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封神第一部 朝歌风云》,正在火爆上映中,今天就让我们讨论一下历史上的纣王真的那么坏吗?
千年风雨中,纣王已成为古代中国"超级反派"的代表,无数文献中关于他的“传奇”罪行如同现代电影的坏蛋桥段:纣王的专属爱好好似奢侈品收藏,从豪饮美酒、狂欢派对到漠视神灵的玩笑,他似乎总能成为时尚榜的领军人物;他的土木计划更是令人瞠目,仿佛是古代的"超级城堡"项目,而那高昂的赋税,简直是古代版的“天价消费”;而在他的治理下,人们似乎生活在一个“永不落幕”的狂欢中。
然而,春秋时代的子贡却似乎对这部“大片”提出了质疑:“纣王真的就那么坏吗?”他认为纣王像是一个明星,因为某种原因得罪了社会,成了众矢之的,每一个绯闻和绯事都被放大了无数倍。那么,这位“古代超级明星”纣王,在历史的舞台上真的如电影中那样光芒四射、不择手段吗?还是说,他其实只是一个被误解了的英雄,或者说,是一个注定要扮演“反派”的“主角”?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历史的笔触常常被时代的色彩、史家的情感所涂抹。历史上史书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商纣王,在历史的舞台上,如同一个经常被剪辑、被后期、被特效加工的电影角色,为了强化他的“大反派”形象,他的行为被夸张、被扭曲。而商朝的灭亡后,那段历史似乎遭遇了大规模的“数据丢失”,让我们难以找回原始的“视频素材”,从而使得真实的纣王,变得如同迷雾中的影子,难以捉摸。
历史揭示,商朝颇为嗜血,经常对邻近部落开战,战争的战利品中,除了财富还有大量的俘虏。这些俘虏,很多都被视为"贵重的货物",在主人去世时被牺牲,陪同进入黄泉。此外,很多奴隶也遭遇同样的命运。在商朝,不仅仅是王室或诸侯享有此"特权",许多权贵都会在去世时,带着自己的奴隶一同进入永眠。
这种随葬习俗,无疑加剧了商朝的人口压力。因此,商纣王决策创新,打破传统,废除了活人殉葬,试图以牲畜代替。然而,这一"改革"彻底触怒了众多诸侯,他们纷纷指责商纣王不敬神明,背离先祖之道。最终,诸侯结成同盟,强烈反抗纣王的统治,纣王在军事压力和政治孤立下,选择了悲壮的自杀方式结束生命。不得不说纣王干的这件事确实是大功一件。
然而,对于这位史书中频繁被斥责的君王,毛主席的评价却与众不同。在他的视角里,帝辛或许不能算是英明之君,但绝对不至于如小说或一些历史记载中那般败坏。更值得注意的是,当谈及帝辛的政绩和才华时,毛主席深有感触地说:“把纣王、秦始皇、曹操视为恶人,其实是一种误解。纣王实际上是一个才华横溢、文武双全的统治者。
《牧誓》描述说:“现今的商纣王仅仅受女人的影响,对待先祖的祭祀视若无睹;对待他的王族亲属疏远不用。而那些从各地逃亡、罪行累累的人,他却优待并重用,任命他们为重要的官员。这些人在商国中施行暴行,伤害无辜,使得国家社稷受到破坏。
从以上的史料来看的话,简言之,在武王伐纣的公告中,纣王被指责的主要罪状包括:忽视祖先教诲、疏远亲属、受女人之言、以及不当的用人之道。然而,关于他的残暴统治,后世的传闻并无确凿的史料支持。无非就是给自己的反叛安个正当理由。
郭沫若经研究发现,现今的版图中,如两淮和山东地区,其实是上古时代东夷部落的栖息之地。而这些地方正是在纣王统治期间被纳入中原版图的。这也意味着帝辛不仅不是昏君,实际上他也是中原与东夷统一的策略家,为中华民族的整合史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郭沫若曾如此写到:“我们不能忽视殷纣王在我们民族历史中的重要贡献。殷代晚期的一个显著历史事件,即对东南地区的策略统一,被后来的历史学家大多淡化或忽略。我认为,这次统一与周族灭殷相比,对我民族的发展贡献更为巨大。”
郭沫若图像
直到现在,纣王的形象仍然引起争议,但经过时代的沉淀和历史的反思,学术界对纣王的评价已经远离了早期的全然否定。其中,“纣王是个颇有才华、文武双全的统治者”这一观点,已逐渐为众多学者所接受。我相信随着不断探究,未来纣王肯定会得到更为中肯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