乡里,无恶不作。
近义
仗势欺人狗仗人势谄上骄下恃势凌人
反义
独步天下独擅胜场
揠苗助长孟子原文
揠苗助长
战国·孟子
宋人有闵而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而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宋国有个人忧虑他的禾苗不长高,就拔高了禾苗,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然后对他的家里人说:“今天太累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快步去到田里查看禾苗的情况,禾苗都已经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揠苗助长这首诗的意思
揠苗助长不是诗,揠苗助长是一则汉语成语,全文的意思:有个宋国人,他十分期盼禾苗长高,于是就去田里把禾苗一个个的拔高,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揠苗助长是一则汉语成语,最早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指把苗拔起来,帮助其成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最后事与愿违。在句子中一般用作主语、宾语;含贬义。也写作“拔苗助长”。
古文,《揠苗助长》的原文
古文原文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古文译文古宋国有个人担忧他的禾苗不长高,就拔高了禾苗,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然而苗都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
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