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人,被毛泽东评价为“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他就是有勇有谋的开国元勋叶剑英,大家习惯称他为叶帅。
叶帅一生骁勇,足智多谋,每次在关键时刻都能做出正确决断,像把利剑般,将摆在国家面前的困难斩断。他的故事被称颂至今。
然而这样一个满身功勋的人,却在自己母亲简陋的坟墓前,说:“就保持现在这样就好”,此样的话来。他并非不在意自己的母亲,反而对母亲有着深深的怀念,一同怀念的,还有那承载年少记忆的故乡。
叶剑英
二次回到家乡,从失望到欣慰叶剑英是广东客家人,在梅县雁洋堡虎形村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年少时光,那里曾经有他的亲人、老师和玩伴,有龙肉都不如的家乡暖菜,有在河里游戏的成对寒鸭,有他少年时期单纯懵懂的影子。
有他孩童时期天真浪漫的回忆,他对那里的感情已经无法用语言形容。尤其是在经历几十年风雨飘荡之后,家乡的意义便更加深刻。
他在家乡成长与念书,身边有许多人在他年少时便成为了他的老师,教会他知识或做人的道理。
梅县雁洋堡虎形村
他在1916年离开故乡,1920年参加民主革命,1927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为伟大的事业劳心劳力,在新中国成立后,也仍然忙于国家建设,不敢懈怠。
这么多年以来,即便为国家呕心沥血,也心心念念着家乡的一切,因为那里是他的根之所在。
叶剑英曾在1971年1月回过一次家乡,他爱着这里,也爱着这里的乡亲们。
他看望了煤矿工人,到东山中学与师生座谈,参观农贸市场,关切地了解了县里的生产情况和群众的生活状况。虽然在梅县仅仅停留了二十五个小时,但是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含着对家乡的满腔热忱。
然而那次回乡,他并没有给家乡的干部给予过多的称赞,只是指出了他们工作上的不足。路仍是坑坑洼洼,被砍光树木的山还和1958年时如出一辙,这不是叶帅希望看到的家乡面貌。
叶剑英
“我离开家乡半个世纪了,家乡没有多大变化,田园房屋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路还是旧路。如果要说有什么变化,就是山变秃了。这反映出我们的干部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大家要不怕吃苦,不怕困难,努力建设好家乡。”
叶帅将自己的感想说了出来,其中饱含了对家乡殷切的希望。
这样一番话激发了家乡干部的斗志,他们更加卖力地工作,和乡亲们一起脚踏实地地努力着,铆足了劲建设家乡,期盼着叶帅的再次归乡,让叶帅看到一个朝气蓬勃的美丽村落。
到了1980年5月,叶剑英再次踏上返乡的路。
这次,梅县才将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叶帅面前,令叶帅刮目相看。看着被种满树木的山、清澈的水库,叶帅的心里终于踏实了。当得知每人每月吃的粮食能达到四、五十斤时,他更加喜不自胜。
这才是他所期盼的情形,家乡建设得好,他才安心。
梅县雁洋堡虎形村
对家乡的爱意,早已溢于言表在第二次返乡之前的1977年,某次从北京到广州的时候,叶剑英就有回家乡再看看的想法。
然而,那时他的身体有恙,工作人员和广东省委的同志对他有所担心,于是建议他将回家乡的日程往后延一延,等身体好了再去。
那次未能返乡,成为了叶帅心里的遗憾。但他并未就此作罢,而是让工作人员将两筐苹果寄回家乡,送给乡亲们,还特意对工作人员叮嘱道,尤其要送给家乡的那些老师。
三年后,他终于有机会回家乡了。这年,叶帅已经83岁了。
叶剑英虽然年纪大了,却仍然挂念着乡亲们。他带着下属来一起来,为了不给乡亲们带来麻烦,竟然让下属自备干粮,同时叮嘱下属和家乡派来迎接他的人们,不要兴师动众,不要馈赠礼物,不要大摆宴席。
叶剑英左一
乡亲们为他准备了地道的家乡菜——梅菜焖猪脚、酿豆腐、炒番薯叶和一盆丸子汤。这是典型的客家菜,客家人回乡吃客家菜,思乡之情暖到了心窝里。
叶剑英此次回乡,不单单是为了感受风土民情,怀念过去,还挂念着家乡的未来发展,尤其是教育方面。教育发展好了,家乡才会越来越繁荣。
他第二天就去到自己曾经就读的中学参观。那是一个叫做丙村中学的地方,师生淳朴,充满着勤奋向上的氛围。
他参观了一场学校举办的女子足球比赛,看着年轻人在赛场上朝气蓬勃的身影,他不禁深感欣慰。
叶剑英回丙村中学
学校里还摆设了一些武器,都是枪、棍、矛等,这令叶剑英忆起往事,他不禁对师生们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
他十一岁读完私塾,随后便被父亲送到丙村的三堡学堂继续念书。他曾经在这里第一次接触到丰富的先进思想,第一次知道孙中山这样的人物。
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再加上父亲习武,他也开始在上学期间和同学一起学习打刀,是一位叫做林修明的老师教的他们,这些技艺令叶剑英受益匪浅。
叶剑英在上学期间经历不少,带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仿佛在为他以后成就一番大事做准备。后来丙村的三堡学堂改名为丙村中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年,传授知识与思想,带着他们走向人生的辉煌。
“八十三年一瞬驰,木窗灯盏忆儿痴。人生百岁半九十,万丈霞光值暮时。”这是叶剑英亲手做的诗,名为《回梅县老家》。从这首诗里能看出他对家乡的情真意切。
林修明
遇到故人遗孀,打仗回忆浮现叶剑英在丙村中学见到了故人陈雨墉的遗孀房九妹。房九妹知道叶剑英回到了故乡梅县,于是请求见他一面。
叶剑英见到房九妹后,一时感慨万千,过去种种浮上心头。和陈雨墉有关的一切经历仿佛在眼前重现。
1924年,叶剑英时任建国粤军第二师新编团团长,那时,陈雨墉是他的部下。
那个年代,战争是时常发生的。
8月,他正式受命赶赴香洲,设立兵营,发动青年参军,很快,900多人的兵营建立起来。
那年10月,广州的商团军叛乱,叶剑英带人去平定这场叛乱。
叶剑英
平定叛乱之后,叶剑英便向孙中山和廖仲恺提议,将自己的独立营扩建为新兵团。
1925年,叶剑英东征胜利,随后被选举为梅县县长。香洲的一些地主恶霸,挑唆新编团的一些军人制造兵变,身为参谋的陈雨墉在那次兵变中被杀害。
叶剑英惩治了制造兵变的那些人,并料理了遇难战士的后事。与自己共同奋战的人就这样倒下,叶剑英不可能不心痛,但他必须振作,继续自己的事业。
廖仲恺
在奋力向前的同时,他做了一首诗,以此缅怀遇难的战友们,名为《满江红·香洲烈士》。
“镇海狮山,突兀处、英雄埋骨。曾记得,谈兵虎账,三春眉月。夜半枪声连角起,繁英飘尽风流歇。到而今堕泪忍成碑,肝肠裂。革命史,人湮没;革命党,当流血。看欃枪满地,剪除军阀。革命功成阶级灭,牺牲党上悲白发。更方期孤育老能养,酬忠烈。”
由此可以看出他对战友的深切感情。
这次兵变让叶剑英明白了许多,他随后提出了“军以党化,党以军成”的理论。之后新中国的成立也受益于这个理论。和房九妹见面,也算了了她一桩心事,陈雨墉这个名字刻在两位老人的心中,无法抹去。
叶剑英纪念馆
母亲坟墓简陋,他却拒绝修葺虽然父母已不在,叶剑英仍然在心里怀念他们。回到家乡的故居后,他的心中感慨万千,与父母曾经一起生活的回忆在脑海里呈现。每次回乡,他必然要去到父亲母亲的坟墓前面祭奠。
有乡亲提议,叶帅母亲的坟墓过于简陋,或许可以重新修葺,然而却被叶剑英婉言拒绝。在他心里,对过世亲人怀念才是最好的方式,坟墓的美观与否并不重要。这足以见得,叶剑英是一个更在乎内在的人。
他对父母的爱,藏在心底,情真意切。父母对他的养育与教导,成了他一生功名的基石,如果没有他父母的开明,他也不会念那么多书,更不会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叶剑英母亲陈云秀
父亲叶钻祥会武术,经常习武,以捕鱼和杀猪为生,也会当“水客”,“水客”的工作就是帮远在南洋谋生的同胞们送一些信或物。
叶钻祥因为为人正直而被客人们信任。母亲陈云秀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客家妇女,并且和天下所有母亲一样爱自己的孩子。她每天需要干很多农活,非常勤劳。
他们夫妇二人生下了八个孩子,其中四个夭折,活下来的四个包括叶剑英、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叶剑英生下来后,父母按照家谱给他起名为叶宜伟。
叶钻祥
小时候的叶剑英受到了父母的影响,养成了很多良好的习惯,学会了很多美好的品质。他七岁那年,到了可以读书的年纪,他的父母开始犯难,到底是让他在家干活补贴家用,还是送他上学。最后父母决定让他念书,无论如何都要凑出钱来。
叶剑英知道自己家贫,也知道父母为自己凑钱念书是有多么不容易,于是异常刻苦地念书,孜孜不倦地学习各种知识。十八岁后,他一边帮父母打理家中店铺,一边自学。后来又到家乡小学教书,成为最受欢迎的教师之一。
此时的叶剑英已经接触到很多先进的思想,再加上他本身就是个有抱负有理想的人,于是不再满足这样安稳的生活。他渴望学习更多技能和知识,渴望掌握救国救民的方法。恰巧他有伯父在南洋,于是便打算投奔他们,去闯荡一番,这个想法得到了母亲的支持和鼓励。
离家时,叶剑英对父母念念不舍,但是依然头也不回地远渡南洋。在南洋考取了云南讲武学校。过了两年半的军校生活,而后回到家乡,与久别的父母重逢。
叶剑英故居
再次离别父母,却难以再相见回到家里后,母亲欣喜万分,期盼着儿子不再离开自己身边。此时的叶剑英依然不是那个沉浸在自己小家里的人,他见不得中国百姓的颠沛流离,见不得百姓受苦。但是为了照顾母亲的感受,他也想留在母亲身边,陪伴着她。
当母亲想听他讲过去闯荡的故事时,他讲的尽是一些外国人欺负中国人,官僚军阀欺骗老百姓,孙中山先生带着大家救国的事情。母亲听过之后,终于明白,自己就算用亲情将儿子“绑”在身边,儿子的心也在远方,在忧虑着国家和百姓。
母亲主动让叶剑英投入自己的梦想。而父亲也一直支持儿子参军。
叶剑英很快加入了建国粤军。谁知,没几年,1921年春季,父亲就过世了。叶剑英回家乡安葬父亲,却依然不能陪伴母亲。尽管母亲极其希望他不再离开,但是也无可奈何,只能驻足在家乡,默默看着儿子背影的远去。
建国粤军
母亲苦了大半辈子,老年后又为了躲避国民党迫害而颠沛流离。这样一个伟大的母亲,无法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也见不到自己爱的儿子,这是多么令人心酸的事情。
她的心里一定是非常思念阿伟的吧,已经过去那么多年了,或许她并不知道阿伟的模样已经变成哪般,但是阿伟小时候和年轻时的模样必然深深地刻印在她脑海里,挥之不去。
她不止是一个母亲,更是一个英勇战士的母亲。她深知这一点,所以不哭不闹,默默支持着阿伟,什么苦都只是往肚子里咽,只盼着阿伟回家的那一天,再唤自己一声“阿姆”。
然而直到1944年,陈云秀在从韶关到梅县的路上病逝,也没能盼来儿子见自己最后一面。在人生最后一刻,这位年迈的母亲仍在呼唤儿子的名字,向旁人问着,他何时能回来。
叶剑英
身在延安的叶剑英得知母亲去世这一消息,内心只存悲苦。他在无限悲戚中写下了“尸骨抛沟曾逆料,阿姆生我最艰难”的诗句。
革命胜利后,叶剑英在母亲遗像上写下“为人民的中国而欢欣!为人民的儿子而微笑!一九五O年三月三日伟儿。”
叶剑英的母亲陈云秀的坟墓,就在那葱郁之处,无人打扰,只有后辈们前去祭奠缅怀。从此她再也不用颠沛流离了,也再也不用受苦了。叶剑英对父母的思念无以复加,但是他并不在意表面的形式,在他心里,对逝去父母的感情存在,就可以安心了。
叶剑英
所有亲情皆化为天边云朵,当云朵相聚,爱也能隔空相通。或许,即便那些年叶剑英一直不在父母身边,父母也能感知到儿子的爱吧。
自古忠孝两难全,既然叶剑英能成为推动历史的人物,那么他身上的担子必是极重的,当亲情摆在自己的眼前,也只能心痛割舍。叶剑英的母亲想必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也甘愿为儿子承受苦难,坚定地支持着他。
而叶剑英也不负众望,辅助毛泽东建立新中国,成就一代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