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名是人们赋予特定地理区域的专有名词,也是某一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综合反映。地名以其直观性和时代性,不仅反映了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了解当地的地形地貌、村落的相对地理位置、信仰民俗、地域传说、历史、语言禁忌、基层社会组织结构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地名;历史文化;内涵;滨州市
滨州市,唐属永州,《元和郡图册》说:“儋州自迁秦,秦分三十六郡,为内史;汉尤福丰,后汉献帝兴平元年设新平县”姚昌叛乱废新平郡。西魏废帝三年(554),南州改为隋二年(606)并入宁州的州内州。当年宁州在伊宁二年(618),唐武德元年(618)在新平县改州。《元和县志》云:开元十三年,涉及“幽”字,上谕曰:“改文,靖、靖误会,欲惑也,须正名,改‘贤’字。”韩继承了唐朝的名字。宋代属于永兴军路,是京南的一个节日。在明朝,它属于Xi安州。雍正三年(1725年)直属陕西省布政司。民国二年(1913年)改州为献县,属关中道。1947年7月,献县县 *** 成立。1948年4月,献县全境解放。1956年10月,该县归省。1958年12月,献县、长武、瑶医合并为献县,直辖于省。1960年12月,改为咸阳专区。1961年8月,取消单县建制,恢复原单县,改咸阳专区。1964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献县改为宾县。1983年4月,咸阳地区改为咸阳市省辖,宾县成为市管县。(《宾县文史》1987年第1期)201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宾县升格为滨州县级市。
地名学作为一门新发展起来的新学科,适应了编纂方志的需要,它的发展将对我国历史地理、方志、区域发展、民俗传统的研究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一般认为,地名研究的是地名的起源、意义、演变、翻译、命名时期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或原因等。换句话说,地名学是一门综合研究地名的起源、分布、演变和应用的学科。目前,地名学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如华《中国地名学的起源与发展》、孙东虎、李汝文《中国地名学史》、贾文域《中国地名词源学》、史《中国历史地名词典》等。
现在学者对地名的分类有各种各样的标准,目前对地名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省市县三级。如施念海的《以陕西省为例探讨古今县命名的若干规律》、孙瑞宁的《安徽地名论》、殷的《论历史地名在地名学研究中的地位——以北京历史地名为例》
1滨州市地名的类型和特点
滨州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当地的地名增色不少。本文总结了《十年海》中县名的命名规律,分为地理和人事两大类,再分为二十五小类。其中一些命名规则也适用于村庄的命名。但由于村庄范围较小,涉及的分类没有那么复杂,所以笔者将其中的一部分进行了合并。比如,本文中与水相关的类别包括石念海列出的1、2、3、4个子类,与地形相关的类别包括8个。
1.1滨州地名的类型
01与水有关
滨州河流众多,境内水系以泾河为主。泾河在接受两岸多条河流后,汇入渭河,向东流入大海,成为黄河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河流均为泾河支流,较大河流12条。许多水系形成了一些傍水而居的村落,这些村落的名字都与水有关,如“池”、“河”、“沟”等
02与地形和地貌有关
滨州的地名有很大一部分是根据当地地形命名的,主要有“元”、“坡”、“湾”、“嘴”、“沟”、“川”等,占全市村名的21.45%,有53个村属于这一类。
03与地理位置有关
由于人口、资源和地形的限制,村庄发展中逐渐出现次生村。为了保留原有的村名,更好地区分相同的地名,人们根据相对地理位置来命名新的村庄。区分名词主要有上、下、东、西、南、北、大、小。如吴栋-西吴、上长路-夏长路等有36个此类地名,占全市村名的14.57%。
04与吉祥的词语和美好的含义有关。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教育,这一点在地名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滨州与吉祥语相关的地名有8个,占全市村名的4.05%。比如辅仁村:以仁爱人,共同富裕;义门村:取仁义之意;福宁村:取富贵康宁之意。
05和传说有关。
滨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从巩留开始,这片土地上就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滨州与传说有关的地名有17个,占全市村名的6.82%。比如艾香村:据《关中名胜录》卷二十七《艾香治南儋州》《卢永胜》:相传后稷出生。弄堂位于古州城东南,弄堂顶部与南门相连,转角处毗邻城隍庙和老县衙。过去的马车和商人都从南门出去,然后到三里台,然后到宇泰,然后经永寿梁到秦川。是古丝绸之路,是秦与陇贸易的关隘,故名胡同。
06与墓葬和宅邸有关。
滨州是帝王将相睡觉的地方。西周始祖巩留之墓就位于此城,被称为周朝盘龙墓。滨州地名中,与墓葬相关的村名有4个,占全市村名的1.62%。分别是土岭村、公孙村、公主川村、何家地。
07与国家制度和政策有关
某种文化是当时社会的具体反映,地名也是如此。滨州市地名中,与国家政策相关的地名有5个,占全市村名的2.02%。分别是刘家村、齐家村、八家村、先锋村、四星村。
08与军事、贸易和运输有关
滨州市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曾是国家边防重镇。据顺治记载,城内共有23条铺面道路,其中东路3条,西路10条,南路2条,西北路6条,东北路2条。滨州市现有地名中,与军事、商贸、交通有关的有7个,占全市村名的2.83。
09与民间信仰有关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发展迅速,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国,滨州也不例外。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地方宗教——道教,也在这片土地上迅速发展起来。据顺治《儋州编年史》记载:“丹徒久无僧尼,惟住寺基佛空间者记之,记往事以炫恶崇义。”顺治共有寺庙50余座,其中佛教寺庙21座,禅宗寺庙8座,道教寺庙8座,寺庙7座,寺庙4座,神社1座。滨州地名中,与祠堂有关的有13个,占全市村名的4.86%。如大佛寺,因村西南山脚下有“关中之一奇”石窟而得名。
10与当地风景有关。
滨州市地处渭北高原,丰富的物产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幸福的生活。为了突出当地风光,因此得名。滨州市有5个这样的地名,占全市村名的1.62%。分别是梨树嘴、柳树湾、枣林村、鹿寨村、景村。
1与声音变化和变形有关。
语言在长期的演变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语音的变化和变形,尤其是地名,在人们的口口相传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滨州有15个这样的地名,占全市村名的6.07%,最明显的是北极镇。《元丰九舆志》记载:“白芨镇新平。”晋朝时,这里有一个驿站,驿马都是白色的,所以叫作白骥。据清代《关中名胜记》卷二十七,“晋及白芨镇儋州西北五十里,州志:今名白芨桥。”《甘龙府·汀州县》卷二十一记载:“儋州有宇泰、白芨、汀口三镇。”《嘉庆重修统一录》载:“今有白吉镇,是白吉之错。”今天它变成了北极。
12与姓氏有关。
姓氏是表明一个人家庭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姓氏起源于部落或部落首领的名字。现代社会也有很多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占全市村庄名称的28.24%。比如窦家湾、杜家庵、石家河村等70个村都是这样。
13
其他的
除了以上十二类,滨州地名还有其他来源。这样的村名有24个,占全市村名的9.37%,如《诗经·公刘》中的南无村。南吴村是南村和吴村的合称,南村为“南岗”,即刘公陵南面的山头,故名。吴村是以姓氏命名的村名;东秦村,有“十里到东秦”的古语;明鱼池村,因余明等地的水声而得名。
1.2滨州地名的特点
它是时代的产物,也是该地区政治、文化、地理、历史的直接反映。归纳起来,滨州的地名有以下三个特点,即:
01直觉
直觉是指人们对某事物的简单认知,能通过其名称自然地将其与相应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对该事物有初步的认识。滨州部分地名直觉性强,占80%。
直接反映地形。滨州市地处黄土高原南缘,沟壑纵横,这里的地名可以直接反映出这一地区的地形,如“年家园”、“刘佳媛”等直接表明这里的地形是“原地”的。
直接反映了该村的姓氏构成。通过村名,基本可以判断出该村姓氏的构成。比如窦家湾村大部分人姓窦,米家河村大部分人姓米,石家河村大部分人姓石。
直接体现土特产。如柳树湾村因广泛种植柳树而得名,枣林村因广泛种植枣树而得名,鹿寨村因广泛种植芦苇而得名,梨树嘴因广泛种植梨树而得名。
02次
性是时代的特征或特性,是那个时代的代表对象或象征。滨州的地名具有每个时代的特点。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在统治集团的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因此纪念历代儒生的人名以及取自四书五经,尤其是取自《诗经》的人名都占了一定的比例。比如《梅朱里》就取自《诗·风·七月》中的“春酒为此,以庆梅寿”。《赠衣》取自《诗·风·七月》中的“七月热,九月赠衣”。民国时以嘉宝命名,如齐家村;建国后,大跃进时期出现了村名先锋。
03继承
现代滨州的地名多为前人所称。如顺治使用的村名有25个,占全市村名的17.6%。民国以来使用的镇名有4个,占全市镇名的50%,使用的村名有110个,占全市村名的47.62%。即使一些地名不再出现在 *** 公告中,但由于人们的口口相传,大量不再是官方村名的名称仍然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罗布瓦、何家地、孙村、三曲坡、王园子、鲍莉等。这些地名对研究当地的历史地理条件还是有很大帮助的,至少对该地的历史地理文化内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或参考价值。
2滨州城市名称反映的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内涵
2.1滨州古村落的命名真实地反映了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
01反映地形。
滨州现存地名有五分之一与地形有关,主要有“元”、“坡”、“湾”、“嘴”、“沟”、“川”等。这些地名充分反映了滨州的地形地貌。从地名的命名来看,地形有原、梁、岬、沟、平、脊、湾、坡,也有谷、阶地、洪泛区。以“元”为例。“元”是原黄土地区被流水切割的比较轻微的一部分。滨州与“元”有关的地名有年家园村、边原村、刘佳媛村、余家园村、朝家园村等。通过这些地名,可以判断出当地的地形是原地的。
解释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来源。
滨州市河流众多,生活水系以泾河水系为主。泾河在接受两岸多条河流后,汇入渭河,向东流入大海,成为黄河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滨州所有的河流都是泾河的支流,有12条较大的河流,从南北两侧网状汇入泾河。北岸有四郎河、红岩河、柏子沟、三水河、金池沟,南岸有安化沟、安化沟。许多水系产生了许多依水而居的村落,这些河流成为当地人民生活和生产的主要水源。以河为例,河就是河。滨州市与“河”有关的村庄有15个,如全家河村、米家河村、陆家河村、宋家河村等,这些村庄都与泾河相邻。通过这样的名字,可以直观地识别出这个村子就住在河边。
识别村庄的相对地理位置。
为了更好的区分相同的地名,先民们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来区分地名。主要区分名词有上、下、东、西、南、北、大、小。这不仅区分了村庄之间的相对位置,也说明了某一地区的一个村庄因人口增加而演变为两个相邻村庄的历史变迁。如前所述,东西向、长芦-夏长路和大王-王晓都属于这一类。
记录运输和贸易的发展
滨州市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曾是国家边防重镇,素有西北、中部门户之称。据顺治《儋州志》记载,县内共有23条铺面路,其中东路3条,西路10条,南路2条,西北路6条,东北路2条。滨州市现有地名中,与军事、商贸、交通相关的地名有7个,共有7个。如罗店村,原名罗店驿,有集市,人们在此交易货物,故取名罗店,据顺治七年《儋州年谱》记载为“罗店”。
05展示产品类型
滨州市地处渭北高原,丰富的物产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幸福的生活。据顺治《儋州志》和民国十八年《儋州新志》记载,滨州市物产丰富,有梨、李、柳、枣、豆、西瓜、牡丹、芍药、银杏、款冬花等。如梨树嘴、枣林村,其产品可通过地名得知。
2.2滨州古村落的命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01再现地方信仰和民俗
民间寺庙反映的是民间信仰,不是宗教信仰。信教群众有严格的宗教仪式和各种规章制度。所以通过考察信众是普通百姓还是信教群众,就可以知道寺庙是宗教寺庙还是民间寺庙。通过查阅资料,滨州现存地名中有4.86%与民间寺庙有关。滨州人习惯把供奉道教宫观的地方称为供奉佛教宫观的地方,所以滨州现存与民间宫观有关的地名有11个,其中以宫观命名的有7个,以寺庙命名的有4个。佛教虽然是外来宗教,但它在滨州的发展远远超过作为本土宗教的道教。比如八红村,明朝万历年间有一座寺庙,占地十余亩,取名大红寺。民国时期,来拜佛烧香的人很多。因庙大,香客多,以大多结合命名为“巴洪”,村改名为巴洪。
记录当地的传说、历史和语言习俗。
滨州有着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这里的地名也闪耀着千年的光辉。虽然是传说,但也充分反映了这个地区的悠久历史。俗话说“人有名字,雁有声音。”滨州现存地名中与周朝有关的地名有10余处,进一步证明了“公刘死,子庆节,国葬。”首辅、姜渊、巩留、公孙贺等人的访朝史实充分说明了访朝在历史上的重要性。比如,土岭村是以巩刘陵所在地命名的;孙村以公孙贺命名;川公主得名于唐江青对新平公主的敬意,新平公主把之一名让给了她。
虽然关于军贸的地名很少,仅占全市地名的2.83%,但足以说明滨州市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比如北极镇。据元丰九域,“新平,白芨为镇。”晋朝时,这里有一个驿站,驿马都是白色的,所以叫作白骥。据清代《关中名胜记》卷二十七,“晋及白芨镇儋州西北五十里,州志:今名白芨桥。”之后就成了北极。虽然《元丰九舆编年史》只有“百济镇”二字,但可以看出北极镇的存在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
语言是一个地区独特的无形财富。滨州市地处渭北高原南缘,人们的语言交流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比如北极镇,因为宾人混淆了“ai”和“ei”的读音,就把“白极”发音为“北极”,故名北极。再比如司家庄村,原名石家庄。因为滨人的“司”和“是”读音不同,统一发“司”音,久而久之石家庄就演变成了司家庄。
跟上时代的变化。
社会往往受到一定社会背景的影响,地名也是如此。有些清代的地名到了民国就消失了,而民国的地名到了近代就消失了,这恰恰说明了地名是随着时间和世界而变化的。比如清朝的牛鼻村,民国的时候不存在,民国的“李”现在也不存在。比如前面说的太阳村,现在因为国家撤村并点政策已经消失了;现有地名中的刘家村、齐家村、八家村都是旧保甲制的产物;先锋村是新中国建设探索时期的产物。先锋村在农业合作社之前叫翟家院。1955年9月,由于该村率先成立了生产合作社,被县 *** 确定为先锋先进农业生产合作社。因此,先锋村成为该村的名称,并沿用至今。
04表达对历史人物的记忆
滨州市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在清代吕坤的《治秦篇》中被记载为“沟通新疆与甘肃的通道”。这片土地可谓人杰地灵。为了纪念这片土地上涌现出的优秀儿女,滨州人以他们的名字来命名地名。如《儋州新志》载:“汉公孙贺墓,位于孙村,县城西南三十里。”高镇孙村是西汉公孙贺的故乡,永乐镇高辉村也是西汉公孙贺的故乡。为纪念历史人物,古县城内有四座城门,分别以太平一泽、公刘七花、后稷开基、江原祖屋命名,以缅怀先人。再比如川公主村。《关中名胜记》卷二十七记载:“川公主在儋州东南。”同治:唐绛尚青新平公主,赐于此。“因此,川公主。
05反映当地民族聚居的基层社会组织结构。
姓氏是表明一个人家庭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姓氏起源于一个部落的名字或一个部落首领的名字。现代社会也有很多以姓氏命名的村庄。滨州这样的地名有70个,占全市村名的28.24%。这些都是因为一个村庄往往是一个有姓氏的聚居地,所以以姓氏命名。例如,窦家湾村的窦氏人数占今天该村的90%,这意味着窦家湾村可能最早就是窦氏的聚居地。当然,有些以姓氏命名的村落,由于时代变迁,村里已经没有这个姓氏了,或者说比例很小。比如黄盘村就是以黄命名的,但村里几乎没有姓黄的人。
综上所述,以姓氏、地形、水体命名的村落名称占滨州地名的近三分之二,说明村落命名是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水源、地形、宗族制度等实际情况的真实反映。
3结论[/s2/]
地名对研究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考古、地理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考古、地理等的具体反映。滨州市的地名是先民根据自己的意识给起的名字,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反映。
滨州村落的命名真实地反映了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地貌、生活生产用水的来源、村落的相对地理位置、交通贸易的发展、丰富的产品种类等。村落的命名还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信仰和民俗、地域传说、历史、语言和禁忌、基层社会组织结构等诸多方面。近代以来,滨州与水有关的村名比例不断增加,即水对人们的生活和村落选址的影响越来越大;其次,以姓氏命名的村名总是占据很大比例,接近三分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宗族观念对人的影响。纪念性地名的减少和某些类型地名比重的增加,比如以姓氏命名的地名在不断增加。这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经济和医疗水平的发展,人口大量增加,导致村落形成,地名增多。
通过对滨州村名的分类、归纳和整理,对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有了初步的把握和新的认识,但对村名其他方面的研究,如村名的存在时间、方位标志、村名出现的具体原因、村名消亡的时间等,还有很大的提高。
来源:《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
作者:窦
甄选编
编辑:周晨
校对:王新
编辑:郝志坚
上一个链接
广东省高州市村落地名文化探析
方山石刻所见唐代涿州三郡考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曲阜乡村地名研究
明清时期陕南汉江走廊乡村聚落类型地名研究
从地名看客家村落的历史文化——以闽西武平村为考察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