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中国文人,思想家,包括东南亚周边国家的许多人都追求的一个境界。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知行合一”?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
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
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
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
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近代最有名倡导“知行合一”的教育家,陶行知,一生都在践行“知行合一”教育。
然后,历史上,达到知行合一的人非常少,包括我们的圣人朱熹,也劣迹斑斑。
为什么我们的当代教育很难教我们到这个“知行合一”的层次,我翻看了一下以前的书本,乱侃一下。
柯尔伯格从天才儿童学家皮亚杰著作发展出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水平1 前道德水平
阶段1.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行为的后果作为是非标准)
阶段2. 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以个人需求的满足与否决定事情的好坏)
水平2 习俗角色遵从的道德
阶段3. 好孩子定向(取悦于别人就是好的)
阶段4. 维护权威的定向(维护现有的法律和社会秩序,尽职尽责就是好的)
水平3 自我接受的道德准则的道德水平
阶段5. 墨守法规和契约的定向(社会价值和个人权利作为是非标准)
阶段6. 个人的良心和原则的定向(是非是一种个人依照普遍原则所确立的哲学)
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王同学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简而言之,就是“秉承良知,为善去恶”。用西方的价值观来说,就是用良知来完成原则。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在柯尔伯格理论的水平3阶段6,这是一个秉承个人良心与原则的阶段。
那我们目前的国家教育,要求我们在第几阶段?
我个人认为在阶段3 阶段4,国家不需要培养有灵魂的人,要求服务国家(好孩子倾向) 服从国家(维护现有规则);那阶段5 阶段6的问题在哪里?
可以这样说,如果人类会思考,上帝就发笑/哭!
或者国家就怕人民会思考,国家就会笑/哭。其实应该是笑到最后就要哭了吧。
阶段5,算是良知的萌芽,认识到社会价值与个人权利的标准;
阶段6,应该是良知的实现,把良知做为做为一种行为的规则,并实施。
从社会角度来说,水平2只是一种他管我行为,水平3上升到了一种我管它行为。
从本质上来说,水平3可以说我们要做国家的主人,其实我们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国家是我们的主人(水平2)。
从个人角度来说,水平2活在规范(柯尔伯格称之为习俗)中,水平3活在良知(柯尔伯格称之为自我接受的道德准则)中。
其实从道德的发展水平,我们也可以解释“祷神”行为,自汶川大地震,影帝开启了“祈祷”作为习俗的一种方式。“祷神”还停留在水平2,符合国家预期。
知行合一给我们的启示是,
所有的成功都来自行动,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你自己。
当然这只是我作为一个普通心理爱好者的一己之见,说不定还和情怀有关。
莎翁说过: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 )。
相信大家各有自己的见解,在评论里留下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