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正德十年,浙江永康有个年轻人叫周莹, 他的师傅应元忠就是王阳明的徒弟。周莹学习阳明心学后并不理解怎么做到知行合一,得知阳明先生在滁州讲学就不远千里去请教。
王阳明见到他后就问:“难道应元忠没有教过你吗?”周莹说:“当然教过了,对于心学的理论我已了解,但知行合一具体该怎么实践却依然困惑。”
为了表明自己求学之坚定,周莹接着讲了旅途艰辛——“这一路全长近千里,遇水乘舟,遇陆乘车,车坏了就步行。恰逢暑热,仆人和自己双双病倒。面对仆人原路返回的规劝,我不为所动。安排仆人回家后,独自一人费尽周折才来到滁州跟您请教。”
王阳明听完微笑着说,“你这个学生我收了,但你不用学了,可以回家了”
周莹大惊:“我千里迢迢前来求学,先生为何拒我于门外”
王阳明说:“你已经学到了”
周莹不解:“我还没跟先生请教,怎么就学到了”
王阳明说:“第一,你有坚实的基础。能千里求学是需要一定的学养和精神素质。第二,你有切实的手段。能够跋山涉水,随机应变,克服重重困难,说明你已经具备解决问题的切实手段。最重要的是第三点,忠实的执行。心中有求学之心,行动上克服困难就做到了,这就是事上练,就是知行合一啊”
周莹听罢大彻大悟,后来也是一代大儒。
王阳明认为:“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
有错知,就有错行。有浅知,就有浅行。
有深知,就有深行。有真知,就有真行。
一个人的行为水平就是认知水平的直接表现。同样认知水平高低也直接决定行为水平的高低。所以我们每个人其实每时每刻天然都是知行合一的。
之所以有知行不一的问题就是了解了一些大道理,但行为能力跟不上,进而感慨知易行难。例如“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因为没有真正践行这些道理。之所以未能践行,只是因为自己依然被错误观念蒙蔽,内心深处并不真正认可这些道理。
例如助人为乐,我们可能在上学前就知道这个道理,现实中有几人能像特蕾莎修女一样做到呢?
那么我们普通人怎么把那些书中高大上的道理真正落实到自己行动中去?
第一 诚意正心
很多人受习性和环境的濡染,虽然言语中说想变得更好,但内心深处并不想做出改变。
《荀子。劝学》:“小人之学耳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口耳之学”是指耳朵听进去后,只挂在嘴上说说,并没有真正受益。现常用来指道听途说中所知道的一知半解的知识。
在儒家文化盛行的时代就产生了大量言行不一的伪君子。
第二 提升认知
例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我们只能做到自己发自内心认可的道理,而一个道理能否触动内心是受个人的认知水平局限的,曾见有家长给儿子推荐《三体》,结果小朋友说这本书太烂,没有漫画书好看。当然对小朋友而言能从漫画书中学到东西也是好的。
我们普通人能做的就是通过大量阅读,深入理解所有道理的合理性,对内心并不真正认可的,无论是孔子还是王阳明的学说都可以搁置,只践行触动内心能改变行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