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越剧欣赏(越剧:比说唱更有趣的艺术)
越剧
越剧来源于说唱。
当然这个说唱不是外国的跳唱,是中国民间的地方小调,是仅次于京剧的中国第二大剧种。
虽然排名第二,但是全国各地各具特色的戏曲文化也很多。与国内其他地方的人相比,越剧并不是最有名的。
但是,作为一个浙江嵊州人,这种语气我从小就很熟悉。
柔美悠扬,意味深长,拖出来的每一个音节都带着江南人特有的含蓄圆滑。
其实小时候只是觉得这种语气很普通,从来没有注意到它的美。现在,我总是在外面跑来跑去,远离家乡,却越来越怀念那种连续不断的语气。
越剧,一种传统的戏曲文化,是我们家乡更大的特色之一。如果真要说起来,它真的有一段历史。
越剧十姐妹
一,
越剧起源于清代,最初是一种地方民歌。
越剧的前身叫“落地唱书”。
它的诞生地是我的家乡浙江嵊州。“生”字读作“生”。因为这个地方山多平原少,所以古代就留下了“山”的名字。
嵊州,又名“山”,也就是山的意思。这里山川秀美,风景秀丽,自古以来就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前来投宿。比如李白曾经写过“不存美人之美”这句诗。
“唱地书”盛行于清朝咸丰年间。当时有些穷人,为了谋生,把一些佛歌、荷花等曲调编成小调,沿街唱,说一些吉祥的话祝福生日,让人开心。
唱着唱着,慢慢形成了一种职业。很多人开始专门唱这个曲子。
后来,一位名叫金的年轻农民歌手把这首曲子唱得非常好。因为听起来不错,所以很多人来这里向他取经。
在他的指导和探索下,《落地唱本》不仅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还形成了新的唱段。这种唱法简单易学,很快流传开来,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
原来这种唱腔只在当地小范围流传。然而,1863年的一场自然灾害导致整个地区粮食短缺,人民苦不堪言。许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寻找新的出路。
其中“唱地书”的民谣歌手外出经商。
这是越剧发展的转折点。
第二,
越是台面上的戏,越是“会走路的书”。
起初,这些民间艺人只是沿路唱歌,走到哪里就唱到哪里。慢慢地,他们也开始形成固定的表演模式,在茶馆里演唱。
这种表演形式被称为“走书”。
与之前的《落地唱本》相比,它更注重演唱的形式,分为唱、说、讲三种。另外,声音也和男女老少不一样。
在师傅金的基础上,的徒弟金把这种唱法推进一步。他将《湖州三条唱书调》与《圣贤田园曲》及原《四部曲》相结合,创作出了独具特色的《灵嘎调》。
此外,他们还从各种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中汲取灵感,以丰富他们的表演模式。
越剧梁祝
《走台书》在长期的演变下,在圣贤形成了两个流派,南派的乐部以“吉”字为名,如《武进集》,北派的曲目以“图”为轨,如《七美图》。
至此,越剧的初步出现奠定了基础。
到了20世纪初,随着时代的变迁,越剧正式从“唱地书”发展为“小唱班”,开始进入更大的舞台。
这意味着越剧这一戏曲表演形式正式成型。
第三,
“小宋班”走向上海大舞台
歌唱小课堂的表演形式日趋成熟,不仅包括主唱、轮唱等。,还包括各种语音表演,以及角色道具的沟通、对立、协调。
最后也是从农村搬到了大城市。1922年,《小曲班》正式在上海世界演出。
当时称之为“绍兴文戏”,是因为越剧诞生在嵊州,嵊州属于绍兴,所以为方便人们辨认,称之为“绍兴文戏”。
同时也从京剧等其他剧种中吸收元素,加以升华,加入了很多上海白话,让更多观众喜欢。
当时嵊州的很多剧团都在上海发展,越剧前景一片光明。
越剧《红楼梦》
1923年,嵊州商人王金水和艺术家金荣水创办了之一个女子班,打破了原来全部由男子表演的形式。
这样,越剧的舞台表演更加丰富多彩。而且女性在表现上比男性更有优势,慢慢的,女性阶层占了绝大多数。
第四,女性的进步将越剧推向了另一个高峰。
但是好景不长。抗日战争后,上海的娱乐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许多娱乐场所关闭。
本来上海就有很多本地的民间剧团在演出,随着戏曲场地的减少,越剧团更是难以生存。
越剧要想发展,必须对原有剧目进行改进。
因为那些歌都是传统的农村戏,不能完全适应大都市人的口味。
因此,越剧的改良是必要的一步。
1938年,原《大公报》记者范迪民为越剧表演艺术家姚水娟创作了新剧《木兰从军》,反响特别好。
越剧姚水娟
姚水娟在剧中的表演低俗武打,表演过程中穿插了许多经典的武打场面,受到观众的叫好。该剧之后,姚水娟出演了大量以越剧为题材的新剧,也被称为“越剧皇后”。
改良后的女文戏确实延续了一段时间的繁荣,但随着国内政局的不稳和上海娱乐业的萧条,越剧逐渐走向衰落。
直到1942年,越剧经历了又一轮改革。
袁雪芬是越剧改革的带头人。她将戏剧形式引入越剧,命名为“新越剧”。
这种形式更注重人物的刻画,舞蹈的美感,以及各种道具的配合,如灯光、音响、舞台布景等。,唱腔也做了调整,更加抒情,更有美感。
虽然当时的表演艺术家们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毕竟由于条件的限制和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越剧的改良并没有新的发展。
1947年,越剧《山河恋》
五,
建国后越剧的新面貌
然而,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政治经济的发展,越剧开始进入一个更大的舞台。
1950年4月,上海成立华东越剧团,开始培养高素质的越剧人才。
20世纪60年代是越剧发展的辉煌时期。
越剧的许多优秀作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都获得了好评。
此外,戏曲艺术家带着他们的梦想和希望,把美丽的越剧带到了全中国,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大。有些曲目甚至被拍成了电影,风靡全国。
越剧电影《西厢记》
改革开放后,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越剧的“小花”时代正式到来。艺术形式更加开放,创作和风格更加多样化。随着越剧影响力的扩大。也走出了国门,走向了全球。
2006年,在越剧诞生一百周年之际,经国务院批准,越剧被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至此,越剧的辉煌依然留在世人心中。
这是越剧发展的生命。
虽然现在时代在发展,听戏曲的年轻人少了,但我相信,真正的文化,真正的传统,总可以在岁月的磨砺中沉淀下来。
多年以后,当熟悉的旋律在耳边响起,我们可以自豪地告诉孩子,听,是越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