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少刻意去看育儿类书籍。而且我也不是个鸡娃的勤快老妈,暂时没有太多育儿焦虑。何况我连自己都鸡不了,985都沾不上边,又怎么可能鸡得动娃?
人活着太累了,不指望他能跨越阶层了,哪怕只能自力更生苦中作乐,也没什么不好。
不知道20年后,小家伙要是看到**亲这段话会作何感想,会不会失望于背负如此之低的期望值。
扯远了。我原本只是想说自己不太主动去看这类书,但是这次饱含情谊的,有作者魏迎娣亲笔签名和盖章题字的特殊赠书,以及身边人的热情推荐,还是促使我翻开了它。
翻开总觉开卷有益。
作者是个70后姐姐,有个一路读公办,凭着自己努力考上复旦的儿子。这个会弹吉他,非常自律的大男孩,只上过两次补习班,还都是自己提出的。
书里大部分鲜活的案例,均来自于作者及其朋友的家庭,十分具有普遍性。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说的可能大都是自己已经知道的道理。
比如对我而言,承认孩子的优秀,给予无条件的鼓励并不稀奇。虽然没时间陪伴孩子画画,但每次看见他自发地画出一些审美感在线的涂鸦,我从来都不会吝惜一脸的赞叹。
不过每一个家庭不一样,孩子不一样,年龄不一样,父亲或母亲遭遇的问题也都不一样。家长们完全可以按图索骥,把此书当成一本育儿指导手册,按需查阅个别相似案例。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案例之一是一则关于土豆的故事。同桌擅自把老师发的土豆带回家,导致孩子看不到土豆发芽,没法画画交作业。同桌霸道,老师也不想管。如果是你家的孩子,遇到同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
作者引导那个孩子的妈妈,让她意识到作业的本质是观察土豆发芽,然后画下来。然而老师并没有规定要和谁一起观察,在哪观察,所以解决方法有许多,比如自己买一个土豆。家庭成员也可以帮忙讨论解决方法,以及去网上搜索相关知识讲给孩子听等等。
“重要的事情不是说三遍,而是一定要有三个以上的解决方案。”作者认为,更开阔的思维,更包容的心态,从小就可以训练。
由孩子零花钱谈到理财观念的那篇,也提醒我将来要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孩子自主权,而不要像自己小时候那样,钱全由父母把控。
话说自从我初中时,父母发现我把全部零花钱都花在了购买期刊上,月光不说,还入不敷出,就中止了发放。他们大概再也不敢相信我可以管理好钱这种东西。几十年后,一旦没了负债,我果然又常常重回月光状态。当然这是后话了,想听的私信我,再来唠个五毛钱的嗑……
言归正传,也许现在的我,更该认真思索的是:假如将来自己的孩子也这样,我需要给他灌输怎样的金钱观。
此外,书里还有如何看待早恋,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背诵古诗变得有趣等等,作者的建议也都很中肯或者很有启发性。书中还提到一个耐心与儿子探讨饮料为何会掉地上,以后如何避免,而不是训斥他的父亲,让人感觉温暖与感动……在此不多啰嗦。还是那句,按需查阅。
之前我也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书评里说过,其实科学育儿,对于家长自己的要求也很高。这本《同行:中国式家长“自救”手册》同样给了我类似的感受。总之,成年人需要用**、包容、真诚的态度与孩子交流,和小人们共同成长。
推荐阅读:
《**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你是否也曾抵达过崩溃的边缘?
《遇见未知的自己》:“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一切都在内心
《去年天气旧亭台》:回不去的青春,见不到的故人
10个关键词,带你读透《认知驱动》:《认知觉醒》姊妹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