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季养生的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于是有不少人在秋天吃很多滋补养阴的东西,养着养着,身体反而越来越差了!
这是为什么呢?
国家级名老中医赵吉平主任告诉我们,中医养生不光讲究因时制宜,还强调因人制宜。
有一类人群就不适合在秋季养阴,而应该给身体“秋收”——收敛、守护阳气。
到底是什么样的人需要在秋天收敛阳气呢?又该如何收阳气呢?
01
阳虚体质
要“秋收”
赵主任告诉我们,阳虚体质的人群,如果在秋季一味滋阴、养阴,反而会加重体内阳气亏虚,所以应该要“秋收”。
阳虚人群的典型表现就是怕冷。
秋冬天降温、起风,怕冷是人的自然反应。阳虚的怕冷,是指在没有风、不寒冷的状态下,一直觉得身体发凉。
如果您也出现了这种情况,就要引起注意了,要做好“秋收”。
专家表示,如果没有收敛好阳气,身体可能会吃暗亏!
02
“秋收”不好
第一个暗亏:脾肾阳虚
赵主任说,秋天没有收敛好阳气,吃的第一个暗亏就是脾肾阳虚!
1、脾阳虚
脾阳虚的人,会出现怕冷、流口水、头昏、胃胀、食欲减退、肚子冷痛、腹泻等表现。
脾胃主口,所以经常出现流口水的情况,考虑是脾阳虚。
脾阳虚的怕冷程度弱一些,稍微多穿点会感觉好点。
腹泻一般是一天内多次,不定数,稍微吃点凉的就拉肚子,**不成形,伴有腹满胃胀。
2、肾阳虚
肾司二便,肾阳虚的人可出现尿频、腹泻、从头到脚怕冷、水肿等症状。
肾阳虚的怕冷程度较重,会感觉肚子、后腰有冰块,手脚像泡在冰水里一样,整个人是冰凉的感觉。
腹泻是定点的,一般是早上五更天的时候就拉肚子,腹泻拉稀水,肚子冰凉。
赵主任提醒如果出现脾阳虚,不积极干预,可进一步影响到肾阳。
3、脾肾阳虚如何收阳
赵主任推荐了一些穴位,平时在家按按,有助于收敛阳气。
腹部肚脐旁开4寸左右的大横穴、神阙穴(肚脐)、脐下三寸的关元穴、脐上四寸的中脘穴,以及腿部的足三里、阴陵泉。
这些穴位可以换着揉按,常刺激,也会有健脾益肾、温阳补虚的效果。
赵主任还为我们带来了一款收阳的代茶饮。
苓术姜茶
组成:炒白术、茯苓、干姜
脾胃阳虚的人,坚持用一段时间就会有效;如果兼有肾阳虚,出现五更泻、肚子冰凉等表现,还可加点肉豆蔻。
提醒:代茶饮仅供调理,不可代替药物。
03
“秋收”不好
第二个暗亏:肺气虚
秋天收敛不好阳气,身体吃的第二个暗亏就是肺气虚。
赵主任解释,中医理论中,气、阳是一家,提到肺时,一般不说肺阳虚,而说肺气虚。
1、肺气虚
肺气虚的人,通常会有咳嗽、白痰、胸闷、神疲乏力、背寒等症状。
肺主气司呼吸,肺气失宣时,就会出现咳嗽、胸闷;失宣后津液不化,就会凝聚成痰,从而出现痰的症状。
肺还主全身之气,肺气虚时全身机能、全身阳气也会下降,从而可出现神疲乏力、上背部寒凉等症状。
2、很适合“秋收”的别样泡脚法
很多叔叔阿姨都有泡脚的习惯,今天赵主任还要教大家很适合“秋收”的别样泡脚法。
泡脚方组成:艾叶、桂皮、生姜、花椒。
艾叶可以温通经脉、止痛、止泻,另外三味药也是性质温热的。
用法:为了充分发挥药效,可以先用温水浸泡药材,等药材浸湿透了后,再煎煮。
别样泡脚法:煮好的药汁倒入泡脚桶后,先把脚悬在水面上蒸10分钟左右,再把脚放进桶里泡10分钟左右。
中医的外用药中,有蒸法、泡法两种*作。先蒸脚,后泡脚的方式,可充分利用药效!
肺气虚以及脾肾阳虚的人群都适用。
专家提醒:泡脚注意水温不要超过45度,糖尿病人对水温不敏感,要慎用。
皮肤破溃者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