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满天下
是陶行知的教育真谛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是陶行知一生的写照
2021年是陶行知先生诞辰 130 周年
让我们走近陶行知
共同纪念和缅怀先生
TAOXINGZHI
在劳力上劳心
文/陶侃
陶行知教育的核心方法有“小先生制”,其原则是“即知即传人”,也是“教人者教己”之体现。而另一个组成部分为“劳力上劳心”,什么是“劳力上劳心”?曾祖父认为,这世界上有四种人:一种是劳心的人;一种是劳力的人;一种是劳心兼劳力的人;一种是在劳力上劳心的人。劳心的专门在心上做工夫,劳力的专门在苦力上讨生活。劳力的人只管闷起头来干,劳心的人只管闭起眼睛来想。劳力者受人制裁,劳心者变成了高等游民,愚弄无知。若是劳心上劳力就像早年的王阳明格竹一样,格了七天也没有悟出什么道理来,最后病了。所以他主张的是“在劳力上劳心”,这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无废人,便可无阶级。
陶行知手迹
1934年6月,上海宝山地区已经连续50多天未下雨。干涸的田地,已裂开一寸多宽的口子,萎蔫的庄稼,山芋、黄豆、棉花一片枯黄。太阳似一盆炭火,大施淫威,农人不分日夜地拼命车水。阿祥和他的父亲,轮流守在水车旁。一头瘦弱的老牛在烈日炙烤下,拖着笨重的水车,肩头已磨出血,脚步越来越慢。阿祥用鞭子抽牛,牛喘着气勉强走了两圈又停下。阿祥急得用力去推,老牛纹丝不动。阿祥爸抢过鞭子狠着心猛抽,牛慢慢拾起头望着主人,眼里流出了泪。阿祥爸心疼地放下鞭子说:“没法子啊,老牛,你帮帮忙吧!田里没水,秋后我们吃什么呢!”牛慢慢地走起来,刚走几步路,轰然一声倒下了。父子俩扑过去,只见老牛口吐白沫,已经死了。阿祥和父亲不由得失声痛哭起来。没有了牛,可运水不能没有工具。阿祥和父亲只得自己拉着牵绳绕着车盘旋转。白天、黑夜、清晨、黄昏,他们像无言的老牛,在团团转的水车旁,急速地走着、走着……脚步越走越沉重,车盘越转越迟缓,身上不停地流着汗,肩背上渗出了血。终于,父子俩终于先后昏倒在水车边。
农人犁地
阿祥奶奶来送饭,见状大惊,连声呼叫“救命!救命!”曾祖父闻讯赶来,扶起阿祥父子,用凉水湿润他们的额角。阿祥爸睁开眼,嘴唇动着说:“完了,完了!”。
绝望的农民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龙王爷身上,求雨的队伍缓缓行进在村边。劈劈啪啪的爆竹声,当当的锣声,嗡嗡喃喃的祈求声,无精打釆地此起彼伏。队伍中间,四个人小心翼翼地抬着龙王菩萨,后面跟着穿衣戴斗笠的求雨人:“求求龙王爷下雨呀!求求龙王爷下雨呀!”队伍末尾一个壮汉挑着一小担水,一面用竹枝往地上洒,一面高喊:“下雨了,下雨了!”
千百张脸上滴着汗珠仰望着天空:火辣辣的太阳似一只大火球,天上没有一丝云彩。曾祖父望着人们,焦急地思索着。山海工学团的师生在曾祖父的带领下,走向各个村庄,作抗旱宣传:“求老天爷没用,要我们自己想法子才好!”但农人一反平日对他们的热情态度,冷冷地望着他们不吭声。求雨的人越来越多。五天,十天可老天爷依然不下雨。
工学团在开紧急会议,曾祖父心急如焚,汗流满面地在主持会议:“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总指挥。现在旱灾的关头到了,田里的庄稼已经奄奄一息,它们需要的是救命。我们应该抛弃一切,去过抗旱的生活,动员农人救灾如救火。”
马侣贤说:“用人工车水,已经完全没用,要设法借抽水机来车水。”
曾祖父点点头说:“好,我到上海去想办法。现在农人已经不信我们的话,只信老天爷。我们只有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来说服他们。”
张劲夫说:“我们到区公所去商量,看有没有法子好想。”
张劲夫(左一)与农友商量抗旱
几个人分头行事。赤日炎炎,曾祖父满脸焦虑奔走在上海各处。终于募齐款子买了一台抽水机。
抽水机运了回来,工学团团部早已围满了急着要抽水的农人,一个个七嘴八舌,各不相让。
张劲夫和蔼地劝阻道:“萧场的稻禾已经发黄,如不去救,恐怕要无望了。”
众人七手八脚将抽水机抬往萧场,机器开始轧轧作响,一会儿,汹涌的水向田间流去,白花花的水似一条蛟龙在田芦头滚动,干裂的田地慢慢地恢复了滋润和生气。农人们目瞪口呆地看着。张劲夫向大家介绍:“这抽水机一个日夜可灌溉六十亩,‘牛大哥’累得要命,一个日夜只能灌四亩。”
沈家楼村长沈禹生说:“这抽水机与其说是禾苗的救星,不如说是我们的救星,真得好好谢谢工学团!”
张劲夫说:“这抽水机是陶行知先生从上海筹款买来的,他还在想办法,争取再买一部。”
随着滔滔的水声,田里的稻禾挺起了腰,棉花舒展开了叶子……
尚未浇到水的田里干裂依旧,农人们焦灼地望着村口,盼着盼着……忽然,远处传来“吭唷、吭唷”的号子声,农人们连忙迎上去。只见四个壮汉抬着一台抽水机欢快地齐声喊着号子,曾祖父跟在旁边,满脸汗水,衣衫尽湿。一大群农家孩子跟在他后面,雀跃欢呼:“抽水机!”“又来了一台抽水机!”
一位老婆婆闻声走出家门,禁不住呢喃低语:“救命机,救命机哪!”
沈禹生走到曾祖父面前深深鞠躬,感激万分地说:“陶先生,您救了我们了!”
老婆婆说:“求雨没求到,陶先生把雨送来了”她双手合十,连连向我的曾祖父道谢。
曾祖父急忙扶住她说:“快别这样说。工学团是为大家服务的,是农民自己的家人,自己人不必讲客气话。”
农友们一起抗旱
好多农人高兴地来到地头挖田垅,以便让水尽快流入田间。曾祖父脱下鞋,也手攥锹把起劲地干起来。
抽水机欢快地唱起来,曾祖父与农人、学生同坐田头歇息。一妇人扛来一大捆芦粟说:“陶先生,吃!自家种的。今年天早芦粟特别甜。”
田头的流水,看着与农人没什么两样的张劲夫、马侣贤,曾祖父满含深情地说:“我们向着农民烧心香,常常念着他们的痛苦,我们才会受到他们的欢迎,才配担负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
我认为教育的核心六字是“唤醒、激励、点燃”,通过大众的语言、科学的方法、一件件可以得以实现和给予效果的事实来唤醒广大的农人、激励广大的农人、点燃广大的农人。曾祖父在办学过程中,一直实践这六个字。和很多教育家不尽相同的是他不仅劳心,也劳力。他把劳力与劳心辩证地结合在一起,提出了在“劳力上劳心”,遇事从不抱怨,想尽一切办法和资源去解决人民和教育的困难,帮助人民走出困境,时至今日,我们的教育、处事,要谨遵“在劳力上劳心”这短短的六个字。
曾祖父的思想是“道”,而非“术”,他更多的是在“道”、“论”上做文章,具体的方法,即“术”,很多时候会有时效性,而“道”是摆脱了时间,铸就了永恒。这就是曾祖父最伟大之处,使得能够深受广大人民爱戴和追随。
本文作者简介
陶行知先生曾孙,现为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副馆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理事、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学专业组副秘书长、上海行知教育促进会理事长、上海市青联委员、民盟上海市委基础教育委员会委员,宝山区政协常委、民盟宝山区委委员,宝山区青联常委。
陶侃
资料:区图书馆
编辑:徐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