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当秋老虎的到来,骄阳依然像夏天一样升起,中午的气温仍就烤鸡蛋。这个星期末,城市的白领们即将迎来难得的休息时光。他们可以约上亲朋好友,前往气氛温馨的购物中心,或者在家中享受空调的清凉,品尝着冰凉的西瓜,或者沉浸在电视剧的世界里。
然而,在中国的广袤农村地区,骄阳下的田间地头,依然有无数农民在辛勤劳作。他们除草、喷洒农药,干旱地区的农民还需铺设水管、启动机器来抵御旱情。这两个群体,两种生活,仿佛是两个世界,彼此之间似乎无法理解。
前不久,一组照片在网络上迅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一位网友回到家乡,在麦收季节用手机拍下了一组小女孩帮爷爷晾晒麦子并装袋的场景。
照片下,一则留言引发了众多争议:“这么小的孩子,家长怎么忍心让她跟着打杂?”
这位网友的质疑立刻遭到了众多回应:
“农村小朋友小时候日常,爷爷奶奶很辛苦,小朋友力所能及帮忙而已。”
“帮忙干力所能及的家务罢了,帮忙撑一下袋子。”
“正常的。我像她这么大的时候已经要下田割稻谷了,不小心割到脚也要流着血继续。”
“这在农村不是很正常吗?”
“农村的小孩都这样的啊,城市的孩子真的什么都不用吗?”
有人回忆起自己小时候跟着父母在田间劳作的场景,这让他们对这种生活感到深刻:
“想起那些日子都觉得讨厌。”
“最讨厌放暑假,从小学二三年级开始就要割稻子,摘荔枝,拣柴,等自己长大以后看到和自己当年同龄的小朋友过得很惬意很开心,心头对童年暑假的回忆都是充斥着痛苦的。”
“这辈子都不想再做这种事情,太累了!”
然而,今年夏天,正值河南的麦收季节,大部分地区遭受了洪涝灾害的侵袭,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一段视频中,老农民站在田间,手握着已经泡水发黑的麦穗,一片苦涩。
这段时间,社交媒体上出现了很多人自以为是的言论,试图解释这场灾害的原因:
“为什么不早点开始收麦子,要拖到5月底?”
“以前没有收割机的时候,不是照样可以收麦子吗?”
“可以雇人啊,一亩地十个人给800,管顿饭,半天就割完了。”
“为什么一定要种小麦,种点别的不行吗?”
“既然知道要下雨,为什么不提前收割?”
这些言论显然表现出了对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无知,让人不禁想起一个笑话:一个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在超市里挑选食品,然后被父亲问到这些美味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时,回答:“是从货架上长出来的!” 这个故事反映了现代社会对农民这个群体的无知程度。实际上,许多人只看到超市货架上的食物,但不知道它们是如何生长的,也不知道其中包含了多少农民的辛勤努力。因此,对于河南大涝和粮食歉收的事情,出现了如此愚昧的言论也就不足为奇了。
农业生产是一个高度依赖气候和季节的活动,时间的选择不是由个人意愿决定的,而是需要根据农时的变化来进行。在千年前,白居易就曾经感叹:“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这句话反映了小麦的收割必须在小满节气之后,等麦子充分灌浆成熟并变黄之后进行。然而,许多人只看到了这句诗中的诗意和美景,而忽略了其中蕴含的农民辛苦的一面。白居
易接着写到:“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几句话,实际上将农民在夏季的艰辛工作生动地描绘出来了。他们在五月的毒日头下,穿梭于麦田之间,不断弯腰挥舞镰刀,麦穗像钢针一样刺痛他们的脸、胳膊和腿,而他们只能默默忍受着疼痛,继续工作。即便如此,他们依然不能停歇,因为必须趁着好天气尽快完成麦子的收割,否则会因潮湿而导致粮食发霉。
然而,对于一些人来说,这些辛苦的工作可以被浪漫化成美丽的景象:金黄色的麦穗在风中摇曳,伴随着风吹麦浪,看上去很美丽。但这些美丽的画面背后,农民们却付出了巨大的辛劳,不仅需要承受高温和劳累,还要应对伤痛。然而,有些人却将这些辛苦工作轻描淡写,甚至嘲笑农民的付出。
对于那些没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来说,农村可能被视为失败者的归宿,一个温暖而宁静的地方。他们对农村生活充满了幻想,认为那里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家家泉水户户鲜花,风吹草地见牛羊,柳暗花明又一村。然而,真实的农村生活并不是他们所想象的诗意田园,而是土地劳作和不得已的生存。
农村的生活远非诗情画意,它是由土地养活的努力和对天命的无奈所构成。农民每天都在挖掘土地来谋生,他们的生活完全依赖于天气和季节的变化。但这些努力和付出常常被误解和轻视。许多人甚至不知道超市货架上的食物是如何种植的,也不知道其中蕴含了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