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叶剑英在家乡
1980年5月13日,一位耄耋之年的游子,再次回到了他日思夜盼的故乡。
这位已经是83岁高龄的游子,就是叶剑英元帅。
梅县雁洋堡虎形村,叶剑英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乡亲们得知他的归来十分高兴,准备好好招待这位家乡人。
不过,还在广州的时候,叶剑英就特意叮嘱随行人员以及前来迎接他的家乡同志,回到家里不要惊动群众,不能迎来送往和送礼馈赠,也不要搞宴请会客的那一套。

1980年,叶剑英在丙村中学
为此,回梅县的时候,叶剑英让大家从广州的招待所自带干粮,为的就是不给家乡的群众增加负担。
尤其回到梅县吃的第一顿饭,当地的招待同志总觉得叶帅回家,饭菜得准备得像点样子才行。
所以在准备饭菜的时候,还留意多做了几道家乡菜。而当吃饭之时,叶剑英发现饭菜超过了他此前刻意的叮嘱,坚决要求把多余的菜端走,之后才开始入座就餐。
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离开故乡几十年,思乡之情最有形的,当属故乡的饭菜。

1980年,叶剑英在旧居
梅县是客家人的传统聚居地区,回乡的游子,自然要吃的就是家乡菜和家乡饭。
回到虎形村,他要招待村里的亲友吃一顿饭。
而饭菜就是典型的客家菜:梅菜焖猪脚、酿豆腐、炒番薯叶,还有一盆丸子汤。
饭菜极其普通,可与多年未见的亲友们畅聊,那种畅快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
有心的乡亲们可能会在吃饭间歇发现,与叶帅一并前来的身边工作人员,连普通的三菜一汤的“待遇”都没有,他们吃的是在来之前,自带的干粮。
作为共产党人,老帅对自己和身边工作人员的严格要求,不禁让人心生感佩。

1953年,叶剑英在东山书院
对自己要求严格,但是对家乡和亲人,叶剑英则始终惦记在心。
那还是3年前,叶帅从北京来到广州,他十分想回家乡看看。
当时,工作人员和广东省委的同志,考虑到叶帅的身体不是太好,因此就建议他老人家暂缓回家,等身体好点了再回去。
所以,那次叶剑英回乡的愿望就未能实现。
于是,游子对故乡亲朋的惦念,就用了另外的表达方式。
他刻意嘱托工作人员买了两大筐苹果邮寄回了梅县老家,叮嘱工作人员尤其要送给家乡的老师们。

叶剑英和梅县地区干部群众
叶剑英悉心送苹果给乡亲们,这份浓浓的情谊里,包含了对故乡亲人和山水的惦念与记挂。
更为重要的是,叶剑英一直挂念家乡的教育。
想当年,他也正是通过接受教育才走出了大山,并最终怀着革命情怀走向了全中国。
如今,要想让家乡的新一代获得新的发展机遇,教育必是头等大事。
所以,回乡之后叶剑英行程的安排中,第二天就是到当年就读的丙村中学参观。
不过在回母校参观之前,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插曲。

叶剑英在故乡
叶剑英这一年已经八十有三,一路车马劳顿再加上回乡后激动的心情,身体未免有些透支。因此第一天的一些接见活动都取消了。
就在那期间,一个老太太找了过来,说是要见见叶剑英。
他先是找到了警卫人员,工作人员了解到老太太79岁了,名叫房九妹,他的丈夫陈雨墉当年曾是叶剑英的部下。
那还是1924年的时候,叶剑英时任建国粤军第二师新编团团长,陈雨墉是他的部下。
在1925年的香洲兵变中,陈雨墉被反动分子杀害。五十多年过去了,老太太想要见见叶剑英。

东山书院旧址
工作人员立刻把相关情况告诉了叶剑英,由于5月14日的上午要去学校参观,和老太太见面的时间,就定在了当天晚上。
5月14日上午,叶剑英在一众人的陪同和簇拥下,来到了当年的母校丙村中学。
师生欢腾,他站在学校门前的花坛处,久久驻足,很多往事不免一一涌上心头。
叶家在虎形村没有土地,刚刚记事,叶剑英就能经常看到父亲叶钻祥在自家的屋外练武健身。
这个身材健硕的男人为人耿直,日常主要靠捕鱼和帮人杀猪过活。

青年时代的叶剑英
有时,他也出海南洋给人做“水客”。
梅县地区有大量去南洋谋生的人,那个时候没有专门的邮路,要跟家里联系只能托人捎信捎物。
水客,就是专门帮这些外出谋生的人,捎带钱物书信的人。
碰上不讲信义之人,捎带的钱物就可能会被水客私吞昧掉,而叶钻祥极其讲信义,所以渐渐很受人尊重。
叶剑英的母亲就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自打他记事起,母亲就一直在家中操持,从未远离过家乡。
她先后生了四男四女,但最终活下来的只有叶剑英和一个弟弟以及两个妹妹。

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
贫病交加的日子,在清末民初的大背景下很常见,但叶钻祥还是省吃俭用,在叶剑英7岁的时候,把他送到了雁洋堡的一家私塾里读书。
劳碌了一辈子的老叶很清楚,要想改变命运,就必须要让孩子读书识字。
而叶剑英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盼,在私塾里开蒙后,他的学业一直不错。
那时候,由于外出南洋的人,也带来了外面世界很多新的思潮。
尤其是出国求学的很多年轻学子,回到家乡后都开始办教育传播新的思想,这一切,都给少年时代的叶剑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0年,叶剑英在家乡
1980年5月13日,一位耄耋之年的游子,再次回到了他日思夜盼的故乡。
这位已经是83岁高龄的游子,就是叶剑英元帅。
梅县雁洋堡虎形村,叶剑英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乡亲们得知他的归来十分高兴,准备好好招待这位家乡人。
不过,还在广州的时候,叶剑英就特意叮嘱随行人员以及前来迎接他的家乡同志,回到家里不要惊动群众,不能迎来送往和送礼馈赠,也不要搞宴请会客的那一套。

1980年,叶剑英在丙村中学
为此,回梅县的时候,叶剑英让大家从广州的招待所自带干粮,为的就是不给家乡的群众增加负担。
尤其回到梅县吃的第一顿饭,当地的招待同志总觉得叶帅回家,饭菜得准备得像点样子才行。
所以在准备饭菜的时候,还留意多做了几道家乡菜。而当吃饭之时,叶剑英发现饭菜超过了他此前刻意的叮嘱,坚决要求把多余的菜端走,之后才开始入座就餐。
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离开故乡几十年,思乡之情最有形的,当属故乡的饭菜。

1980年,叶剑英在旧居
梅县是客家人的传统聚居地区,回乡的游子,自然要吃的就是家乡菜和家乡饭。
回到虎形村,他要招待村里的亲友吃一顿饭。
而饭菜就是典型的客家菜:梅菜焖猪脚、酿豆腐、炒番薯叶,还有一盆丸子汤。
饭菜极其普通,可与多年未见的亲友们畅聊,那种畅快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
有心的乡亲们可能会在吃饭间歇发现,与叶帅一并前来的身边工作人员,连普通的三菜一汤的“待遇”都没有,他们吃的是在来之前,自带的干粮。
作为共产党人,老帅对自己和身边工作人员的严格要求,不禁让人心生感佩。

1953年,叶剑英在东山书院
对自己要求严格,但是对家乡和亲人,叶剑英则始终惦记在心。
那还是3年前,叶帅从北京来到广州,他十分想回家乡看看。
当时,工作人员和广东省委的同志,考虑到叶帅的身体不是太好,因此就建议他老人家暂缓回家,等身体好点了再回去。
所以,那次叶剑英回乡的愿望就未能实现。
于是,游子对故乡亲朋的惦念,就用了另外的表达方式。
他刻意嘱托工作人员买了两大筐苹果邮寄回了梅县老家,叮嘱工作人员尤其要送给家乡的老师们。

叶剑英和梅县地区干部群众
叶剑英悉心送苹果给乡亲们,这份浓浓的情谊里,包含了对故乡亲人和山水的惦念与记挂。
更为重要的是,叶剑英一直挂念家乡的教育。
想当年,他也正是通过接受教育才走出了大山,并最终怀着革命情怀走向了全中国。
如今,要想让家乡的新一代获得新的发展机遇,教育必是头等大事。
所以,回乡之后叶剑英行程的安排中,第二天就是到当年就读的丙村中学参观。
不过在回母校参观之前,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插曲。

叶剑英在故乡
叶剑英这一年已经八十有三,一路车马劳顿再加上回乡后激动的心情,身体未免有些透支。因此第一天的一些接见活动都取消了。
就在那期间,一个老太太找了过来,说是要见见叶剑英。
他先是找到了警卫人员,工作人员了解到老太太79岁了,名叫房九妹,他的丈夫陈雨墉当年曾是叶剑英的部下。
那还是1924年的时候,叶剑英时任建国粤军第二师新编团团长,陈雨墉是他的部下。
在1925年的香洲兵变中,陈雨墉被反动分子杀害。五十多年过去了,老太太想要见见叶剑英。

东山书院旧址
工作人员立刻把相关情况告诉了叶剑英,由于5月14日的上午要去学校参观,和老太太见面的时间,就定在了当天晚上。
5月14日上午,叶剑英在一众人的陪同和簇拥下,来到了当年的母校丙村中学。
师生欢腾,他站在学校门前的花坛处,久久驻足,很多往事不免一一涌上心头。
叶家在虎形村没有土地,刚刚记事,叶剑英就能经常看到父亲叶钻祥在自家的屋外练武健身。
这个身材健硕的男人为人耿直,日常主要靠捕鱼和帮人杀猪过活。

青年时代的叶剑英
有时,他也出海南洋给人做“水客”。
梅县地区有大量去南洋谋生的人,那个时候没有专门的邮路,要跟家里联系只能托人捎信捎物。
水客,就是专门帮这些外出谋生的人,捎带钱物书信的人。
碰上不讲信义之人,捎带的钱物就可能会被水客私吞昧掉,而叶钻祥极其讲信义,所以渐渐很受人尊重。
叶剑英的母亲就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自打他记事起,母亲就一直在家中操持,从未远离过家乡。
她先后生了四男四女,但最终活下来的只有叶剑英和一个弟弟以及两个妹妹。

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
贫病交加的日子,在清末民初的大背景下很常见,但叶钻祥还是省吃俭用,在叶剑英7岁的时候,把他送到了雁洋堡的一家私塾里读书。
劳碌了一辈子的老叶很清楚,要想改变命运,就必须要让孩子读书识字。
而叶剑英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盼,在私塾里开蒙后,他的学业一直不错。
那时候,由于外出南洋的人,也带来了外面世界很多新的思潮。
尤其是出国求学的很多年轻学子,回到家乡后都开始办教育传播新的思想,这一切,都给少年时代的叶剑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