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几乎成为了当前一句口头禅,似乎所有人都知道知行合一。
但是在现实中,为什么大多数人做不到知行合一?
现实的世界是这样的:
我们都知道应试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但是还是有无数的家长逼着孩子去挤独木桥;
我们知道抽烟喝酒有害健康,但是就是忍不住,无次数戒烟屡屡失败;
我们知道抱怨,批评与指责不好,但是每每不自觉就愤怒,发脾气,根本控制不住冲动;
老子说要慈,要简,但是我们不自觉就想去争,去贪婪,去享受奢华生活。
佛陀说要学会放下,但是我们却是如此执着,执着种种欲望。
老子说圣人之道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我们都想得到天道的奥秘来改变人生,老子也已经说得相当明白与直接,他说改变人生的奥秘就在于不争,即不崇尚“贤”,不争抢“难得之物”,不近女色。
他说你只有不争的时候,天下的人就无法跟你争,你才能成大事。
我们学习过很多类这种道理,但为什么事情发生时,所有的道理,所有的知识,都彻底无效?
于是,我们还是会去争先恐后,争名夺利,还想要追求车子,房子及更多的名利,还是会去执着与贪婪。
学习了很多道理,为何就无法运用到生活里面?为什么大多数人做不到知行合一?
到底背后有何深层的规定性?
2020李善友老师年度大课得出的人生答案是“临在当下”。
对这个状态的描述,他讲了一个故事,一位小和尚问一位得道的禅师,说:“开悟前与开悟后有什么区别?”,禅师说:“开悟前,砍柴,担水; 开悟后,砍柴,担水”。
“那有什么区别?”小和尚一脸疑惑。
“开悟前,砍柴的时候想着担水; 担水的时候想着砍柴”;
“开悟后,砍柴的时候想着砍柴,担水的时候想着提水”。
这个故事能较准确的描述“临在当下”,实际上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活在当下。
这是知行合一的第一个概念;
一行禅师说,正念就是:“洗碗的时候洗碗,喝茶的时候喝茶,吃饭的时候吃饭”,每一个时刻,当我们跟眼前的事情对接时,仿佛它就是我们此生最重要的事情,我们全身心都在眼前的这件事情上。
有些人一看,说这不是很容易吗?
恰恰相反,几乎没有人能够全然做到这个境界,即使是大多数得道者,他也是相对来说,在日常生活里面的更多事项上能够做到,而我们普通人,平时所讲的修持,本质上就可以用这个特征来定义一个人的修行境界,即你在日常生活里面,有多大比例的时候是能做到这个状态的。
这类描述,都是通过正向思维来说明的,我们似乎也能感觉这些状态的境界,但是我们会生起一个疑问:“到底这种活在当下,对人生来说,有什么作用?”。
很多人会把这些开悟状态描述天花乱坠,神乎其神。
李老师说:
可能很多人会担心,如果只是此时、此地、此事,会不会影响我的业务?会不会让我丧失远大的理想?
恰恰相反,让自己达到“No Mind”的状态,不是放弃努力,而是把自己托付给一个更加宏大的力量和智慧。
击穿阈值之后连接源头,获得的力量和智慧远比想象的要大得多
在芒格的思维模型中,有一个逆向思维,他说:“当你想事情时,尽量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
为了让大家更清晰的认知这些开悟的状态,我们反过来推。
于是问题就变成:“如果我们砍柴的时候想着担水,担水的时候想着砍柴,会有什么后果?人生会不会因此有更多痛苦与苦难?”。
于是我们的问题就变成:“为什么当你在做着A,B,C....这些事情时,你总想着X?”
问题还可以继续简化为:“为什么你总想着X?”
也就是问题是:“为什么你如此想要X?”
实际上,为什么我们无法做到知行合一?那就是因为并不是每一件眼前的事情,都是我们想要的,当我们产生欲望时,就把生活里面的所有事情,分成2种:
想要的,也就是所有跟欲望有关的多巴胺项目,用我的专栏的说法是“铃声项目”。
不想要的,“想要的”以外的所有事情,就是我们不想要的。
比如:
为什么几乎99%的父母,在陪着孩子时,却一直刷着手机。
做着眼前的工作,想着却是这份工作是否有足够的钱,好让你买房买车。
创办一家公司,想着的是用这家公司来实现你的欲望,如名利或奢华生活。
在跑步时,想着的是90%心率的目标速度,或者不能落后于任何人,或者快点到达目的地。
老子说:
天下人都追求美的时候,就产生了对丑恐慌;
追求善的时候,就讨厌不善;
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时候,就担心会低会慢会弱。
人的所有的痛苦就是这样产生的,比如我们今天的焦虑不安,生活压力,失眠,亚健康及种种心理问题,几乎都是因为我们的过度追求与欲望。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当我们极度想要多巴胺的快感时,就会因为过度担心而使得去甲肾上腺素过度飙升,超越了多德森定律的波谷,达到了我们在丛林时代的战逃反应状态,于是就变成烦躁恐慌及易怒。
而所有问题的起因,就是那些个“极度想要的欲望”!
用佛陀的话说,叫执着。用佛陀的解决方法,叫放下执着;
所有的人,在所有日常状态下,用心去感受,背后都会有一个极度想要的X,物质或者是名利,那个根植内心深处的强烈欲望!
只要有一个极度想要的X,我们就无法活在当下,无法正念,无法知行合一,因为这个X时刻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
我们被吸引的程度与多德森定律匹配,随着想要度的提升,超过波谷时,人就会开始进入战逃反应的阶段。
有很多人会反驳:“上有老下有小,你让我不要X,那我还怎么过日子?怎么养家糊口?”。
我经常这样子回答:“你之所以需要如何拼命,人生之所以过得如此艰难,如此多苦难,正在于你被看不明白欲望的本质,你被欲望给严重遮蔽着”
有朋友问:“如此才能破解自己动不动就暴怒的脾气?”,“有没有办法改变冲动的性格?”。
我说:“解决人性一切问题的关键,核心在于打通了动物脑跟前额叶之间的关系”。
没错,答案就在大脑里面的动物脑与前额叶上,包括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胺与情绪
动物脑与前额叶,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我在《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模型》中已经有非常多的详细分析,这里我更侧重举例子,原理请自行查阅。
《读懂人性,读懂你的情绪,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这篇文章讲了经历,情绪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其中重点强调情绪在人性里面的重要性。
情绪几乎就是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
我在这里,进一步对这个点进行全面的解剖:
人类的大脑,只要一个东西,那就是快感,它在大脑里面的每一次神经元之间信息的传递,最终都表达为对快感的追求,以及对痛苦的回避。
我们可以把这个对快感的追求全部归结为“想要的X”,有了想要的X,就产生了对立面的“不想要”。
比如老子所说的三种类型的想要:要贤,要难得之物,要美色。
第一种,就是你不自觉的想要比别人厉害(更高更快更强)。
第二种,追求更好的物质
第三种,美色
于是,就产生了三种不想要的:
你怕输给别人(任何你重视的事情,能力?外观?成绩?)。
你怕得不到(房子?车子?奢华的生活?)。
你怕得不到美色
所有想要的,是多巴胺类激素驱动的结果,多巴胺叫预测奖赏误差,它有两个主要特征:
得到预期的东西,大脑就会产生快感;
升级,大脑想要更多快感,体现在外在必须更高更快更强,必须不断升级。
比如抽烟喝酒玩乐,你要一直保持那个快感,你必须不断加量,才能至少保持那个快感;
打游戏时,你不断升级,不断超越,你的大脑就会有持续的快感;
相反,如果你一时半会找不到烟,你就会坐立不安;平时喝酒的时间到了,如果此时不去喝酒,你就会开始烦躁,打游戏如果总是输,你也会觉得没意思,不想打。
对大脑来说,它只要快感,不要痛苦,实际上这样说并不准确,它并不是要快感,只是这个快感是在我们大脑里面承担信号传递的神经递质,当多巴胺类激素在又宽阔又快速的神经元上传递的时候,我们人就体会成快乐情绪,而如果是去甲肾上腺素,它就表达为痛苦。
而且传递的量的多与少,决定着我们快感或者痛苦的程度:
而大脑有个特征,它要求效率高的行为的信号要传递得更高更快,这样我们的行为才更有效率,于是就表达为大脑在追求更多快感!
快感减少,那么对它来说,就意味着行为效率退化,意味着在丛林时代严酷的竞争力中被淘汰的危险,大脑是绝对不允许的,于是就表达为当你快感减少的时候,它就让你痛苦。
这里的更多快感,更少快感,基于这样一个前提,也就是大脑每一次行动,都会建立一个快感值,这个值就会作用下一次判断的基准。
这就是大脑不断追求更多快感的原因,快感减少,它会让你痛苦,促使你去提升快感,这实际上,就是大脑的生存策略,它驱动着人不断的去追求更高更快更强。
比如
领工资时,如果你一直拿一样多,久而久之,你会感觉没意思,工作没有动力。
当你重复做同样的事情,每天吃同样的饭菜时,你会索然无味,感觉人生毫无乐趣;
被迫读书时,大脑会排斥,效率低,记不住知识,但是你又不得不读,进入恶性循环。
相反:
有时即使拿一样的工资,甚至少了,但是工作有挑战,能够让你看到自己的成长,能够得到上级及同事的认可与尊重,这就表达为大脑能够升级,于是会有快感。
有时候,即使每天重复同样的事情,比如我每天都在学习写作,但是我在内容上不断挑战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这也是升级。
即使吃着同样的饭菜,我调动前额叶,去发现这些同样的东西背后的不一样的道理,只要是有发现的眼光,大脑永远不会索然无味,不会让你痛苦,相反,你会快乐。
如果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被迫读书上,而是试着去发现知识的魅力,学生是可以生发出对知识的兴趣,从而使得大脑因为有快感而提升了效率与记忆力。
大脑一定会去找那些可以不断产生快感的东西的,它需要快感,没有快感就会让你痛苦(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的共同作用)。
比如抽烟喝酒上瘾,当你不抽时,你会坐立不安;当你感觉做的事情没有乐趣时,大脑会驱动你去追逐其他可以产生快感的事情。
比如很多青少年,读书是被强迫的,为了考试,甚至为了父母,感觉不到任何一点乐趣,此时,大脑会排斥,会让你记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烦燥等等。
大脑时刻需要快感,没有快感的东西,它会逃避,这是去甲肾上腺素驱动的结果,于是这样的学生很容易就沉迷游戏或者其他更容易产生快感的东西。
一个人生活中缺乏乐趣,他就很容易被外界其他物质或者新奇的东西劫持,大脑在一个领域屡屡碰壁,它就会想方设法逃避这个领域,去其他可以找到乐趣的领域。
得不到乐趣,去甲肾上腺素就让你痛苦。
再比如你的工作,你完全不喜欢你的工作,但是你又不得不做着这份工作,你很痛苦,大脑会驱动你去找快感:
聪明的人,找一份喜欢的工作,即使收入低些,但是所谓喜欢的工作,有兴趣,说明工作有挑战,能成长,能升级,因此大脑不断产生快感,同时这些激素,会使你的大脑神经元不断链接,记忆力,注意力与专注力也会更好。
有智慧的人,做任何一份工作,任何一件事情,他都可以发现重复性中的不一样,从而发现乐趣,请注意,所谓的“不一样”,对大脑来说,都是成长,都是新东西,都会有乐趣。这就是我现在不断在生活修行的,即使是家务或者打扫卫生,你也可以发现其中的乐趣,可以做到知行合一。
最愚蠢的做法,是不敢听从内心的声音,但是你的大脑必定要快感,否则你会痛苦,因此,有人逃避去沉迷,游戏,赌博玩乐或者吃喝,通过物质激素来寻求短期快感,但是这种临时的激素只要一停下来,大脑就会立即逼迫你,直到你真正做上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或者你就不得不一直去升级你的沉迷,比如越赌越大,越喝酒越多,越玩越疯。
这就是我们的大脑以及它对快感情绪的痴迷,我们做的任何一个事,任何一个决定,背后都是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多巴胺,驱动我们追求快感;追求“确定性”,追求升级;
去甲肾上腺素,让我们恐惧,驱动我们避免痛苦,避免发生“不确定性”;
解决方案
知道了大脑的这个原理,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其中的核心,就是不要让自己停留在动物脑的快感驱动状态。
我们在上一章节有提到多巴胺的两条路径:动物脑及前额叶。
大脑产生多巴胺快感激素的路径,路径作用于三个区域:
纹状体,动作与行动的快感中心。
伏隔核,性及食物的快感中心。
前额叶,理性逻辑推导的快感中心。
三条多巴胺快感激素的路径
于是关键的解决方案,就是不要仅仅依赖动物脑的快感驱动,相反,要减少对动物脑的快感依赖,同时,由于大脑一定要快感,我们可以通过前额叶来为大脑寻找“快感”!
请注意,正如前文所述,我们人感觉为快感,但是大脑却是神经元的信息传递,而且它在追求更高效率的信号传递,这就是体现为我们要更多的快感。
因此我们可以运用前额叶来获得所谓的“快感”,从而不必依靠动物脑的物质或者名利快感驱动。
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讲了这么多,实际上要让大家树立一个基本意识,那就是过多的欲望,对人是百害无一利的。
王阳明的秘诀:“克己须要扫除廊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意思就是不能有一点点的欲望,只要有一点点欲望,就会引来各种丑恶的行为,及不断的恶性循环。
他的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任何动物脑的快感追求,最终都会成为你的主导,不断逼迫你去升级,升级不了就产生抱怨,担忧,烦恼与烦躁,最终进入恶性循环。
相反,知行合一的本质,就是运用前额叶来追求人生意义,从而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不必依靠动物脑的快感驱动。
这是一种最高境界的觉悟,它需要对人性有更为全面及深刻的认知,我们将在下一章节对动物脑及前额叶全面展开,你只有认识背后的底层的主宰力量,才有可能更为深刻的知道为何如此之难。
这里,我先通过例子来给出解决方案,如何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知道了原理,就要对症下药,方法论就是我们的本能学习法,让道理与生活,此处的道理有2个:
减少欲望,任何欲望都是弊端大于好处,它只会遮蔽你,道理前文已交待清楚,因此,要尽可能的降低期待,不要对结果持有过高的期待。
打掉欲望与期待,不意味着消极生活,相反,大脑要追求升级,我们是要去追求升级的。
时刻调动前额叶,去发现“升级”。
比如不再追求结果,不再追求拥有,而追求在过程里面发现乐趣,发现新奇的东西,发现让自己兴奋的点,这就是运用前额叶,取代动物脑的快感追求。
比如,当我跑步跑到上坡路段时,如果我是为了快速达到目的地,或者达到我的速度追求,那么此时的上坡就会让我痛苦与烦恼,相反,我跑步是为了锻炼身体,我并不是为了结果的速度或者目的地,因此,上坡反而更能让我得到锻炼。
我运用前额叶去发现过程的价值,过程里面的成长,那么就可以产生快感。而不必依赖动物脑的结果,如速度或者目的地。
另外,当我追求速度或者不急于到达目的地时,我随时可以停下来欣赏周边的风景,比如有一次在路跑回家时,我特意跑到附近的一个公园,慢走一圈,我才发现,当你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时候,你的注意力不再被那个“欲望”时时给吸引着,而是此时可以把注意力放在任何东西上,从此,我发现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
我能听到之前听不到的声音,看到之前看不到的世界,感觉得到之前感觉不到的世界,而实际上,之前所有这些东西,都停留在潜意识层面,没有被显意识大脑看到,而当你真正活在当下,知行合一时,留意眼前的一行一动,一花一草时,你会发现不一样的境界。
比如,我出门经常踩单车,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也想追求汽车,但当我开上汽车时,我发现我被遮蔽得更严重,我为此必须更努力工作,因为这相当于我多养一个孩子,必须多花一份精力。
更为麻烦的是,车子只是欲望的一个体现,想要有一部车子,背后必定有一个更大的欲望。
这就是大脑的升级特征,当你有一个物质欲望时,物质上也得不断升级,否则你就会痛苦。
现在,物质几乎不再困扰我,相反,每每过多占有一些物质时,我总是小心翼翼,不敢有过多一点奢望。
几乎所有大成的人,对物质与欲望都是小心翼翼的!这是有深刻原因的。
爱因斯坦说:“每天,我有无次数意识到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全部得益他人的劳动与付出,这些人,包括所有已经不在人世的;”
“对于所有我已经得到的以及即将得到的一切,我必须为此作出相应的回报。”
他说:“我渴望过简朴的生活,常常为自己过多享用他人的劳动成果而深感不安。”
大脑需要时刻获得快感,一般的人,停留在动物脑层面的人,都把眼光放在现象层面的物质欲望上,但是这一层面永远得不到想要的感受,物质刺激一过,就得寻找更多的物质。
因此,物质及欲望追求,就得不断升级,不断升级的同时,你就得不断担心与焦虑!这正是欲望最终会成为人的束缚的道理。爱因斯坦深知这一层,因此他说他渴望过简朴的生活。
他还说:“我深信,简朴而平易的生活,对每个人的身心都有益”。
真正有智慧的人,运用前额叶,不断在生活里面发现乐趣,发现事物背后的他人他物的价值,同时将个人精力放在一个更高的精神层面上,不断实现自我挑战,自我突破,去回应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对我们的恩惠,这就是一种更为高明的活法,它同样可以为我们的大脑带来源源不断的快感,这就是来自那个崇高的人生意义。
爱因斯坦把这个精力力量称为“创造性的精神力量”,这就是爱因斯坦知行合一的秘诀!
因此,知行合一的最简单直接的解决方案,就是降低物欲,降低欲望,专注在感知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上,去发现一个更为不同的世界,去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去发现一切值得感恩的万事万物,并且在生活里面全面践行,你就会发现人生开始充满意义与价值,充满力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