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到底是哪里有问题
作者|Talkroom&青芽
“怎么办,我感觉自己越来越难以在学校继续呆下去了,每次和不熟悉的人交流都会紧张冒汗。
有时候老师让我上去做个报告,我吓的两耳发红,说话吞吞吐吐,同学们都在笑我。
我很难过,觉得很丢人,不想再出现在别人眼前,要是人可以处在真空,各自做各自的事,谁也看不见我就好了.....”
很多人会开玩笑地说我有社恐,特别不习惯在人多的时候讲话。
但他们大多数人只是性格内向或不善交际罢了,或者只是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有些许不习惯。而真正的社交恐惧症,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许多。
社交恐惧症是恐惧症中最常见的一种,患者主要表现为对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过分担心、焦虑、害怕。
他们害怕自己会在公众场合做出一些难看的行为而被他人看不起,也不愿意在公众场合与人接触。
害怕目光对视,认为别人都在打量自己,发现自己内心的不安窘迫和深藏的秘密。
为此,患者出现明显的紧张、焦虑、害怕社交场合,甚至对几周后的社交情境畏惧不已,而在社交场合也表现的更差,形成恶性循环。
社交恐惧症主要表现为患者畏惧在公众场合与他人交谈或者当众发言。
恐惧症是以恐惧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所害怕的特定事物或处境是外在的,尽管当时并无危险。
恐惧症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
当事人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处境,恐惧反应与引起恐惧的对象极不相称,他本来也知道害怕是过分、不应该或不合理的,但并不能防止恐惧发作……
1. 个性特征的缺憾
从社交恐惧症的个性特征来看,他们大都是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且胆小谨慎,敏感脆弱的,简单而言就是“羞怯”。
羞怯心理是一种阻碍人们正常交际活动的不良心理,主要表现为害羞和胆怯。
如果羞怯达到一定程度,长期处于压抑的情绪状态下,就会缺乏自信,过于脆弱,越来越胆小,越来越怕人。
这种性格特征除了遗传因素,还与个人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人际关系等息息相关。
这并不代表他们不愿意与人交往,恰恰相反,他们渴望着与人交流,被人接纳,渴望这自然真诚的友谊,但他们做不到。
我曾见过一个平时热情开朗的女孩子,平常和人交流都没有问题。
但她一旦站上讲台,就开始发抖,打嗝,说话吞吞吐吐,半天吐不出一个字,最终把话筒往别人手里一腿,跑下来就开始哭。
那时我们都觉得很奇怪,问她她也只是一直摇头,说她控制不了自己。
当然,这并不代表着她不愿意,相反,我看出她非常努力地想抓住机会站上讲台,但很可惜,她在上面站不住两分钟就要落荒而逃。她需要我们的帮助与支持。
2. 错误的自我认知
我们对交往活动的认知,是基于交往对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做出科学的判断,决定自己的自我角色,以及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交往。
在这里,自我认知是非常重要的。
但社交恐惧症患者的自我评估是存在一定问题的,这常常是由于他们对自己重新评价时出现了障碍,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夸大了自己的重要性,没有信心去处理原本能够解决的事情。
当他们出现在社交场合时,他们会不自觉地认为周围所有人都在关注着自己,自己的胆小羞怯坦露无疑,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
尽管,或许除了你自己,没有人在关注你。
人在许多年后依旧能够记得自己曾经在公众场合发生的糗事,并且执着的认为别人也记得。
就仿佛我现在还记得小学家长会上唱歌唱错词卡住了一样,那种羞愧尴尬的心情缠绕于心。
但很多年后我问过我的小学同学这件事,他一脸懵逼地告诉我“哦,对,我们小学时是读一个学校的哦。”
3. 社交技能的缺乏
缺乏必要的社交技能也是社交恐惧的一个原因。
很多人在熟悉的人面前能够侃侃而谈,潇洒自如,但一旦到了公众场合,就会口误不断,吞吞吐吐,越紧张错的越多。
很多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人都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交技能,比如不能合适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被他人误解,或是在交往时受别人抢白而无力还击,从而十分懊悔、不愉快。
久而久之,就抱着“少说少错,多说多错”的态度,闭口不言,回避,从而渐渐丧失人际交往的勇气和兴趣,最终出现社交恐惧症。
那么,你是属于哪一类呢?你担心在社交场合表现欠佳吗?出现过什么囧事吗?
给我们留言,让我们有机会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