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上半年,我们与您分享了许多专题书单与暖文。
除了商务印书馆年中十大好书之外,
有更多的好书令亲们爱不释手。
我们精选其中的中外好书共20本,
一起延续难以割舍的书缘。
原创类
1.《清代学者象传校补》(全三册):三代学人跨越百年的学术接力,写真手法摹绘369位学人的画像,画、文、书“三绝”。
毛泽东主席曾视为佳作之书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先生题签推荐
叶衍兰、叶恭绰编,陈祖武校补
康有为、王秉恩、樊增祥、沈尹默、冒广生、蔡元培、于右任、罗振玉、谭延闿、郭沫若、陈叔通等皆有序跋或题签。
孔子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吾以谓兴起人心,足资观感,莫图画若也。—— 《清代学者象传序一》
衍兰先生乃晚清文献学家,诗书画俱工,《象传》之画像、传文及书写,皆出先生一人之手,历时三十余年而成。大家手笔,弥足珍贵,一时学林共推“三绝”。
—— 陈祖武
此次整理出版,对原图继续影印,第一集小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陈祖武先生手写誊录并加标点;第二集,原书有图象无文字,由陈祖武先生仿第一集小传风格,为第二集补出小传,并手写誊录。
《清代学者象传校补》实际是在补全我们思想史当中非常缺的一块,就是人物。我们的人物更关注的是思想而不是学者个性本身,之所以要把这个做出来,就是让我们记住曾经有这么一个思想者长什么样子、他的人生是怎么度过的,把没有传的学者画像从典籍里勾出来,是很难的工作。
陈祖武先生说他自己不懂互联网、不懂电脑,稿子都是稿纸抄出来的,所以这本书也是跟当下的书很大不一样的地方,也是我见过社科成果里面比较特异的一套书。这本书几乎是集了好几代中国历史学人的精力。
—— 杨早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2.《学术的重和轻》:学识的“厚重”与文笔的“轻灵”完美结合,以轻快的文字写出深刻的见解,在学术的“重”与“轻”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再伟大的历史学家,毕生用功做研究,能触及的也只是历史世界中一个很小、很小的角落。19世纪有个美国历史学家说,所谓“通史”是没有人可以写得出来的;历史学家在“人类命运”这部大书中所随意撕下来的,只不过是一两张小纸片。
历史学家以自身的渺小,面对历史这个庞然大物,所看到的只是一些很细小的东西。但是,这些细小的东西,与巨大的历史躯体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这就需要用“以大观小”的办法来处理。 我们做的是小题目,“以大观小”的目的,就是给小题目在大的历史画面中确定一个适当的位置,就好比是在一片很大的风景中,恰到好处地布置一颗树、一座房子或一条小溪。
作为一本学术随笔集,收录了美国史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李剑鸣教授最近十余年的学术短论、研究札记、演讲稿及访谈等文章二十余篇。书中所谈虽多为严肃的学术问题,但也可带来阅读的轻松和愉悦,掩卷之际,或许能对其学术旨趣有会心之感。
3.《十城画记》: 著名建筑师、学者唐克扬精心择选十座城市,细细描摹,独特解读,历述城市在人类文明坐标系中的种种可能。
《十城画记》,唐克扬这样的作者就没办法了,因为他本身就是学哲学,又学建筑,文字又很好。我看那么多城市的文字,觉得有些文字是自己写不出来的,比如《十城画记》,它有不同的角度,同时他的文字又能驾驭他所想、所要表达的东西。
—— 孙小宁 《北京晚报》人文版编辑
作为一位资深的研究者,作者并不企图回答“城市是什么”这样的大问题,他向你细细描摹的是十座不同时空中的城市,具体而微的城市,进入我们视觉和心理经验的城市:西安,徽州,雅典,元上都,威尼斯,德累斯顿……
在本书中,城市并不简单“是什么”,它既是我们给它起的名字,也是它所经过的事变的痕迹;既是永存的,又是变化的;既是客观的和身外的世界,又是我们感受到的一切。
4. 文明小史丛书
绿茶是东方树叶,而红茶代表西方文化?
医生追着病人看病?
病人比医生还能解释自己的病情!
从“公主的故事”就能看懂中国法律的历史?
这些真实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故事,
作为人类生活的轨迹,
经由不同的角度与层次,
信手拈来都是文明。
9本小书,品味久远日子里的中国文明史。
《生津解渴:中国茶叶的全球化》
《粥的历史》
《说地:中国人认识大地形状的故事》
《救命:明清中国的医生与病人》
《奢侈的女人:明清时期江南妇女的消费文化》
《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
《慈悲清净:佛教与中古社会生活》
《佛教与素食》
《海客述奇:中国人眼中的维多利亚科学》
5.《文以载车——民国火车小传》:火车奔驰游弋在新的时空和文明之流里,夹杂着惊恐、悠闲、屈辱和骄傲。坐在火车里的中国文学史文化史,近代文学中火车意象的名家小书。
文所以载道,犹车所以载物。有文方有道。
曾几何时,火车、汽车、东洋车、飞机纷至沓来,除了独轮车,没一样东西是自己的。
渐渐地,中国人习惯了新的代步,学会了驾驭,也学会了制造。
车厢社会里你看我我看你
朝里看朝外看
多的是三等车里的人啊人!
小报里的三等车文本,似乎谁都可以成为作者……
根据第一手资料与历史时序展开叙述,数十幅从大量报刊杂志挑选的历史性图像,生动呈现五四新文学、鸳鸯蝴蝶派、新感觉派等不同流派的文学作品,并对经典性文本作细读演绎。
6.《风雅之好:明代嘉万年间的书画消费》:一幅画背后的大明世相,通过描绘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的书画消费市场,观察明朝的文化消费。
在金钱的诱感下,不少文人也弃义趋利,作伪书画以射重金。
文人作伪,提高了赝品的质量,加大了书画鉴定的难度。连目光如炬的鉴藏家李日华都一不留神误将张即之书《酽经》当成白居易的手笔。事后,李日华为之唏嘘良久,并感叹这些赝品“真令人有优孟之眩”。
嘉万时期的苏州聚集了许多的作伪高手。赝品泛滥让书画市场渐趋萧条。据李日华说:“(夏)贾从金陵来,云近日书画道断,卖者不卖,买者不买。盖由作伪者多,受绐者不少,相与吹齑,不复敢人头此中耳。”
本书从明代因《清明上河图》交易导致的一场风波入手,带我们走进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的书画消费市场,让我们得以从中了解书画在明朝官场和市场流通的过程、交易的行情、交易的乱象,以及参与书画买卖消费的各类群体和人物。
在本书中,我们可以深入到以往历史很少关注到的一个角落来观察明朝的世风世象和社会大环境以及各社会群体在文化消费中的关系。
7.《白云堂画论画法》:作画者必备参考书,中国现代著名国画艺术大师黄君璧亲自绘画示范,作家、画家刘墉执笔。
岂止作为画者必备的参考书,更将树立一成功之典范。
《白云堂画论画法》的出版,当是君璧先生有鉴于此,而苦心将他七十余年致力绘事所得之精华公诸于世。
—— 前台北历史博物馆馆长 陈癸淼
习艺一事,不外师人、师心、师造化。师人者以古人为师,师心者以己身为师, 师造化者以自然为师也。余之治绘事,亦如此。总以集前贤之经验、拓个人之胸次、 写造化之精微为主。
—— 国画艺术大师黄君璧
此编梓行,筹划至三易寒暑,设计之周备,制作之精整,内容之丰赡,玩索之深入,言人之所未言,发古之所未发。
—— 前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 秦孝仪
12种墨色专用词语
11种笔法专用词语
从最基础的概念开始,
从点滴笔划到磅礴江河、云山叠嶂。
山水为怡,点景更佳:
点景人物
竹坞幽居
第一阶段——用笔:竹叶的安排,要注意布白。必要使叶间能够通气,且疏密浓淡,错落有致。每一株竹子,聚散也要有节奏。
第二阶段——染墨:以长流笔蘸淡墨染宅院门墙,檐下不受光。染笔可以稍稍随水线抖动,但不必一条条拘泥地染。
第三阶段——设色、提款、钤印:以淡花清染墙头,以淡花青墨在墙右的点叶树之间,再加点,并加提右远景的竹林。
8.《中国佛教影像集成》(北京卷 全2册):3000多张佛教老照片,同类题材的集大成者。近代外国学者、记者等在中国考察佛教艺术摄影的最生动全面的记录。
《集成》不仅仅是珍贵的历史文献,还是具有极高鉴赏价值的艺术资料。其成功编集和出版,对于佛教史学以及相关的一些学科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楼宇烈 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
中国佛教所要面对、适应的,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礼教社会和儒道文化,而是一个取而代之、在华夏土地上被全新建构起来的现代化社会与科技文明。
—— 学诚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中国佛学院院长
本书为集中清末民初所保存的历代古刹、佛塔、石窟、塑像大型系列图册。 专家们在对影像数据进行研究、比对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与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编撰文字说明,结合图片结集出版。本套图册生动地再现了民国初年尚且保留的大量佛教文物的真实面貌,极具艺术价值和鉴赏价值。
9.《珠峰简史》:国内第一部由亲历珠峰复测全程的专业人员撰写,全面介绍珠峰的图书,全面而立体地向读者呈现了一个自然的珠峰和人文的珠峰。
每个人都应该体会,从高处看到的美景传达给内心的胜利和骄傲的感觉。
——查尔斯·达尔文
著名登山家乔治·马洛里被问及为何要登珠穆朗玛峰时,他的回答是:“Because it's there”。(因为它在那里)
1921年,第一支英国珠峰登山探险队出发,主要目的是到地图上尚属空白的珠峰北部和东部地区考察。1922年,英国珠峰登山探险队两次攀登失败。1924年,该队第三次尝试攀登,乔治·马洛里和安德鲁·欧文在攀登中失踪。
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与夏尔巴向导丹增·诺尔盖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
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王富洲、贡布、屈银华首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
1975年,日本人田部井淳子和中国藏族人潘多,分别成为世界上首位从南坡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女性。
1953年,希拉里和诺尔盖背着装备前往预定地点,海拔8534米。从这一刻起,希拉里和诺尔盖只能靠他们自己的力量征服珠峰了。
攀登珠穆朗玛峰,仍然是人类膜拜大自然最虔诚的神圣仪式,是人类探索精神与冒险火花具有独创性的体现方式。
因为,山仍在那里。
10.《中华民族的人格》:被日寇禁售的一本书,中国古代八个故事讲述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人格。
张元济先生诞辰150年,商务印书馆120年纪念特藏。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张元济首先想到的是给青少年编一本书,唤醒中华民族的人格,以决死之心抵御强暴,抗拒横逆,这本书就是《中华民族的人格》。
这本书是张元济先生1937年编著的,书中记述了中国古代十几位义士的故事。他们的境遇不同,地位不同,举动也不同,但是都能够表现出一种至高无上的人格。藉由此书,先生希望告诉国人,我们这个民族从不缺少顶天立地的豪杰,他们或重然诺,讲信义,或临危不苟,忠肝义胆,甚或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才是中华民族的真人格、真精神。
编书的本意
孔圣人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孟夫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几句话,都是造成我中华民族的人格的名言。
我们良心上觉得应该做的,照着去做,这便是仁。为什么又会有求生害仁的人呢?为的是见了富贵,去营求它;处在贫贱,去避免它;遇着威武,去服从它;看得自己的身体越重,人们本来的良心,就不免渐渐地消亡。贪赃枉法,也不妨;犯上作乱,也不妨;甚至于通敌卖国,也可以掩住自己的良心做起来。只要抢得到富贵,免得掉贫贱,倘然再有些外来的威武,加在他身上,那更什么都可以不管了。
有了这等人,传染开去,不知不觉受他的引诱,这个民族,必定要堕落,在世界上是不容存在的啊!
我们古来的圣贤,都有很好的格言,指导我们,在书本上,也有不少的豪杰,可以做我们的模范。
我现在举出这十几位,并不是什么演义弹词里妆点出来的,都是出在最有名的人人必读的书本里。他们的境遇不同,地位不同,举动也不同,但是都能够表现出一种至高无上的人格。有的是为尽职,有的是为知耻,有的是为报恩,有的是为复仇,归根结果,都做到杀身成仁,孟夫子说是大丈夫,孔圣人说是志士仁人,一个个都毫无愧色。
这些人都生在二千多年以前,可见得我中华民族本来的人格是很高尚的。只要谨守着我们先民的榜样,保全着我们固有的精神,我中华民族,不怕没有复兴的一日!
张元济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五月
译作类
11.《醉酒的植物学家——创造了世界名酒的植物》:一部融生物学、化学、历史、词源和调酒术于一体的迷人著作,50多种调酒配方和园艺爱好者的种植诀窍。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
亚马逊园艺百科类销售书第一名
国际烹饪专业协会评委推荐奖
北卡罗来纳图书奖
所有佳酿都源于植物。
——艾米·斯图尔特
清酒始于米粒,
苏格兰威士忌源于大麦,
特基拉来自龙舌兰,
朗姆酒酿自甘蔗,
而波本酒出自玉米。
12.《马唐草边疆》:第一部全面描述美国郊区化发展历程的城市史著作。
获得美国城市史协会和历史协会的多项大奖。
自出版以来好评如潮,成为这一领域的经典之作。
“……郊区化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理想,其实现依赖于技术和经济富足。”
……与小汽车、摩天大楼或美式职业足球相比,郊区文化也许更具代表性。郊区化是美国当代文化完整的、充分地具体表现形式;郊区化也是美国社会基本特征的展现……
作者以历史学家的严谨视角和社会学家的分析精神及人文关怀,分析了这一历史过程中的社会、经济、建筑等各方面的因素,并将美国的郊区生活与日本和欧洲相比较,主张人们在历史的进程中不要过于保持守势,从而对于未来重建美国社区的新模式充满了展望。
13.《埃菲尔风格》:铁,是如何从材料发展为建筑、再演变为时代风格的?本书详细介绍作为设计流派的埃菲尔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埃菲尔铁塔是巴黎无处不在的象征,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象征,它的建造标志一种现代风格的诞生。然而,为何它建造之时却饱受非议?
《埃菲尔风格》这本书是讲埃菲尔铁塔建立以后铁与石的冲突,古典是以石为代表的,现代建筑以铁为主要材料,这种变化体现在工业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带给人的社会意识以及审美观念的改变是非常大、非常有意义的,而且这种趋势是不可更改的。从铁的这种造型艺术来看,它已经深深影响现代的绘画、摄影等方面,这种审美趣味、审美方向、审美理想意识的变化是很有现实性的。
—— 杨平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
埃菲尔风格体现了建筑艺术造型之美,更彰显了穿越时代的人类自由的想象力,它始于一种工业审美观,终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一百多年的历史在精美图片的衬托下栩栩如生,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经典图书。
【铁石之争】19世纪,巴黎几乎找不到片钢寸铁。
人们认为铁是俗气的,很少展示出来,只用于装饰,或埋没在砖瓦之中,用来替代木质结构。事实上,这种新式建材引起了不小非议。因为它对业已成熟的建筑选材提出了质疑。
贝尔纳·马雷(bernard·Marrey)提到:“当时建筑师各执一词,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页,决策者们的想法都围绕着这个问题:铁究竟应该被表现出来还是被掩盖?”
14.《文明及其内涵》:从“文明”到“文化”,聚焦于对文明化进程的全新理解。
布鲁斯·马兹利什1986年荣获“汤因比奖”
《文明及其内涵》其实也是全球化的,作者认为全球化过程中的人类文明叫“文明”,地域、地方的应该叫“文化”,这个区分是被很多人所忽视的。在这个问题上如果做一个很好的甄别,可能对一些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视角。比如极端的民族主义以及各地方文明的冲突,包括中国文明在世界被接纳和否定的冲突,在这本书里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启示。
—— 杨平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
从历史角度来看,就“野蛮的”和“文明的”二词的形成而言,希腊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荷马从未使用过“野蛮”(barbarian)一词,但她似乎是第一个给那些说“吧——吧”(bar-bar)的人们起绰号的人,在荷马听来,古代卡里亚(Carian)的蛮族口吐“吧——吧”,说话模糊不清。
追溯了“文明”这一概念在18世纪的起源,在19世纪又如何演变为一种具有排他主义、殖民色彩的意识形态,并在进入20世纪后被日本、中国等国挪用,用以在其社会中推广欧洲的文明标准。
15.《朝服:马基雅维利与他所创造的世界》:四任美国总统的资深智囊,被奥巴马、基辛格、托尼·布莱尔一致推崇的政治学人,结合半个世纪的政治实践与理论研究,讲述真实的“马基雅维利”。
指出了马基雅维利邪恶形象的由来,阐明马基雅维利对欧洲封建秩序终结、新古典主义国家兴起的隐秘预言。
博比特教授在历史、政治、哲学和法律方面拥有渊博的知识,他在深入马基雅维利的思想核心、阐明其语境和价值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这份智识努力确认了该领域内新的推演标准。
—— 亨利·基辛格
《朝服:马基雅维利与他所创造的世界》这本书我很认真的读过,它打破了最近100多年,或者再延长一点,从《君主论》发表以来三四百年对《君主论》的解读,彻底推翻了前人的结论,通过从六个方面告诉人们为什么《君主论》并不是人们认为的那样。
—— 刘苏里 图书评论家
设想你希望把自己训练成一名职业扑克牌选手。这种训练的一部分是必须学习所有纸牌作弊花招:发底牌、手掌藏牌、做标记,等等。你必须学会这些技巧,如此你才能在别人试图骗你时识破它。
16.《论:政治思想史研究》:美国《独立宣言》是世界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
“为了支持这个宣言,我们谨以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财产和我们神圣的荣誉相互保证。”
“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他们的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1776年6月11日指定来起草《独立宣言》的委员会由杰弗逊、亚当斯、富兰克林、舍曼和罗伯特·利文斯顿组成。
杰弗逊之所以被选中来起草《宣言》,是因为他以“妙笔生花”而闻名。遣词造句方面的独具匠心——这大概是人们所能找到的用来总结杰弗逊文风的最恰当不过的说法了。
《宣言》是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同时它又跻身于文学经典之列,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表达了一套特定的政治哲学。
17.《女性的话语:论法国的独特性》:聆听法国历史上的10位女性之声。
致力于探讨女性在法国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倾听以及让人听到女性自己为了描述女性气质所选择的话语。
莫娜·奥祖夫和弗朗索瓦·孚雷一起开创了法国大革命批判史学。
(1)迪•德芳夫人
(2)德•沙里埃夫人
(3)罗兰夫人
(4)德•斯塔尔夫人
(5)德•雷米萨夫人
(6)乔治•桑
(7)于贝蒂娜•奥克莱尔
(8)科莱特
(9)西蒙娜•薇依
(10)西蒙娜•德•波伏瓦
法国对于不可调和的女性主义——视所有男性为潜在敌人——表现出了特殊的抗拒:是为法国之独特性。
法国的女性主义,除个别特例外,并不具有在其他地方,特别是北美地区所表现出的攻击性,以及强烈激昂的语气。这是一种温和的女性主义,至少迟迟才展开征服,选举权这一点便足以证明。
18.《人生智慧箴言》:叔本华的警世之言,流传最广的作品。
他的著名“粉丝”包括作家托尔斯泰、托马斯·曼、卡夫卡,作曲家瓦格纳、马勒,诗人博尔赫斯,也包括哲学家克尔恺郭尔、尼采,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本书中,年逾花甲的叔本华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佛教的基本信条与欧洲的人生哲理熔于一炉,创立了悲欣交集的独特人生哲学。
人生面对两大敌人,窘迫贫困制造痛苦,平安富足产生无聊:“既无痛苦,也不觉无聊,本质上就实现了人世的幸福。”
19.《英国哲学史》:全面、系统、公允、简洁地追溯了大不列颠从开始以英文著述哲学时代起直至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终结止长达300年之久的哲学历史。
写哲学史有两种方式:
一是从笔者设想的哲学观点出发;
一是从哲学家本人的哲学观点出发。
本书比较全面、系统、公允、简洁地追溯了大不列颠从开始以英文著述哲学时代起直至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终结止长达300年之久的哲学历史。
其中不仅较为详尽地叙述了像培根、霍布斯、洛克、休谟、约·斯·穆勒、斯宾塞这样一些经验主义大师,而且对切尔布利的赫尔伯特、剑桥柏拉图派、塞缪尔·克拉克、托马斯·锐德、威廉·汉密尔顿、亨利等理性主义哲学家也多有论述,此外,还广泛涉及了这个时期较为著名的伦理学家、心理学家、经济学家。
20.《南极洲:从英雄时代到科学时代》:一部填补南极洲两百余年历史空白的史诗性读物,第一次全方位展示200余年的南极洲历史。
原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第一人秦大河院士作序
十下南极,为“中山站”选定站址的南极专家李占生翻译
南澳大利亚文学节非小说类大奖获得者大卫·戴历时五年全球调研
在个人故事背后,一直以来都是国家间对土地和资源控制的竞争。这本书带我们进入紧张的氛围,遥远的南极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自然》
大卫·戴是澳大利亚的国宝,这本巨著涉及的主题在今天仍然十分重要。—— 《文学评论》
评委名单
(按姓氏笔画排序)
止 庵 学者、作家
王 玮 《中华读书报》总编辑
王斯敏 《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副主任
计亚男 《光明日报》评论部副主任
孙小宁 《北京晚报》人文版编辑
严 彬 凤凰网读书频道主编
李 潘 中央电视台《读书》制片人
李 舫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
刘苏里 图书评论家
刘忆斯 《深港书评》主编
杨 平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
杨 早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姚文坛 豆瓣副总裁、豆瓣时间总制片人
袁 晞 《人民日报》高级编辑
涂志刚 《新京报》书评周刊前主编
绿 茶 绿茶书情创始人
解玺璋 图书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