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守一方阵地,护一方健康”。乡村医生是农村居民健康的“守护神”,是三级医疗体系中最基层的力量,“小病不出村”不仅能为村民们解决小病小痛、实施及时急救处理等,更能缓解城镇医院的就医压力。同时,因为他们是最接近广大村民的人,更能了解村民基础健康情况,村民医疗信息档案管理、慢性病随访、预防宣传等繁重的基层公共卫生任务也都离不开他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乡村医生在基层的作用,依然举足轻重。或许刘永生没有大医院专家们的高超医术和先进平台,但他用一个乡村汉子最朴实的热情,守护着这方热土;用对乡亲们的赤诚之心和对卫生事业的执着,在这个简陋的舞台上坚守着一名乡村医生的初心。
现年64岁的刘永生,是潼关县秦东镇寺角营村荒移卫生室的一名乡村医生,他主要承担村上的315户1455人的医疗和公卫服务。荒移村所在的麟趾塬位于县城东15公里,北临黄河,东西两面为沟。由于交通不便,塬上其他几个村的群众也常来找刘永生看病。行医47年,刘永生始终做到病人需要“随叫随到”,谁家有困难“能帮就帮”,他始终坚守在基层一线。
“四十七载乡村路,赢得患者喜泪流;扶贫帮困丹心在,穷乡僻壤壮志酬……”这是段思贤先生赠与刘永生赴京领奖的一首诗。不久前,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向社会公开发布2023年“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渭南潼关县寺角营村荒移卫生院的刘永生获得2023年“最美医生”称号。
“我要学医,努力地学,争取将来能为父老乡亲解除病痛。”
——两岁那年,刘永生右腿骨折的就医经历使他立志从医
“‘娃呀,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忘了村支书的恩情,不要忘了乡亲们给咱家的帮助,长大了当个医生,要让没钱的人都能看得起病。’当我六七岁时,我妈就一直这样叮嘱我。”聊起当初如何立志学医,刘永生永远不会忘记母亲对他的教诲。
原来,在刘永生两岁那年,他的右腿不慎摔伤骨折。由于家里贫穷没钱治疗,如果再拖下去,就会落下残疾。村上的老支书杨志杰得知情况后,发动村里的党员你一块他八毛凑了20块钱,让刘永生得到及时治疗。从此,妈妈就时常提醒刘永生:“你是乡亲们凑20元救的,长大后一定要用自己的能力,去回报乡亲们。”
“月亮因医生而圆,家庭因医生而完善。我要学医,努力地学,争取将来能为父老乡亲们解除病痛。”刘永生有写日记的习惯,他庄重地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
在上高中时,学校里开办了文艺班、医疗班。刘永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医疗班,初步学习掌握了一些医学知识。
1976年,在刘永生高中刚毕业那年,村里麻疹病流行,短短几天就有四个孩子夭折了,整个村子一片恐慌。村子里有一户人家,生了8个娃,老小是唯一的儿子,患上麻疹后不幸夭折。孩子的母亲揪着自己头发,哭呀!滚呀!在场的人也跟着哭了起来。面对眼前这一幕,刘永生心里非常难过。
“咋就治不了娃的病,让麻疹夺去了他们的命!”他不断地拷问自己。随后,刘永生决定大胆尝试一下。于是,他根据在医疗班搜集的治疗麻疹病的资料,结合当地流传的一些土方子,配制出了一剂草药。由于是第一次给人看病,刘永生格外小心,为了验证配制的药没有问题,他自己先以身试药,详细记录身体状况,确定可以使用后,就想给生病的孩子用药。起初,大家都有些不相信他这个“学生娃”。被病情逼急没法了,就有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让他给孩子用了药。服药后,孩子病情慢慢好转,麻疹病在村上得到了控制,刘永生也获得了大家的信任。
“永生,你这下积下福了!”乡亲们都这样对他说。经过这件事,村支书张天喜看刘永生真是个学医的苗子,就把他送到港口地段医院参加了三个月的系统培训。结束后,刘永生就回到村子里,当上了一位名副其实的“赤脚医生”。
“党员就是要时刻把群众记在心里,多为乡亲们做些实实在在的事。”1977年7月,当刘永生加入党组织时,张天喜讲的一句话,让他更加坚定“为了群众健康,做一辈子赤脚医生”的决心。
“我不是科班出身,所掌握的医疗知识满足不了群众的需要,所以我要不停地学。”
——为做到刘永生给自己总结的“会预防、能诊断、会看病、能治疗、会转诊”十五字方针,他亲身体验的药不下百味;记下大小笔记八十余本,共十余万字;为了体验手法和针感,他经常在自己身上做试验……
“你看,这是我们村一个村民去西安看病的B超和医生开的处方,我把它要过来准备记录一下,以后谁要是有类似病症就不用跑去西安那么远了,我就能看!”刘永生从裤兜里拿出刚刚收集来的患者病历,一边看一边说。
“我不是科班出身,所掌握的医疗知识满足不了群众的需要,所以我要不停地学。平时听说哪里有老师讲课,我比谁都着急,就想去听,就想去学。”在村子里,刘永生边看病、边学习、边琢磨,不管是中医的针灸、拔罐、推拿按摩、手法复位,还是西医的导尿、接生、洗胃,乡亲们需要的他都学习。
47年来,刘永生购买了大量的医学书籍,白天接诊出诊,到了晚上,他就会看书学习、剪贴搜集方子,写下检查复诊的体会。这些年来,他亲身体验的药不下百味,记下大小笔记八十余本,十余万字。
“遗憾的是,有一年在他搬家过程中,有一部分笔记本让家人当废纸给卖掉了。”潼关县卫健局局长雷亚锋提起几年前组织卫健系统人员观摩刘永生笔记展览时,还大为感慨。
为了体验手法和针感,刘永生经常在自己身上做试验。有一次,母亲推开门,看见他的腿上扎了好多针,吓了一大跳,还以为他病了。得知他在练针灸手艺后,母亲就流着眼泪问:“这难道不是你的肉?”
1979年,村民张双兔因滑膜炎造成关节积液找到了刘永生,那时刘永生没有治过这种病,为了能给他看好,就带他去西安的大医院看。医生给他看,刘永生就在旁边学习、请教。回来后,刘永生一边看书查资料,一边用发泡疗法结合配制的中药给他看,经过3个月的治疗,他康复了,至今也没有再犯病。
就这样,刘永生在干中学、学中干,时间长了,也渐渐养成了从医习惯,医术也在一天一天地得到提高。这些年,他还经常自费到全国各地参加医学专业培训,相继掌握了颅针疗法、火针疗法、奇经疗法等十余种中医适宜技术。
“群众需要什么,我就学习什么,这是我的从医追求……被群众需要着,是我最大的幸福,也是我个人价值的体现。”
——刘永生坚持行医47年,始终做到病人需要“随叫随到”
1990年9月,上汾井村一位怀孕七个多月的孕妇,因腿不舒服,到荒移村卫生室看病。来时病人很多,她就坐在卫生室门口等,突然下身大出血,孕妇吓得大叫。刘永生闻讯赶紧从卫生室跑出来,诊断是前置胎盘。他迅速进行输液,抬起孕妇,立刻到路上拦车。
“人可能都不行了,还费那劲干啥?”当时孕妇面色苍白,许多村民都这样劝刘永生。那个时候,由于农村群众迷信思想严重,见有了血,经过的车都不愿拉。
“今天不拉病人,你就从我身上压过去”。看到病人的血越出越多,再等命就没了!好不容易过来一辆拉煤车,刘永生就躺在路中间。司机看到刘永生这个不要命的样子只好同意把病人送到了县医院。经过几个小时的抢救,孕妇转危为安,如今已有了一对健康的儿女。
这件事发生以后,刘永生了解到塬上的“接生婆”年纪普遍都比较大,遇到突发状况往往都处理不了。为此,他决定到县医院学习助产技术。在那个年代,一个大男人从事接生工作总有些难为情,刚开始也会遭到产妇和家属的质疑和抵触,但随着一例一例的成功接生,他也放下了思想包袱,乡亲们也慢慢地认可了他。这些年,刘永生累计接生了五百多个娃,没有发生一例事故。
“你为什么不去县城?”改革开放后,村子里越来越多的青壮年都去打工赚钱,家人也开始劝刘永生“走出去”挣钱。刘永生有着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口碑,要是在县城开个诊所,收入肯定不菲,生活也应该更好。
“我也曾动摇过,看着大家都在走出去,我爱人就在县城供销社工作,她还在县城的主要路段物色好了门店,想让我去县城里开个诊所,一来可以增加收入,还能方便一家人生活,照顾上孩子。”
“但是,我想了想,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出去了,留下的都是老年人、妇女和儿童,谁有个头疼脑热找谁去?”刘永生聊起这件事,一边摸着脑袋腼腆地说:“村子里谁是老年病、慢性病,谁是重症、绝症,在我心里装着一本厚厚的‘健康账册’,如果换一个村医,不掌握这些情况,我还不放心呢。”
面对家里人的不理解,刘永生只好请出老母亲帮助出面调停,最终刘永生如愿以偿地继续留在了村卫生室。
“党在我心中,而我,要在群众中。”刘永生在日记本上郑重地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2023年8月1日,潼关县委宣传部邀请刘永生去县里给党员讲党课,谁承想接他的同志还没到他家,刘永生一大早就接到了村民田水玲身体不舒服的电话,请他过去看病。收拾东西的间隙,刘永生又接到村民罗正峰得了破伤风急需救助的电话。
“人不能分身,先救紧急的!”刘永生赶紧在脑海里分析两个病患的情况。他给田玉玲回复电话解释说另一个病人的情况更为危险,需要先去救治。到达罗家后,只见病人已经牙关紧闭,有些抽搐。刘永生马上对症进行治疗,并第一时间呼叫120转交上级医院救治。顺利救治完罗正峰,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了田家……
“儿在电话里,刘大夫在身边。每次生病了,只要一见永永,或远远地看见他的身影,心里感觉到病就轻三分。不光是我,我们这的人都一样。他每次都是随叫随到,一检查完,把药就送到我们嘴里了。”这是寺角营八组七十多岁的王存菊说的一段话。10年前的一天,老人早上起床时,突然不能动,腰腿疼得厉害。当时儿女都不在身边,老人就赶紧给刘永生打了个电话。刘永生及时赶过来,在送老人去医院检查确诊后,根据老人意愿回村里让他治疗,通过输液、针灸、拔火罐治疗半个月,老人的病就好了。
“当村医,村民能认可我,随时就会呼我,虽然一起床就开始忙乎,但看到为患者赢得了治疗时间,我真的感觉很值得。”刘永生说道。
从医的47年来,刘永生累计接诊病人十二万余人次,出诊一万余次,服务一方百姓,践行医者初心,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东塬上信得过的‘120’”。
“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医者仁心,刘永生只要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和事,都会伸手去做,哪怕倾家荡产也在所不辞
“我看病的秘方就是以心换心,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刘永生不仅这样说,更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想方设法帮助群众解决生活困难。
1985年冬,村里的谢双喜兄弟三人在家自制花炮,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爆炸,在这场事故中,大哥双手残废,弟弟双目失明。对此,刘永生就给老大看手,老三看眼,想方设法为他们承包滩地果园养猪,让他们的基本生活有保障。1990年,刘永生还给谢双喜介绍了个对象。然而,当姑娘一看到他们家的现状,还没一间像样的房子,就打起了退堂鼓。为了成全这门婚事,刘永生就一口承诺把自家的房子让给谢双喜结婚用。
“啥?你要把房子给他!房子给了他咱们一家人往街上住?今天你要是把房子给了,咱们立马离婚。”刘永生的这个决定一下子在家里炸开了锅,平时好脾气的妻子也立马变了脸。
“咱没房,可以住在村卫生室;双喜没房,就要打一辈子光棍。当初,要不是老支书和党员们给咱家20块钱,我现在就是个残疾人。我也是一名党员,要像当年老支书帮助我一样,去帮助双喜渡过难关。”刘永生就这样劝妻子。
“就这样连说带哄,把自己的房子让给了谢双喜,我们一家人住进了村卫生室。结婚的时候,我还给他拿了2000块钱让他作为彩礼。婚后,又给他买了辆三轮车,让他在县城拉货挣钱。”说起这段经历,刘永生感慨万千。
“谁知在第二年的三月初八,双喜开着三轮车到县城办事,在回来的路上,碰见了我父亲便好心地捎他回来,谁能想到,半路上出了车祸,让我的老父亲不幸去世。”当不幸的消息传来,刘永生不由得两眼一黑,瘫坐在了地上。
得知家人要把谢双喜告上法院,为父亲赔偿时,刘永生为了说服家人放弃起诉,他跪在母亲面前连磕3个响头哭求着说:“妈,车祸是一场意外,谁都不愿意发生,我爸已经不在了,双喜还小,饶了他吧。如果打官司,把他一辈子都毁了!”母亲含泪点了头。后来,刘永生又瞒着家人给谢双喜贷了8万元在村上承包了30亩地,再资助他买了一辆拖拉机,让他走上了勤劳致富的路。
在乡村行医的这些年里,刘永生不管春夏秋冬,白天黑夜,总是一如既往地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热情为患者服务,而且还烧掉了账本,把群众欠的20余万元医药费全部免除。
说起烧患者账本这件事,在潼关县人民医院门诊部工作的刘永生的侄儿刘军良记忆犹新。当时三妈就经常跟他唠叨说:“你三爸是公家人,人家得了病他这跑那跑,屋里这地也不种,啥也不管。这都算了,还把人欠下的钱都免了,真的神经了。”
对此,刘永生就对刘军良解释说:“你现在也是医生,你应该能理解。欠钱的都是些可怜人,因为欠了钱也不好意思到我这来看病了,都是乡党,咱不能因为这点钱叫人不来看病么。”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我就发动大家跟我一起做,互帮互助。”2016年,刘永生组织成立了一支志愿者服务队,一有时间就去帮助村上的孤寡老人、留守老人和长年卧床的病人。近些年,潼关县也以他名字成立了“潼关县刘永生志愿服务队”,还成立了十多个分队,队员也从开始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一千多人,长期活跃在社区、乡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年过六十不算老,农村医疗只管搞,胸中只要有志气,背上药箱不放弃。现在村里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我现在最要紧的是学习掌握安宁疗护和做好心理健康工作。”
——刘永生说,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把获得的荣誉作为一个新的起点,要把治病救人这个事业继续做下去
2023年8月18日,中国医师节前夕,国务院新闻办举行“2023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新闻发布会,刘永生作为9个个人中唯一一个扎根基层的乡村医生光荣入选。回到村上,村民们又是敲锣打鼓地欢迎刘永生回家。
“荣誉是动力,卫生室是我的根,一年两年,五年十年,我要一辈子坚持下去,决不放弃。”在这一天,刘永生又说了10年前承诺的那句话。就在2013年12月28日的那天,刘永生获得了“最美潼关人”表彰,村民们自发地敲锣打鼓在村口迎接他回家,给他披红戴花,来在村卫生室门口,刘永生作了自己的表态发言。
“现在村里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每年去世的人也有四五十个,我现在最要紧是学习掌握做好安宁疗护服务,同时要做好心理健康工作。”说起今后的工作和打算,刘永生还感觉重任在肩。
事实上,刘永生这些年已经将安宁疗护等工作做到“家”了。
“你兄弟这病不能手术,现在不吃不喝,脾气暴躁,整个人都变了,大夫说也就半年光景了,你能不能给看一下。”3年前,村里的党红喜被确诊为脑瘤,回来后头疼呕吐,双眼渐渐失明,他媳妇就找到了刘永生。
“我看了他所有的检查单后,我知道我能做的也就是给他减少些痛苦,走得安然些。”于是,刘永生就把党红喜当成最重要的一个病人,一有时间就去找他拉家常,给他讲些奇闻异事,忙了就给他打个电话。有时,党红喜能一天给刘永生打二十多次电话,刘永生都耐心地听着。
有一次,党红喜给刘永生说,自己想摸一下华山脚下的宝莲灯雕塑,听说摸了病就能好。于是,刘永生让儿子开上车,搀扶着带他去,不料半路上吐了他和儿子一身。党红喜想喝三七粉,刘永生就和儿子冒着大雨,开上车去县城给他买回来,了却了他的心愿。
“就这样,我们像一家人一样度过了3年,最终他还是走了。让我欣慰的是,他走得很安然,在希望中活了3年。”刘永生说。
前几年,有一位73岁的张继邦老人患上了脑出血,经过医生的治疗保住了性命,但生活不能自理。回来后,为了不想拖累家人,他就不吃不喝,想尽快结束自己的生命。老人的老伴就来找刘永生。从此以后,刘永生就天天上门用颅针疗法为他扎针理疗,不想在10天以后,张继邦老人的手脚慢慢地能动了,通过搀扶进行康复锻炼,二十多天后,老人自己拄上拐杖能走路了。五十多天后,老人竟然扔掉了拐杖。
“当我看到他那康复的身影和脸上露出的笑容,我心里也非常高兴。”回来的路上,刘永生不由自主地哼起了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歌:“赤脚医生向阳花,贫下中农人人夸,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万家……”
过去,是“天晴一街土,下雨满街泥,一个药箱一把伞,一双布鞋路上赶”。现在,国家加大对基层卫生的投入,给村里建成了五室分离的标准化卫生室,配备了化验、制氧、心电图、理疗等设备。刘永生用一段顺口溜来形容:“道路平、路灯明,卫生室门前停有120,如果有人疾病发,十分钟后到他家。”
“现在条件好了,收入稳定了,劲头也更足了,我也动员儿子刘博回到村里成为了一名乡村医生,和我一起服务乡亲们。孙女也送到了医学院学医。他们的基础都比我好,学东西也比我快,现在技术也都可以了,我对未来很有信心。”说起现在的情况,刘永生感到非常欣慰。
来源:陕西老年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