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乡村振兴工作成了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笔者从小就生活在乡村,毕业以后又在基层工作了五年,从事的工作也是乡村振兴的一部分,基于自己的工作经历我想谈一下我对乡村振兴的些许感想。
当前乡村,是我们国家摆脱经济下滑颓势,再造经济增长新突破点的重要战场。疫情放开后的第一年,我们并没有迎来经济增长的大反弹,相反大多数人、企业反而明显感觉到经济形势越来越难。要想找到经济增长新的突破口,我想可以借乡村振兴这个档口,做一篇大文章。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城市,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很多城市工业水平已经发展到了瓶颈期或者说转型期,很多城市的基础配套设施也已经很齐全,已经达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甚至是超越了西方发达国家。实事求是的来讲,这些城市短期内很难再产生带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相反在乡村,还有很多要发展地方需要政府去加大投资,乡村群众的消费潜力还没有完全释放。这些都是我们未来经济增长的新极点。在这里举个自己身边的例子。笔者所在乡镇,平时老百姓主要靠在外务工获取收入,他们大多数在外地挣了钱,过年回家存到银行。我们乡镇总人口不到十万,今年以来在镇上几个银行的存款已经高达30多亿。这就说明我们的老百姓消费能力还是有的,但是却找不到消费的释放口。当然这也受我们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影响,同时也与我们乡村的社会保障能力有限有关,这两方面的原因造成我们乡村群众养成了通过平时多储蓄以备不时之需的习惯。
乡村振兴关键还在于提高群众的参与率。说实话当前我们的乡村振兴主要还是政府在主导和推动,乡村群众很少真正参与进去。笔者在农村生活30多年了,愈发感到乡村群众对乡村事务的参与度逐渐降低,可以说我们现在的基层村民自治制度,逐渐沦落成了基层村干部自治。当然这与国家近几十年来在农村执行的相关政策有很大的关系。从封建社会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乡村群众活动的区域主要其所在的村庄或乡镇,其活动范围顶多不超百里,很多人终其一生甚至没有出过其所在的村庄或乡镇。乡村的土地是其生活生产的主要载体,土地是维系其与所在乡村的重要纽带(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纽带)。乡村群众生于土地、长于土地、最后归于土地,他的一生都与乡村土地割舍不开。然而改革开放之后,乡村群众与土地的关系越来越淡化。改革开放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外出务工,乡土人民对于土地的依赖已经越来越低,对土地的感情也日渐淡漠,对土地感情的淡漠也就是对整个乡村感情的淡漠。对于第一代外出务工人员,他们一般都是农忙时节在家务农,忙完农活再出去务工。到了第二、三代,他们就成了全职务工人员,家里的土地要么流转给亲属种植,要么干脆抛荒,这两代人很多都不具备耕作土地的技能,甚至很多已经在城市买房安家了。大批年轻有活力的村民从乡村流失,乡村留下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残幼,他们参与乡村事务的能力和积极性也随之降低。
乡村振兴村干部是最重要的推动者。乡村振兴当然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推动,但说到底要想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关键点还在乡村自身上。我们的乡村本身就是一级自治组织,乡村的发展政府要多指导但不能多干涉。但是我们会发现,我们的乡村自治组织正在逐渐转变成了各级政府政策的落实和执行机构,也就是越来越政府化,自治的成分越来越少。我们的乡村村干部,每天都在忙于落实上级政府安排的各项工作,更多的是上级安排做什么就做什么,很少村干部能够真正从自己所在村庄实际出发,去谋划本村的发展。理论来说我们的乡村干部,应该是经过我们全体村民民主选举产生的,但是目前大多数村民甚至我们的村干部自身,我都认为村干部都是上级政府选举出来的,究竟谁能当干部,村民民主选举不过是走个过场,去选举出乡镇政府中意的人罢了。看似民主的选举的,背后却充满着各方利益的博弈。乡镇政府在选择村干部时,首先考虑的被选举人的是否能接受乡镇政府的领导和能否维护本村内的稳定,至于能不能带动本村经济发展那都是次要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