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叠加,许多群众已开始了出游,为了避免人群扎堆,不少人选择去野外登山或探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二急诊科两位专家赵宏宇和郑强提示,野外登山或探险带来人们快乐的同时,也暗藏着危险,可能遇到蛇咬伤、毒蜂螫伤、高原病等。一旦遇到这些情况如何自救?请收好两位专家准备的这份避险自救指南,关键时刻能救命!
一、爬山篇
1、警惕蛇咬伤
大家选择到植被茂密、杂草丛生的野外出游,要警惕被毒蛇咬伤。毒蛇咬伤的初步急救关键是要减少**扩散,并将被咬伤者迅速转运至医院给予抗蛇毒血清。
【应急处置方法】
(1)在安全距离拍下蛇的照片,以便医生知晓毒蛇的种类。
(2)把患者转移到蛇的领地之外,以免被二次咬伤。
(3)使患者处于静息状态,尽量保持不动,因为运动或者局部肌肉收缩可加快蛇毒吸收。
(4)不建议使用止血带和口吸方法来处理伤口,会损害神经、肌腱和血管,并增加感染风险。
【预防措施】
野外出游应尽量选择穿长衣、长裤和运动鞋;在野外杂草丛生的小路行走时,要学会“打草惊蛇”;如果遇到蛇类,不要主动攻击,要选择躲避。
2、警惕膜翅目昆虫螫伤
秋季是膜翅目昆虫比较活跃的季节,像蜜蜂、马蜂、黄胡蜂、大黄蜂及火蚁等都属于会螫伤人的膜翅目昆虫。多数人被螫伤后只会有轻微的局部反应,但对毒液过敏者有可能发生全身性过敏反应,甚至导致死亡。
一旦被膜翅目昆虫螫伤,该如何处理呢?
【应急处置方法】
(1)黄胡蜂等膜翅目昆虫在螫伤人后几秒钟就能将毒液释放完毕,所以一旦被其螫伤,需立即弹走皮肤上的虫体或毒刺,以助于减少倒钩刺器官内的毒液释放;如若错过最佳的拔刺时间,可以暂时不予处理。但要注意的是,残留的毒刺最后还是需要拔出的,以避免异物反应。
(2)被螫伤的部位几分钟内就会出现发红、疼痛、肿胀,小范围的红肿几个小时即可消退,大范围的红肿会持续1周以上。
(3)可以采用冷敷来快速减轻局部的不适,若被螫伤了四肢,可抬高患肢减少肿胀。
(4)瘙痒可口服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每次10毫克,每日1次;局部使用0.05%醋酸氟氢松软膏或0.05%氯倍他索软膏,每4小时涂抹1次,直至瘙痒减轻。
(5)对于缓解肿胀和疼痛的处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有助于减轻明显的肿胀,非甾体类抗炎药可减轻疼痛。
(6)膜翅目昆虫螫伤非常表浅,通常情况下不用接种破伤风**,但伴有受土壤污染的损伤除外。
【预防措施】
野外出游应尽量选择穿长衣、长裤,遇到蜂巢要尽快远离。
二、高原旅游篇
1、警惕急性高原病和高原脑水肿
到高海拔地区旅游时,人容易出现高原反应,低氧血症是引起急性高原病的根本原因。缺氧时会引起脑血管舒张,激活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增加脑容量、降低脑顺应性并短暂升高颅内压,可引起头痛和恶心。典型症状为头痛、头晕、乏力、厌食、恶心、呕吐,以及睡眠紊乱伴频繁觉醒。
【应急处置方法】
(1)初登时可先至海拔2000-3000米地点,一般到达该高度后建议暂时不继续登高,如若出现头痛、恶心等症状,通常会在1-2日内缓解,症状消除后在同一海拔不会复发。
(2)症状较轻者,鼻导管吸氧20分钟可显著改善症状,避免进一步爬升并**活动。多数症状较轻者,4日内会适应高海拔环境,期间动脉血氧含量增加,脑血流量减少至正常,急性高原病大多可以缓解。
(3)症状显著者,可口服乙酰唑胺,每次125-250毫克,每日2次,通常需要1-3日;口服****,每次4毫克,最多每6小时1次,服用1-2日。当吸氧和医疗条件不足时,需转至低海拔地区。
(4)儿童和**的治疗方法一般是相同的。
【预防措施】
有高原病史且上升至海拔2500米以上的人,应预防性使用乙酰唑胺。无高原病史但直接(1日内)从低海拔地区旅行至海拔2800米以上的人,也可使用乙酰唑胺。
此外,专家还建议大家准备一个出游小药箱,以备不时之需。
晕车药:**地芬尼多、**苯海拉明
抗过敏药:氯雷他定
防蚊虫药:清凉油、风油精、花露水
特别提示,由于引起腹泻的原因有很多,且不同病因治疗方法也不同。专家建议,如果出现腹泻,还需要尽快到就近的医院进行诊治。
(辽宁日报 记者:王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