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观察 近日,不少大学生在互联网上分享了自己“离奇”的生病经历。“脆皮大学生”随之成为备受热议的新词。(10月19日北京青年网) 一种全新的“人设”正在被写入当代大学生图鉴。“脆皮大学生”(意指年纪轻轻,但身体毛病极多,脆弱到了“一碰就坏”的地步)这一新词,力克“清澈且愚蠢”成了描摹大学生画像最为时髦的一大代名词。尽管网络上不少声音对此忧心忡忡,但这丝毫不影响它掀起一股接力式狂欢——“突患高血压进急诊,是玩恐怖游戏吓的;气喘心悸得了呼吸碱中毒,是分手emo导致的;拔了根头发晕倒,是拔到神经了。” 在这场大学生脆弱故事展示会中,各种版本的“脆皮”故事竞相登上话题热榜。 在这股热潮之下,一种颇具代表性,也可以说是习惯性担忧的声音出来了:年轻人怎么就这么“脆”了?这种观点不乏数据支持。另有有心人士试图举新闻为证:仅在2023年9月一个月内,郑州一家医院的急诊科就接诊了1700多名18到25岁的年轻人。 的确,对年轻人亚健康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有的大学生生活习惯不佳、体育锻炼较少,身体不免会“亮红灯”。但要说现在的大学生全都“脆皮”甚至一碰就折,就未免有些夸张了。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孔乙己文学”“大学生上香”这些流行文化现象。其实它们都属于青年亚文化的范畴。仅仅透过这些话语本身,不见得能代表当下年轻人的真实状态和心理镜像。这些网络流行语背后,更多的是提示我们一窥青年的困惑,读一读年轻人的“话外之音”。从这个视角出发解读这个话题,或许能品出另一番味道来。 “脆皮”故事之所以受追捧,原因就在于,这是一种在网络语境下被放大的娱乐化表达。事实上,很多大学生现身说法分享“脆皮”故事并非真想表达自己年纪轻轻经历各种病痛。很多时候他们以夸张、戏谑的方式表达只是为了消解压力,给自己寻找一个宣泄的出口。再说简单点,可能纯粹就是为了玩梗,图个新鲜好玩。大多数人所谓的“脆皮”,重心不在“脆”字,而在“皮”字。与其说他们脆弱,倒不如说他们敢于自嘲、敢于展示脆弱。将生病的经历分享出来,恰恰是他们直面压力、拥抱生活的一种表达。内里所蕴含的乐观积极的姿态,与真正的“脆弱”相去甚远。 所以,我们不必太大惊小怪,健康向上、积极乐观依然是这届大学生的底色。当看到有大学生玩这个梗的时候,先别急着给他们贴标签,也别太低估他们的“韧性”。这或许只是他们自我打趣、为心灵按摩充电的又一新玩法。 (付迎红)
正文
别急着给“脆皮大学生”贴标签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nieyuli98#gmail.com 举报(#替换为@),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