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黄梅戏起源的新闻,湖北安徽的网友都在争论。今天我就说说我对黄梅戏起源的所见所闻。
近日,百度、头条、Tik Tok被湖北网友篡改。现在一个湖北黄梅戏搜索出来,安庆黄梅戏垫底。并更改安庆黄梅戏鼻祖蔡忠贤的资料,带蔡忠贤随剧团到黄梅县演出,而不是在黄梅县读书。将安庆黄梅戏部分剧目名称改为湖北地域名称,删去安庆地名。然后有安徽网友出来反击,拿出各种证据。此时湖北网友指责安徽网友破坏两省人民和谐?破坏黄梅戏的正常发展?各种地域黑出来,然后铺天盖地的安徽人讨饭等等,满屏都是。我就想问,湖北人都这么双标吗?(以上百度头条等信息修改现在查了一下还是能找到。)
1953年,安庆黄梅戏初具规模,由当时著名的黄梅戏大师严凤英、王少舫等戏剧家改编合成。然而,在如此庞大的重组队伍中,却没有一个湖北黄梅戏演员。安庆黄梅戏融合了京剧、徽剧、昆曲的戏剧元素,以及安庆的其他地方戏剧元素,安庆的黄梅调,怀宁县的怀庆,青阳县的青阳戏,以及桐城县的高腔、童歌和宿松县的戏曲。没有黄梅县的元素,只是采茶戏,但是安庆、宿松、九江到处都是采茶戏。这么多的戏剧元素,都是因为黄梅县的一个单戏是整个黄梅戏的起源?是不是太偏了?
安庆53年黄梅戏大火后,没有戏曲史家出来说黄梅戏起源于哪里,但此时黄梅县却以戏谑的方式自称黄梅戏“娘家”。这个所谓的“娘家”在53年带着22个徒弟到徽剧团学习,放弃了他们的采茶戏传统,安庆帮他们成立了黄梅戏团。
那时候不叫黄梅戏,叫徽剧。不过当年有个三剧改策,就是改名叫剧改制。当时黄梅调、怀腔等一系列名称。被选上了,但最后叫黄梅戏xcbz桂,黄梅人,当时的省委委员。
黄梅戏形成后,由于当时的特殊需要,严凤英等人被请到黄梅县学习。到目前为止,这波操作还看不懂。湖北喊严凤英拿走了他们36个大戏72个小戏的名字,而安庆黄梅戏整个剧目中只有几个戏和湖北的一些同名,湖北却认为剧本是湖北的,用的是地方名。比如神仙配,是发生在孝感的真实故事,但这是神话吗?神话还是真的吗?按照地名的逻辑,夫妻俩在汴梁看花灯,那么河南剧本呢?生活在丹阳市,那么江苏的剧本呢?
在那个通讯信息不发达的年代,真的有学者研究戏曲的起源,有学者说起源于黄梅县,也有人说起源于安庆、九江。而黄梅县的其他说法完全看不到,所以说是黄梅戏的“娘家”。在安庆的帮助下,它一直忙于研究安庆的黄梅戏,完善其“娘家”的历史证据。
黄梅戏在20世纪80年代迎来了它的第二次辉煌。此时的湖北并不满足于向安庆学习,高喊请黄梅戏回娘家的口号。此时,安徽帮助黄冈建立黄冈黄梅戏传承基地。当时湖北方面没有异议,抽调了两位黄梅戏大师杨军和张辉担任剧团团长和剧场导演。至此,湖北终于与黄梅戏有了系统的联系。
2006年申报公示时,之一批非遗只有安庆市,没有黄梅县。黄梅县得知这个消息后,不知道怎么操作。最后在安庆后面加了黄梅县。
时至今日,湖北终于说出了黄梅戏的起源,并且一直在强化他们的起源理论。黄梅县黄梅戏的鼻祖是邢秀娘,但这个邢秀娘居然有三个出生日期,三个死亡日期,被安徽网友嘲笑为三生三死鼻祖。这样松懈的祖宗真的经得起考验吗?
如今,今年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已经在安庆举办了9届。今年,黄梅戏寻根项目组的成果和结论已经出来了。安庆黄梅戏发源于安庆,人民日报多次报道黄梅戏与湖北无关。
现在更多的湖北网友认为安徽省网上介绍起源于黄梅县,但是安徽省网上介绍好像很久没有更新了,最新的中国戏剧官网在2017年做了系统的改动。中国黄梅戏起源于安徽南部。
湖北有网友将安庆黄梅戏早期演员丁永泉的作品认定为Tik Tok黄梅话?不知道在安庆土生土长的人会不会用黄梅话唱安庆地方戏?有网友贴出作品说怀羌话其实是黄梅话,是当年黄梅洪水的流民带入怀宁的?
我去听现在的湖北黄梅戏,和安庆的黄梅戏很像,那么问题来了,谁是正宗的?毕竟湖北和安徽学了70多年,而不是安徽和湖北对吧?没听说过一个剧不能在原来的地方唱,却要在发展的地方学习?
著名戏曲作曲家石柏霖先生在接受采访时也详细介绍了黄梅戏的形成过程。还有《黄梅戏活字典》郑先生访谈,介绍黄梅县学习黄梅戏,放弃当地采茶戏传统。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搜一下看看。
抛开一切,我就说说我所知道的黄梅戏起源的因素。京剧,徽剧,昆曲,湖北不相连。安庆的黄梅调、淮扬调、高腔、古画戏、青阳调、童歌古画戏等都与鄂无关。只有宿松和安庆部分地区的采茶戏有联系,但采茶戏并非黄梅独有。采茶在三省交界处唱。而且是单独起源于一部黄梅采茶戏?
以上,对于我个人的看法,我不擅长写作,只是看到论点难定,一口气喷涌而出,文章可能有点乱。请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