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新闻稿(如何写好一篇社会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大多聚焦“民生、民情、民意”,充满了强烈的亲和力、感染力和人文关怀。一篇充满强烈人情味和吸引力的社会新闻报道,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迅速拉近媒体与受众的心理距离,产生非常好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写出社会新闻这样一篇受到媒体和受众青睐的文章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社会新闻一般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记者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二是提供新闻线人。无论是新闻线人提供的,还是记者自己观察到的,都需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认真筛选新闻素材。 *** 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闻舆论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媒体的社会新闻要做出自己的特色,就必须站得高,处理好舆论导向和可读性的关系,防止社会新闻媚俗低俗,提高社会新闻的“含金量”。
不可否认,社会上存在一些令人厌恶和丑陋的现象,如官员腐败,小偷盗窃,赌博犯罪,抢劫和谋杀,通奸和 *** 等。但记者要考虑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效果,而不是原封不动地搬到受众面前。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如何报道,要始终坚持“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原则,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严把新闻素材的选择和把关。在此基础上,注重新闻素材的可读性,为广大受众提供具有导向性、可读性、服务性的高质量新闻作品,提高社会新闻的传播力和传播效果。
2.合理选择新闻话题。
在选择新闻话题时,记者需要仔细考虑以下几点:所有的新闻话题是否真实,人物和事件是否典型?这些事件是观众关心的,有教育意义的吗?好的新闻话题还需要注意独特新闻角度的选择,想尽一切办法找到受众关注的焦点和各种矛盾的突破口。只有选择合适的主题和独特的角度,才能有效引起观众的共鸣。
比如某电视台曾经刊登过一条“六旬老人给七旬老人让座”的新闻。主要内容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坐公交车,没有年轻人给他让座。车上的年轻人视而不见,最后一位60岁的老人给他让座。这则新闻反映了社会公德缺失的社会现状,记者希望通过报道唤醒大众的社会公德。老年人是一个弱势群体,一些不法分子不惜将老年人作为行骗对象,向他们出售特定药物谋取私利。于是,记者写了一篇题为《骗子忽悠,针对老年人》的文章,提醒广大老年人谨防骗子。新闻的具体内容是:王大妈患有高血压多年。参加了某社区的“免费健康咨询”后,她买了10盒特效药。吃了他们之后,她的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经过调查发现,王大妈买的是保健品,而不是特效药。记者就此事评论:保健品不是药品,老年消费者需要擦亮眼睛。一旦发现有人将保健品当药品卖,应立即举报,以免上当受骗。这两则新闻选取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关注的社会问题作为报道对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3. *** 类似主题的特写。
在社会上,我们经常看到关于助人为乐,把钱当回事,见义勇为的新闻报道。我们也经常看到对坏人坏事丑恶现象的揭露和批判。除了这些题材的时间、地点、名称不同,基本的新闻事实和情节大致相同。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认真阅读分析材料,巧妙把握人物或事件的独特特征,不要陷入好人好事或坏人坏事的刻板印象;不应采取务实的态度搞短期行为,片面追求轰动效应。而是要在写作主题的确定、写作角度的选择、新闻标题的 *** 以及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做出自己的特色,用特色吸引和留住受众。
4.要详细清晰。
对于社会新闻的写作,有记者认为只要社会新闻的题材好,新颖,有吸引力,就应该在描写和文采上多下功夫。至于主题,完全没必要想太多。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社会新闻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是潜移默化地引导广大受众学会安排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正确处理各种关系。通过说实话,教育和指导在吸引高雅和大众的知识、兴趣和新奇方面发挥作用。因此,记者在撰写社会新闻时,应更加注重主题的鲜明性和写作目的,决不能无动于衷。另外,在材料的选择上,也要注意服从主题的需要。细节要详细,细节要省略。避免一下子抓眉毛和胡子。
5.大有作为,大有作为
社会更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小事。虽然平凡而清新,却不乏深意。这种新颖独特、意味深长的新闻写作风格,更容易吸引受众的眼球。
每年春节,“回谁家过年”成为异地情侣的“终极辩论话题”,也是每年 *** 上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2018年春节期间,中新社记者李佳韵在撰写《过年走基层》稿件时,巧妙地将角度对准了“两岸情侣”群体,选取了三位出生于70、80、90年代的“台湾女婿”作为采访对象,讲了三个小故事,都围绕着同一个主题:“两岸情侣过年回谁家?”
采访中,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记者敏锐地捕捉到,两岸家庭的“春节档”正呈现出新的趋势:从回台湾省过春节的“陆配”做法,变成了携家带口来mainland China与妻子共度春节的“台湾省女婿”。此外,强烈的融入感、便捷的互联网生活、蓬勃发展的大陆业务,也让留在大陆过年成为越来越多“两岸情侣”的选择。
一个家庭的变迁,可以折射出时代的汹涌澎湃。记者以这三组家庭中的“台湾省女婿”为年代样本,反映“两岸婚恋”的发展与融合。记者通过三家的“小切口”,向海内外华侨华人生动展示了两岸交流的“常态化”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强劲脉动,使稿件比春节的温度更具 *** 热度和时间深度。这篇稿子以小见大,写出了新的思想和深刻的时代意义。因此获得第29届中国新闻奖文字传播与深度报道二等奖。
2014年,烟台青烟荣威城际铁路开通。对于这个老百姓翘首以盼的大事件,烟台晚报也以老百姓乘坐城铁的体验为主线,从小的角度切入,展现烟台首条城际铁路通车的大新闻事件和烟台即将迎来高铁时代的大主题。同时也反映了人民生活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大主题。
6.人文关怀温暖心灵。
众所周知,现代的“人文关怀”脱胎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反对封建主义和宗教而提出的主张。其核心是尊重和关心人,强调人的自我价值,主张以人为本,关心人的生存状态和各种合法权益。在新闻报道中具有丰富的人文关怀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实践中的必然追求,也是新闻工作者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党中央提出的“三贴近”原则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也为各级媒体和媒体人展现人文关怀精神指明了方向。新闻虽然是对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但其立足点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事件中的“人”上,新闻报道说到底也是为了“人”。因此,受到广大受众青睐的社会新闻,必须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坚持以人文关怀照亮和温暖千千万万受众的精神世界。
《中国晚报》新闻学曾提出九大“要义”:新闻价值要有利于社会效果;犯罪现场和细节描写要带正压力;突发灾害和现场要向前看;社会新闻内容要提取正确的主题;批判性的社会新闻应该真实准确;报道自然界的奇异现象,要有科学的解释;编辑社会新闻应遵守新闻纪律;社会新闻编辑要有良好的工作作风;社会要关注正面题材,但也不排斥“反面教材”。实践证明,只要符合九大“要义”,社会新闻也可以充分参与重大题材报道,有效配合党政部门的中心工作,报道更贴近生活,更具人性化和可读性。
(本文摘自《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采访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