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德之孝之一的含义(关于诸德之孝之一的内容)
究其原因,圣贤深知,孝是一个人的根本美德,也是作为儿子的本分。
《三字经》说:“之一孝为第二知。”这句话怎么说?“先孝梯”是指首先要尊敬父母和兄长;“第二知识”就是学习知识是第二位的。由此可见,在圣人的教化中,学习知识与“孝”相比处于次要地位。
因此,我们的祖先深谙自然之道。他们早就发现,“孝”是一种自然的大道,是一个人人生成功的重要基础。所以,父母如果爱孩子,为了孩子的生活,首先要传递给孩子的是尊重父母兄弟的思想,其次是让我们的孩子多学习一些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种情况。父母在谈的时候,都把孩子优秀品质的培养放在之一位;实际上,父母往往关心他们的孩子学到了什么。举个例子,当孩子放学或者从幼儿园接回来的时候,我们大多数家长都会习惯性的问宝宝,老师今天教了什么?你学会了吗?告诉你妈妈你今天学到了什么。但是很少有家长会问,你今天有没有帮助其他孩子?有没有乐于助人的老师?今天你想为你妈妈做什么?这个周末你想去看望你的祖父母吗?所以在孩子心中,会逐渐形成知识至上的观念。他们会认为,只要好好学习,父母就会高兴,就会受到表扬和奖励。有了这种心理,孩子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孝顺”放在次要位置。
先学会做人,先学会孝顺。这是父母应该给孩子上的之一课,也是最重要的一课。
原因如下。首先,家庭是老人生活的之一个地方,也就是践行孝道的更佳场所。同时,也是父母以身作则的更好时机。其次,现代孝道首先作为家庭美德而存在,是社会道德体系的枢纽,是社会道德信仰重建的起点。所以,孝道教育要从家庭开始。把孝道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家庭教育中加强孝道教育,直接关系到一个孩子自身的健康成长和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
子曰:“孝为立人之本。”《孝经》也提到:“教孝者,所以尊天下为父者也。”如果一个人真的孝顺,他会对所有的父母都很尊敬。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做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一个尊敬父母,诚实正直,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人。其中,教孩子孝敬父母是最重要的,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
作为父母,你希望孩子如何经营自己的生活?如果一个孩子自私自利,只注重物质享受,不为他人着想,不懂得尊重他人,孝顺养父母,他会过上怎样的生活?我们来分析一下。一个孩子的世界很幸福。他们过着简单的生活。他们开心的时候会笑,伤心的时候会哭。为了让孩子开心,父母总是尽力满足他们的需求。比如给他他想玩的,他想吃的。父母会觉得这样没什么不好,反正会按照孩子的性格去发展。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这种所谓的“追随人格”是追随一种什么样的人格?古人云:“不教,性变。”意思是如果你不教他们,原本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这句话值得我们父母深思。如果我们注意观察,会发现大部分人,包括我们自己,都有懒惰和贪图功利的心理,这和我们小时候的教育有关。其实很多坏习惯都是小时候养成的。
怎样的职业规划才是正确的?一个孩子从小就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已经在为自己积累和培养福报了。所以要从小培养和积累福报。年轻,因为有美德和智慧,所以想受益;老年,老年幸福,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在家庭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晚饭后,孩子们转身看电视或者出去玩,而父母则忙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父母总是让孩子先尝,孩子却很少让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家长就会前忙后忙,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是,当父母身体不适时,孩子很少提问。难道这些现象都不值得我们父母担忧吗?
对父母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各种道德品质形成的前提。试想一个连父母都不爱、不敬、不孝顺的人。他怎样才能爱朋友,爱同学,爱老师,成为一个健康的人?
“不爱亲人却爱别人的,叫不道德;不尊重亲人而尊重别人的,叫不孝顺。”——《孝经》
有些人对亲人很挑剔,但对别人很尊重,这就本末倒置了。对于父母的爱,不可能扩展到所有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兄弟之情,夫妻之情,对子女之情,远胜于其他情感。这是一种无需刻意培养就能发自内心的情感,所以自然高于其他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