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也是阳明心学在实践中运用的力量源泉。
然而,为什么在阳明先生那个时代,甚至在今天,都有很多人“知”与“行”无法“合一”?为什么有时候读了很多、说了很多、看了很多,工夫却难以长进?阳明先生对“知行合一”究竟给出了什么样的解决方案?这个问题值得讨论。
从哲学范畴来说,任何哲学都是在探索关于人认知世界、与世界互动的规律。而认知世界、与世界互动的过程,就是“知”与“行”的过程;知与行的过程,也就是运用身心的过程。所以,知行合一的枢纽,是身心合一。现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01 | 儒释道皆重视身心合一中国文化对概念常常倾向于多元化、多角度的综合描述,而不是简单化、归约化地下定义。但是为了讨论方便,我们还是可以给出一个“定义”。所谓身心合一,总体来说是身心处于良好的协调状态,并且人对身心的状态与活动具有清晰的觉知。
阳明心学是传承儒学大统,融汇儒释道法兵等各家精华而成。无论是从心学的内涵,还是从阳明先生自身的经历,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一点。因此,阳明心学的方法论,自然会不同程度地反映、融合上述体系的优秀内容。
中国儒家很注重对人的教育。儒家教学体系中,包含了“礼、乐、射、御、书、数”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教学模块,绝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而是非常注重身心的协调发展。
此外,儒家两位重要的代表人物有这样一段对话:
颜回曰:“回益矣。”
仲尼曰:“何谓也?”
曰:“回忘仁义矣。”
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曰:“何谓也?”
曰:“回忘礼乐矣!”
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曰:“何谓也?”
曰:“回坐忘矣。”
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
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这段对话出自《庄子》,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学生颜回关于“坐忘”的讨论。这可以说是儒家早期关于“静坐”、“身心合一”等修行方法初见于重要文献。
阳明先生像
王阳明的“五溺”时期曾经出入佛老。因为身体病弱,他练习道家的导引养身;佛家的禅宗对王阳明影响较深,在《传习录》中,他还用《金刚经》的“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来类比,讲解“良知”与“心体”。在此后讲学当中,他也明确以“一体的三间屋子”描述儒释道皆可为圣学所用的理念。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儒释道的静坐、导引、坐禅等“身心合一”的修行方法,在阳明心学的方法论会有一定程度的吸收或运用,是自然而然的情况。
02 | 身心合一是入门教学法从龙场悟道后,在庐陵任知县的时期,阳明给弟子的书信提到静坐的方法。他在《与辰中诸生》写道:“前在寺中所云静坐事,非欲坐禅入定。盖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拿,未知为己,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工夫耳”。(《王文成公全书》卷四)
阳明还说:“悔昔在贵阳举知行合一之教,纷纷异同,罔知所入。兹来乃与诸生静坐僧寺,使自悟性体,顾恍恍若有可即者。”(《阳明先生年谱》)
在滁州讲学时期,阳明把静坐作为一种教学法正式确立。他发现很多弟子停留在概念的口舌之争,“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传习录》下卷),于是就把“静坐”作为一种常规的教法确定下来。刚开始,弟子们并没有感受到静坐的好处。随着时间推移,常常有人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学问工夫,有了明显的长进,算是真正进入了心学的大门。
王阳明与诸生
对此阳明在《传习录》中有这样的注解:“初学时如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姑且教之静坐,息思虑。”
阳明在教弟子静坐的同时,自己身体力行,在滁州时期的诗文中,“悟后六经无一字,静余孤月湛虚明”就是非常生动的写照。
在后来的南京讲学时期,阳明更加强调省察克治,再到后来,强调“念念致良知”,但是,这并不等于阳明否认静坐的重要性。“静坐”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方法,就像我们在学习高等数学微积分过后,不可能因为学习了微积分就否定加减乘除的意义。
阳明还明确地界定,自己倡导的静坐法,与佛家的禅定是不同的。同时他提出“动处工夫”、“事上磨练”等,既试图纠正诸生好静厌动的偏弊病。由此可见,明阳明的“身心合一”工夫不仅仅表现在静坐,而是一种包含了静坐以及“动处工夫”的修行方法。
位于滁州的南都太仆寺,阳明任南都太仆寺少卿时在滁州督马政
03 | 身心合一决定认知有效性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时期领悟了“心即理”,由于古代文字精炼而且字面意思可以有多种理解,对于“心即理”的解读,在学界尚有互补的不同观点。
如果结合先生晚年的“王门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来理解,“心即理”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心即(就是)理”,但似乎解读为“心即(到)是理”更为妥当,“心即(到)是理”这种解读,更完整地体现了“心物一体”,与阳明先生“理在心中,但未尝离物”的主张相互印证,也符合“四句教”对心、意、物的描述,能够比较全面、完整地体现阳明心学揭示的人与世界认知、互动的关系。
贵州龙场 阳明文化园内的“心即理”石碑
沿着这个逻辑分析,“心即理”,“即”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按照“眼耳鼻口舌身意”的说法,那么“眼耳鼻口舌身”都属于“身”的内涵,而“意”是“心体”的“用”。如果没有“身”,或“身心不合一”,那么“心”也是无法认识世界的,“即”的过程可能被阻断或干扰。可以说,身心合一决定“心即理”的认知结果,决定认知的有效性。
阳明先生与友人论学有一个著名的公案。友人与先生同游南镇时,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这个描述当中,“你来看此花”由心而发,由身(眼)而“即”,这种觉知就是“即”的过程。
这里再举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人在感冒的时候,吃饭会没有胃口,再好的美味佳肴,吃起来味同嚼蜡,可能是一种负担,甚至遭罪的体验。而感冒康复的时候,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胃口忽然好了很多,这个例子说明,“眼耳鼻口舌身”这个“身”的紊乱,直接阻断、扰乱了“心即理”的路径和过程。
另外一种情况,如果一个人极为专注地沉迷手机或网络游戏,这个时候吃饭,可能也完全觉察不到水的味道是甜的,蔬菜有一种来自田野和阳光的清香,米饭也有米饭的美味。这个例子说明,“心”与“身”不合一,导致“心即理”的结果产生了偏差。
04 | 身心合一影响行动有效性阳明先生在《传习录》中说:“身之主宰即是心。”而且多次把心体比作明镜,普通人的心体犹如镜子蒙上尘垢、锈蚀,需要“刮磨”,以持续的修为达到“纤尘不染”的境界。按照这个观点,心体若正,则主宰有力,心体若蒙蔽,则主宰失当,则出现身心不合一的分离。
在儒家的经典《大学》以及阳明先生所著《问中》,向内的“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以及由内而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枢纽就在于“身”与“心”的协同。由此可见,身心合一决定行动的结果(有效性)。
举个例子。当我们去做某些事情的时候,却觉得身体哪里有点不对劲,比如肠胃不适、紧张焦虑、烦躁失眠,这时候有可能是你的“心”或“良知”在提醒你,这件事情有一些问题,这也许是你进一步处理好这些事情的契机。
当然,身体上的一些反应,也可能是你的私欲蒙蔽,比如过于强烈的功利心,导致患得患失,在身体上产生反映;或者自己知道这件事情做得不靠谱,有悖于良知,进而产生一种负疚感,在身体上产生不适的反应,如果是这种情况,正好符合先生“省察克治”的标准,也正是去除私欲的机会。这里,就是“修身做事”、“致良知”下功夫的地方。
还有一些研究认为,人的心脏自带电磁场,可以到达十英尺范围(大约相当于三米远)的地方。也就是说,如果你接近一个人,即使你还没有开口说话,甚至还没有眼神的交流,他就有可能感知到你的“场”。如果你虽然脸上带着笑容,作出友好的动作,但是内心并没有真正的认同、尊重、仁爱等等,你们的交流注定会是失败的。
此时对自己身心的觉知就非常重要,这种觉知和身心合一的能力,并不是靠概念上的争论能获得的,而是需要修行、感悟体认和实证。这也正是“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关键着力处。
江西阳明书院传心堂
【小结】
阳明心学是知行合一之学,身心合一是知行合一的枢纽,这不仅符合心学的基本理念与逻辑关系,而且在阳明先生的教学法中,在滁州讲学时期就已经以“静坐”、“动处工夫”作为入门方法确立。
在学习心学的过程中,如果忽略、脱离了自己的身心的主体,只是在概念上进行讨论,甚至一味夸夸其谈,就背离了先生本意。正如先生所说“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
在学习的过程中,在修身做事的过程中,把握“身心合一”这个枢纽,才能把工夫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