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老年人的精神健康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生活中会发现,当有的老年人在伴侣去世后,会突然性情大变,也许原来乐观开朗的一个人,会突然变得自闭,不想与人交流。当老人出现情绪低落、神情落寞、行为迟缓等现象时,就要警惕他们是否因接受不了老伴去世的打击,患上抑郁症。
老伴过世不久 阿婆性情大变
65岁的陈阿婆常年和老伴生活在农村老家,子女长大成家后都在泉州市区定居,老两口相依相伴,日子过得也算平静安逸。今年上半年,陈阿婆的老伴因为生病离世了,陈阿婆因不习惯城里的生活,独自留在老家一个人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陈阿婆性格比较内向,平日里也少和邻里交流走动,而老伴过世心里难受,就更没怎么出门。转眼老伴过世两个多月,陈阿婆突然产生了一些幻觉,每到夜里,常感觉家里有人,还觉得有个人影在自己身旁走来走去。
陈阿婆感到害怕,但仍不愿意去城里住。没多久,家里人在和老人的通话中,感觉老人越来越不开心,总是胡思乱想,说“自己要死了、没用”之类的话,再后来就变得爱生气,还总说自己胃难受,吃药了也不见好。
家人觉得情况不妙,把陈阿婆接来城里检查。福医大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心理门诊主治医师贺佳为她做了检查和心理评估,诊断结果为陈阿婆患上了中重度抑郁症。经过药物治疗,两周后,陈阿婆症状有明显好转,一个月后症状消失。之后在贺佳的建议下,子女把陈阿婆接来身边照顾两三个月,她的抑郁状态消失了,情绪也很稳定。之后陈阿婆主动要求回老家居住,子女就定期来医院帮她拿药接受系统的巩固治疗。
老人情绪障碍 或诱发躯体疾病
据调查发现,近半数老年人患有各种慢性躯体疾病,其中25%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65岁以上老年人情绪障碍发病率占12%到25%,60岁到65岁的情感障碍患者中,焦虑、心境恶劣、抑郁是常见症状。
贺佳介绍,临床上,在老伴过世后,老年人出现抑郁的情况不少见。老年期抑郁症是指首次发病在老年期,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基础,以焦虑症状为突出特点,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唉声叹气、爱抱怨、爱生气,行动迟缓以及出现各种不明原因的躯体不适感。
生活中,老年病人对忧伤的情绪往往不能很好表达,常会说“没有意思,心里难受”,或对外界事物无动于衷,常否认或掩饰心情不佳,甚至强装笑脸。患病老人对以往生活的热情和乐趣下降,越来越不愿意参加正常活动。有的病人看起来能说能笑能娱乐,但就是体验不到真正的快乐。还有的患病老人对自身状态评价过低,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老年人抑郁症不少见,有时候哪怕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也可能因此想不开而受刺激。”贺佳说,如果延误治疗的话,老人可能还会出现内分泌、消化、心血管等方面的疾病,情况严重的还会自杀。
学会自我调节 子女应多关怀
贺佳表示,老年人抑郁如果没有尽早发现并干预,病情严重后,可能就会被人当成是“精神病”,遭到身边人的不理解甚至责备,这对老年人自身和家人都会造成身心伤害。
贺佳提醒,生老病死是一个自然过程,在相伴几十年的老伴过世后,老年人要学会自我调节,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多参加有益的户外活动,多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与此同时,亲情不能缺位,患上抑郁症、痴呆症的老年人,在合理的诊疗手段外,更需要来自家庭的关怀与温暖。亲情慰藉对优化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老伴过世后老人情绪不佳期间,家人要多与老人交流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心理诉求,多带他们参加家庭活动。
一旦发现老人出现明显的情绪低落、神情落寞、行为迟缓、喜怒无常、不明原因的躯体疼痛等表现时,要及时为他们做心理体检,请心理专家介入治疗。
END
声明:本文为原创稿件,版权归泉州晚报社所有,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泉州晚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