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衰落(一个回不去的村庄,几个逐渐衰落的乡村形象)
界碑,农村土地的道德准则
村里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了。庄稼就像土地上的庄稼一样被种植,一茬又一茬的庄稼离开了曾经辛勤耕耘的土地。土地逐渐荒芜,梯田、坡地、碱滩、壕沟,甚至还有土匪时期遗留下来的堡墙。曾经覆盖着小麦、油菜、土豆、豌豆、亚麻和小米的土地现在密密麻麻地长满了黄花蒿、麦草、麦瓢、蓟、蒲公英和不知名的杂草。野兔抬起后腿,拍打着后脚,踢飞了粘在腿上的苍耳。威武英俊的雄雉踱步歌唱,松鼠叽叽喳喳叫个不停,蝗虫成群结队地穿过村庄,迁徙到河滩上。很多年前,人们点燃了野草,开垦了贫瘠的土地。多年以后,曾经生长着庄稼和希望的土地逐渐变得贫瘠。
而那些生长在土地上的本土形象不可避免地逐渐衰落。
1.农耕和阅读的逐渐消失。
一个忠臣,一个孝子,两件事:读书和种地。虽然村里识字写字的人不多,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就更少了,但传统文化,尤其是注重实用的儒家思想,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目不识丁的村民。在村里,生活比家好的大门都建得像样。不同于一般破败的门面和小康之家,大门多为青砖或红砖,其次是坚固的门扇清漆。门楣上雕刻着许多荷花,山墙上镶嵌着雕刻着梅花和菊花的水磨青砖。这些古朴典雅的意象,犹如一首山水田园诗的韵脚,为大门增添了无数优雅质朴的气息。更优雅的是典型的黑漆韩立或门楣上方的“绿色”。吃饱了肚子再用肚子学习,做官了才能。耕读传家是农村的更高理想,所以家境殷实的家庭在大门最显眼的位置刻上“耕读之一”。如今,习俗在逐渐转变,耕读观念已经成为过去,“耕读”之门正在逐渐消失。审美形态改变的背后,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农村的混乱在于旧的东西已经被打破,新的东西还没有建立起来。人们带着中西合璧的困惑和探索,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有。年轻人撞开了梅朱兰居映出的青砖大门,门楣上的“耕读地”几个大字在岁月的风雨下斑驳破旧。最终砰的一声分崩离析,被埋没在一个时代的尘埃下很久。欧式别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农村的田野上,随之而来的是邻里关系的日益紧张。张三新建的楼房挡住了李四的阳光,李四勇敢地切断了张三的后路。十乡,田园诗般的美好画卷在唐代“王蒙”诗的余音中被抛弃。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农村的斗争有时是由真正的铁锹来完成的。
2.越来越少的校长
孔子云:礼未求野。尽管乡绅制度已经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深受其影响的村民们仍然坚持着乡绅制度下的一些定理和规则。在农村,知法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坚定地以“仁义礼智信”为生活标准。如果有人贪破规则,做了不符合义的事,就会受到道德和语言的惩罚。在农村,如果一个人受到道德谴责,他做的就是坏事。他接下来可能面临的是,没有人愿意和他一起种地,没有人愿意给他盖房子,没有人愿意和他一起建边界。他在梯田腹地种小麦的时候,靠近梯田边上大路的几户人家用骗人的方式种下了秋田。当小麦在盛夏散发出成熟的香味时,梯田边上的乡村道德有时能在生成中发挥可怕的力量。
当是非模糊或问题棘手时,你需要向村里德高望重的校长申诉。比如王麻子认为自己偷偷动了黄老六家的地界石,马三在修房子的时候把房子的屋檐往公巷子里延伸了几十厘米。这时候就需要几个德高望重的校长来调解,需要一个家庭的长辈或者村里文化程度高、家境小康、为人正派的人的代表。
后来,农村中代表公平正义的校长们渐渐失去了公信,他们随着土地的荒芜而逐渐没落,互相扫雪。如果你想给瓷砖上霜,就要做好被激怒甚至被攻击的准备。
作为一种是非标准,主人慢慢退出了广阔的农村舞台,但农村对公平正义的诉求并没有减少。绝大多数村民愿意打官司,有人忍气吞声,有人变本加厉。
3.田园生活的幻想和心中的伤痕。
盖房子,买车,在城里买房,婚丧嫁娶的排场,军备竞赛式的消费观,负债应该比你高,比你大,比你好。
被穷人嘲笑,被富人羡慕。回到村里,如果有人问起你的收入,一定要认真回答,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对方的下一句话会是什么。
但你可以大胆猜测,大部分人都不喜欢人。他们希望你永远不要自卑于他们,这样大家在一起才有安全感。
人一生中最深的记忆来自童年,来自家乡的包容和安慰,来自父母的养育。当那些本土的形象,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他童年的记忆里,然后继续走下坡路的时候,这个人的精神世界必然会遭受一次又一次的痛苦。物是人非,渐渐的,故乡和土地越来越疏远。这种痛,就是变化发展带来的刺痛。炊烟和乡村改变不了漂泊的游子。生长在土地上的乡土形象,终将随着土地的荒芜而消失,乡村也将成为背起行囊走入城市滚滚人潮的旅人心中永远的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