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简介(清代画家郑板桥简介)
郑板桥,原名郑燮,清代文人画家。他擅长画“竹、兰、石”,也是书法家和诗人。他被誉为“诗书画三绝”。
虽然很少有人能完整地背诵他的任何一首诗,但郑板桥的这两句话却广为流传,深入人心。今天,人们经常谈论它们或把它们挂在墙上,一个说“难得糊涂”,另一个说“失去是福”。
这几乎成了郑板桥的代言名片,一代文人心态平和、超脱、洒脱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
你不能什么都信以为真。我告诉你,怎么说是一回事,怎么做又是另一回事。迷茫很难,但吃苦是福。当你从他那里买画的时候,你可以试着得到一个价格,一分都不能少!就算吃屎也不能吃苦。不管你喜不喜欢买,老子“扬州八怪”的名声就废了。!
一个
几乎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一段悲伤的过去。
当郑板桥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很不幸。他出生富贵,但轮到他上场的时候,他的家境开始走下坡路,日子每况愈下。3岁时母亲去世,14岁时继母去世。郑板桥从小就和父亲一起生活和学习。
康熙五十二年,20岁的郑板桥考上了秀才,成了村里的识字人,成了私塾的老师,结婚生子,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
就是在那个时候,郑板桥迷上了绘画,他画得越多越好。
然而命运多舛。30岁那年,父亲再次去世,平静的生活再次被打破,家里的生活更加艰难。
毕竟祖上有钱,野心勃勃的郑板桥不甘平庸地走下去。他毅然向学校递交了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随家人漂泊扬州,生活在江南书画圈,以卖画为生。
这一等就是10年。
在这期间,郑板桥仍然没有摆脱厄运。先是他唯一的儿子死了,然后他的妻子也死了。更何况我的画不受市场青睐,几乎无人问津。
那段时间,郑板桥穷困潦倒,一事无成,生活一团糟。
但他依然在艺术的道路上锲而不舍,每天走在疯狂梦想的大街上,衣衫褴褛却不疲惫,四处流浪寻找[/k0/]的快乐,奔波与无常的命运抗争。
这是郑板桥人生的低谷。迷茫中,隔壁老王对他说:“朋友,此生会伤你的心,但绝不会有一丝怜悯。不要再像个傻子一样哭了,因为我们这种人天生就是迷茫的。”
郑板桥说:“你放心,总有一天,我会让你刮目相看。”
据说当时郑板桥的画有三幅没卖出去:“达官贵人不卖;生计够用就不要卖;不要卖你不喜欢的东西。”故作高傲,装清高,其实我们心里都清楚,达官贵人不卖的东西,根本就是没人买。
我告诉你,一点都不难。完全是自学的。
2
清代的扬州是一个著名的繁华大都市,地位和今天的上海、深圳差不多。它不仅是清朝的经济中心,也是文化之都。一大批像郑板桥这样的所谓“杨飘”艺术家聚集在城市的角落里。
现在和北漂的命运差不多。虽然你有理想,有追求,有艺术天赋,但不代表你能改变人生。毕竟成功的很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踏实一点比较好。老老实实的参加高考,然后走上公务员的职业生涯比较靠谱。
面对残酷的现实,无奈的郑板桥最终决定暂时放下画笔,重新复习功课,继续参加科举考试。
雍正十年,40岁的郑板桥在南京乡试中,考取了举人。
当然,如果你想找份工作,光有这个学位是不够的,郑板桥去了镇江深造。四年后,乾隆元年,他进京参加礼部考试,通过了龚升的考试,取得了进宫考试的资格,并以第八十八名的成绩中了进士。
44岁要当状元,郑板桥抑制不住心中的狂喜,发朋友圈炫耀:“我也是钟馗里的进士,陪丹桂状元郎。”老子也有今天,哈哈哈哈!瞬间收获无数赞。
但是,不要太高兴。根据清朝的干部任用条例,考上了高级职位,并不意味着马上就可以当官。你要排队等着位置空空出来。
需要多长时间?不一定是这样的。过去实行领导干部终身制,没有公务员退休制度。空好不容易得到一个位置,下面盯着的人很多。如果没有一定的人脉关系和政治背景,又舍不得花钱送礼,等上个十年八年也是常事。
比如郑板桥,没等组织安排就在京呆了一年多。眼看钱花得差不多了,他只好回到扬州。
这次回家不一样。以进士的身份回来,叫锦衣卫。虽然他还没有被授予官职,但这是迟早的事,不是吗?也就是说,从那时起,郑板桥的命运发生了变化,他的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
三
好事一件接一件,先是获得天使轮投资,一个叫程的超级富商,也是他的超级粉丝。为了让他安心创作,他慷慨解囊,资助万两黄金,在扬州二环给他买了三房一厅,并着手为他娶妻。郑板桥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
更有甚者,郑板桥的画,一直不为人知,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顿时在扬州书画界风靡起来,找上门来要画要字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他的画作《一朵四季的蓝花,一根万古的竹,一块无敌的石》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和你身份的改变有关吗?
不管怎样,作品得到了业界的认可,郑板桥喜出望外。他每天潜心创作,乐此不疲,画艺也越来越精,自成一派。
资助他的富商程老板看了看说:“要不要当官?”
郑板桥说,“当然,我在等组织。”
程老板说:“不能光等。你必须去北京参加活动。不跑不行。”
郑板桥刚刚放下手中的画笔,第二次去了北京。
没有很强的人脉关系,也没有多少钱去打理。郑板桥,凭着他在艺术界刚刚走出的这点小名气,把诗歌、书法、绘画作为敲门砖。
为了得到达官贵人的推荐,郑板桥赠送了带有谄媚诗句的画。如《上江南党》中的老夫子、《谢大成赠尹伯年》、《昌黎读丞相书》、《寄都鲁公四首》等。,谄媚得令人作呕,连看都不忍心,以至于晚年编个人诗集《跋序》时,郑板桥把它放在了跋里。
我知道拍别人马屁很丢人,也怕后人笑话我,所以才愿意发这么毒的誓。
不过,这个东西确实管用。康熙皇帝的第31个儿子沈骏·王运喜也是一位书画爱好者。是的,没错。那就是大家在《宫中皇后》和《颜夕宫传》里看到的美女叶。他已经很欣赏郑板桥的书法和绘画了。另外,老郑的拍马屁是完全不道德的。齐威王高兴之余,推荐郑板桥做了山东范县的七品知府。
此时,距离他考中进士已经过去了六年。
接受任命的那一刻,50岁的郑板桥百感交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一路坎坷,到了这个年纪才混上最后一个县处级,你说,在官场能有什么前途?不如画画实惠。
四
抱着这种想法,郑板桥在任期间无所事事,却利用职务之便拼命宣传自己的画作。促销手段之奇特,之精彩,之不可思议,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例如,按照惯例,犯人在街上 *** ,向公众炫耀,通常在他们的脖子上挂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杀人犯王, *** 犯李,等等。我们的郑县长独树一帜,居然把自己的画连同微信官方账号二维码一起挂在犯人身上 *** ,以此来吸引流量,扩大影响。
此外,在各种场合,无论是全县干部工作会议、文联成立大会,还是业务开业典礼,郑县长都不忘在讲话中推销自己的诗画,说自己的作品很受欢迎。“求诗文者,必称板桥。”"所有的王子、学者和诗人,得到一张纸和一个字,都珍惜拥有。"
如果你吹牛,你害怕羞耻。在这种强力营销下,郑板桥的名气越来越大,书画价格也水涨船高。
也很奇怪。以前特别难的事,比如出书,卖画,自从我当了县长就变得容易了。全县人民都以墨宝为荣,他能在家里挂一幅郑县的画像。求字画的人排起了长队,供不应求。
毕竟是领导干部。和群众讨价还价是不合适的。郑板桥只是明码标价,公之于众。叫板桥润格:“大小6两,大小4两,大小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5块钱。”
只接受现金和白银,不接受信用卡,不接受实物兑换,不接受赊账和免费的要求:“送礼物和食物不如送白银;大众给的不一定是我哥喜欢的。送现金让你心里高兴,字画都好。礼物纠结,但是信用特别不好。老了,累了,不能和你作无用的语言。”
最后附上一首特别的诗:
画竹子比买竹子贵。纸有六英尺高,价值三千美元。
再说老故事,就当是秋风掠过。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废话少说,别巴结我,除了钱我什么都不认。
五
他在郑板桥范县工作了4年,在魏县工作了7年,毫无建树。据史书记载,“斥责上官选范县令为秀才,每日作诗作酒,调卫郡,如前。”
不务正业,经常受到上级领导的批评,他的职位自然也没有得到提升。然而,当桑榆失传后,郑板桥在文艺界获得了成功,他在诗歌、绘画和书法方面的名气越来越大。
除了“山东威县县长(正七品)”的官职,郑板桥的名片上还有很多吓人的头衔:山东省文联秘书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常务)、山东齐鲁书画院院长、威县文联主席(名誉)、威县美术家协会会长、威县书法家协会会长、威县诗词研究会会长、夕阳红老年书画大赛金奖获得者、普通话。
就问你,你怕不怕?我告诉你,这些头衔在艺术界非常重要。
十几年前,我收到一封信,信中说我“在文坛上,德艺双馨,曾被列入中国文化名人名单”,要我提供简历和一张生活照。
当然,他给了我一个汇款账户。
我猜他们在《中学生文选》里找到了我的名字和地址。如果通知我入选我们村的文化名人,那就更类似了。毕竟,从蓝翔毕业的都是雄心勃勃的人。除了村支书王建国、大队会计、妇女主任张寡妇,全村就我一个人识字。
但是,你直接把整个中国文化名人给我,让我跟和余列在一起,一下子把我吓到了。我不在乎花多少钱,但你知道我向来淡泊名利,所以断然拒绝。
现在想来,还是太天真了。拿出来装装样子虚张声势不好吗?
六
工作了18年后,61岁的郑板桥辞去了工作,往返于扬州和兴化之间,在那里画画和卖画。
经过十几年的经营,此时的板桥诗词书画早已名扬天下,卖画收入比做县令的工资还高。
杭州太守曾出高价邀请郑板桥作画。郑老师很高兴去。不仅赚了不少钱,还在杭州旅游了几天,全程被太守接待。
郑板桥觉得此行很划算,兴奋地在给表哥的信中炫耀:“太守要求喝酒、游湖、骑马、赠绸缎、四十两银子。郑芬思认家谊,邀酒七八次,游湖两次,送银十六两。”
你看,一个县级退休老干部成就这么大。
并不是所有的买家都像杭太守那么大方,一些地位高的大人物卖画还斤斤计较,这让郑板桥觉得很不舒服。
不能硬,伤了大家的面子也不好看,所以郑板桥写了很多警句挂在墙上给买家建议。比如:“打松散的算盘让你感觉很舒服”;比如“吃亏是福”;比如“难得糊涂”。
我不知道。我以为这是郑板桥对自己的座右铭。其实杜特是写给别人看的。
就像每一个贪官办公室墙上挂着的横幅一样,基本上这几个字就是:“德行天下,天道酬勤,淡泊智慧,宁静致远,海纳百川,善良如水,天人合一,顺其自然”,再加上郑板桥的“吃亏是福,难得糊涂”,正好凑成了“大中华区文、政、商届十大假装流行语”。
其实这些空洞的标语,不管是嘴上的,墙上的,还是满大街的,都是给别人看的。
越是标榜,越是缺乏;越是缺少,越是炫耀;越是炫耀,越是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