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10月3日讯每天上午11点,临沂市兰山区特殊教育学校食堂里,**的饭菜香气扑面而来,工作人员正在将饭菜盛入餐盒,放在餐车上送往教室。
伴随着下课**响起,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有序洗手,然后坐在桌前等待老师分发美味的午餐。
“XXX对鱼虾过敏。”“XX喜欢吃米饭不吃馒头,没有的话,帮他要一点。”“XXX喜欢吃肉包子,可以多要几个。”“XXX可能会去抢别人的饭,需要注意一下。”各班墙上张贴着学生用餐注意事项,帮助值班教师掌握孩子的情况。
兰山区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面向全区招收智力残疾、自闭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的培智学校。有些学生自理能力较差,还需要家长陪读,所以学校每天的午餐情况都处在家长的监督之下。学校成立了由家长代表参加的膳食委员会,在校园**日家长可参观食堂、在食堂就餐,还可与管理人员一起到食堂检查。

食堂会提前制定好一周的食谱,根据食谱采购食材,当天的菜,当天买,确保新鲜。所有食材都是通过食安平台采购,再经过验收、清洗等多道严密程序。除了严把采购环节和验收环节外,学校食堂在开办初期就建成了“互联网+明厨亮灶”工程并接入省智慧监管平台,实时展示后厨管理情况。
“我们这些孩子,各项学习生活费用都是全免的,餐费也是由国家财政负担,一定要让孩子们吃好,让家长放心。”校长刘维轩表示。兰山区特殊教育学校一直把“让学生吃得舒心,让家长看得放心”作为工作重点之一,严格查验原材料,商定营养食谱,通过一系列的严格把控,让学生舒心,让家长更放心。(通讯员 刘意)
责任编辑:时瑞雪
来源::51 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