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诗歌(仓央嘉措诗歌赏析)
布达拉宫
“那一天”
那天
闭眼在经堂的香雾中。
突然听到
这是你颂歌中的真理。
那天晚上
摇动所有的转经筒。
没有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头匍匐在山路上。
不适合观众
只为你的温暖。
纳伊希
化山为水为塔
为了来世
只是顺便问问。
和你见面
那一刻
我飞过。
为了来世
只为你。
仓央嘉措舞剧
对于文学作品主题的理解,现在能找到的文学理论书籍一般认为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题材本身的意义进行提炼、概括和升华;认为主题在于作者选择的主题,并通过主题体现出来。
另一方面是艺术家主体思想感情的迁移,体现了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思考和判断;认为虽然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文学作品的主题是相同或大致相同的,但由于作品的时代和作者的阶级地位不同,文学作品的主题也会有所不同。
诚然,生、死、爱永远是文艺的三大永恒主题。但儒、释、道对生、死、爱有不同的理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不同社会形态的人,对生、死、爱有不同层次的理解。
肖伊黑的婚姻/农民娶妻
赵树理的作品《小二黑的婚事》是20世纪30年代嫁给郁达夫时,前后庄之一个帅气的媳妇,年仅15岁。但在落后愚昧的迷信思想影响下,她渐渐变成了一个爱捉弄自己,喜欢努力,爱美,作风不正的女人。
虽然她已经四十五岁了,但她宁愿做一个老姑娘。她的小鞋还需要刺绣,她的裤子还需要修剪。每天涂脂抹粉。“好像驴粪蛋上盖了霜”。
作品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心理病态、人格扭曲的女性形象,深刻揭示了农村小生产者落后陈腐的精神,表明实行民主改革、移风易俗势在必行。
然而,一旦作品被翻译到西方,就会发现许多西方读者认为三仙姑的所作所为恰恰表明了她乐观的生活态度。
这着实让中国人大吃一惊。
三顾
儒家,董仲舒曾经说过,“诗不达目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对《诗经》就没有通达的或一成不变的解读,因人而异。
由此看来,有时对一部作品的理解,不仅取决于作者对题材和写作背景的选择,还取决于艺术家思想感情的迁移,往往取决于读者的生活体验。
因此,我们认为,对一部作品的理解,除了题材本身和艺术家的主要思想感情之外,还取决于不同读者在欣赏过程中因其所处时代、生活经历、审美经验和观念的不同而产生的“合理误读”。
其实读者对作品的阅读理解是对作品的再创作!
对于《红楼梦》来说,鲁迅很早以前就说过,仅仅因为读者的眼光,就有各种各样的意义。读书人看易经,道德家看“淫”,才子看“缠绵”,革命家看“满”,留言者看“密”。西方还有一句名言:“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东坡和佛印
再比如,苏东坡和杰克逊·佛印是出了名的好朋友,经常在一起谈论佛学,但苏东坡经常输给杰克逊·佛印,他相当不服气。
有一天,他们两个又谈起了相。
苏东坡问佛印:“在你眼里,你觉得我像什么?”
佛印称赞说:“你看起来像一个佛。”
苏东坡非常高兴,但对佛印说:
“但你在我看来就像一坨屎!”
说完,还笑了起来,以为终于报了过去的“仇”,而佛印只是笑而不语。
东坡认为他在国际象棋中赢了一步棋。
一到家,就跟苏小妹说:
今天,我终于赢了佛印禅师。
听了事情的经过,苏小妹笑了。
“兄弟,你今天输得很惨。”
苏东坡问为什么,苏小妹说:
“你真是善解人意,沉思默想!在佛教中,心生而有相。佛印长得像佛,就是心里有佛,你长得像屎,就是心里有屎。”
听了这句话,苏东坡顿时愣住了,明白了佛印笑而不语的原因,顿时羞愧难当。
这个例子也再次说明,读者参与阅读,其实是对文学作品的另一种创造。
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美应该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也就是说,对一件事物是否美的评价,往往取决于作者(即自己或实践者)和读者(即他人或观者)的共同再创造。
我觉得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是一样的。
现在,我们回到正题,来看看本文开头引用的仓央嘉措的作品《那一天》。一般对这部作品的理解有“爱情论”和“宗教论”两种观点,但我觉得应该有更高的层次。
本文开头引用了一个流行版本,是歌手江洋卓玛唱的歌词。
歌手
让我们选择另一个同样流行的版本。你可以寻找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那天,
我闭上眼睛,沉浸在寺庙芬芳的薄雾中,
我突然在你的吟诵中听到了真相;
那年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
没有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头拜倒在山路上,
对于观众来说,
只为你的温暖;
我,
化山为水为佛塔,
为了不去修复来世,
只是为了在路上遇见你。
那年一月,
我轻轻地转动所有的转经筒,
没有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
我磕头拥抱尘土,
因为没有面对佛陀,
只为你的温暖;
我,
我穿越了10万座大山,
为了不去修复来世,
只为在路上遇见你;
只是那天晚上,我什么都忘了,
抛弃了信仰,抛弃了轮回,
为了在佛前哭泣的玫瑰,
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玫瑰
这只是两个版本,没有确切的版本。其实《那一天》可能根本就不是仓央嘉措的作品,也许是因为风格相似,被世人误认为是他的作品,甚至后人根据自己的理解任意修改原著也是不得而知的。
为什么会有「爱情论」和「宗教论」的理解?不是空风来自仓央嘉措的人生经历。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仓央嘉措的历史节点。按时间顺序。
布达拉宫夜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二十五日,在新改建的布达拉宫,五世 *** 喇嘛洛桑加措逝世。
五世 *** 喇嘛的关门弟子桑洁·嘉措秘密向外界宣布, *** 喇嘛已经“定居”,无限期修行,静静地待在高处,不见任何人,以继续掌管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事务。
三甲措在欺骗僧众和康熙皇帝的同时,迅速派人到民间寻找转世灵童。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仓央嘉措出生在藏南吴建领一个信奉藏传佛教马宁教的家庭。
仓央嘉措的籍贯是门巴族。
仓央嘉措是唯一一个不是藏族或蒙古族血统的 *** 喇嘛。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仓央嘉措按照当时黄教的规矩,抢走了过去 *** 喇嘛的遗物,证明他是转世。但是桑杰·嘉措的使者没有告诉孩子们的父母他的意图。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皇帝在平定准噶尔叛乱时,偶然从俘虏口中得知 *** 五世 *** 喇嘛已经去世多年。康熙非常生气,给桑杰·嘉措写了严厉的信。在面对康熙认错的同时,三家措派人到门巴面见转世灵童仓央嘉措。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仓央嘉措被选为“五世 *** 喇嘛转世”,从藏南被迎至 *** ,成为第六世 *** 喇嘛。
此时仓央嘉措14岁。
康熙四十年(1701年),固始可汗的曾孙拉藏可汗继位,与巴蒂(藏王)桑洁嘉措的矛盾日益尖锐。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桑杰加措秘密派人在吐蕃可汗的大米中下毒,但被发现后,吐蕃可汗大怒,立即调集大军击溃吐蕃军队,杀死桑杰加措,并向蜀清 *** 报告桑杰加措叛变。
报道还称,桑杰嘉措建立的六世 *** 喇嘛仓央嘉措,纵情声色,不务学术,不是真正的 *** 喇嘛。请降级他。
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于是下令:
“六世 *** 喇嘛,因打桑葚结被吐蕃汗立,送至京师。”
相传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仓央嘉措在青海湖岸边坐禅,因此而死。
透过仓央嘉措的简历,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读者会把那一天当成一首宗教诗。
是的,作者本人就是六世 *** 喇嘛,一位宗教领袖。除此之外,他作品中捕捉到的意象多为宗教性的物件,如佛经、香雾、经文、翻身、佛塔、来世、轮回等等。
为什么被理解为“情诗”?有迹可循。
之一,仓央嘉措的诗大多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比如:“很多年了,你一直活在我的伤口里。我打下了天地,却不曾打下你。”“世间有圆满法,不可辜负如来。”等等,不胜枚举。
传说在仓央嘉措当选 *** 喇嘛之前,他的家乡有一位美丽聪慧的恋人。他们整天和他在一起,耕耘放牧,是青梅竹马,彼此深爱。
童年恋人
仓央嘉措进入布达拉宫后,厌倦了深宫黄教教主单调刻板的生活,一直怀念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与美丽的爱人相恋。他经常晚上穿着小衣服出门,遇到爱人,追求浪漫的爱情生活。
一天,雪下得很大,铁棒喇嘛一大早就起床,发现雪地上有人外出的脚印。他跟着他们,最后他们进了仓央嘉措的卧室。
后来,铁棒喇嘛在仓央嘉措严厉处理了这位贴身喇嘛,并派人将他的情人处死。还有一种说法是,他只是把爱人驱逐出了 *** ,流放到了很远的地方。
事实上,因为仓央嘉措出生在红教家庭,红教不禁止僧人结婚生子,黄教禁止僧人接近女性,更不要说结婚成家了。很难适应各种仓央嘉措。
另外,仓央嘉措虽然有 *** 喇嘛的名号,但没有实权。仓央嘉措在生活中被囚禁,在政治上被推来推去,他情绪低落,一味沉溺于 *** ,这既是他对自由和爱情的向往,也是他对强加的戒律和策略的刻意反叛。
正如他的著名诗句所说:
“住在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更大的国王。漫步在 *** 街头,我是世界上最美的恋人。”
根据传说,到了晚上,他改名为达桑·王波,作为一个贵族的儿子,他在 *** 街头的餐馆和房子里游荡。后来他居然“穿丝绸便服,戴戒指,留长发,嗜歌舞,住宫外女眷。”
歌舞宴
正如前面的分析所示,这首诗缺乏意义,因此我们可以完全理解它。仓央嘉措《那一天》作品的主题因作者自身的自然背景、社会环境、生活经历、社会关系等而具有“客观存在性”。而对作品主题的不同理解,更多的是由于读者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感悟,可以依次分为三个螺旋式上升的层次。
之一关“爱情诗”。
第二层次“宗教诗”。
第三个层次是“哲理诗”。
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对错来判断哪种理解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都有其合理的成分,但高低之差显而易见。
就像佛教徒对山水的认知,佛教徒说,30年前不参与禅修的时候,山是山,水是水。这对应的是“情诗”的之一层次。
佛教徒接着说,最后,当他们亲自看到知识时,就有了突破,他们看到山不是山,水也不是水。这对应着“宗教诗”的第二个层次。
最后,佛教徒说,现在我们必须有一个休息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山只是山,水只是水。这对应着“哲理诗”的第三个层次。
佛像/佛像
现在让我们逐一分析:
之一关是基础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就是人们通常认为的“情诗”。
这种理解就是“一句话,天真地想。”通俗易懂,这是客观反映论。
比如山因为高所以叫山,水因为流所以叫水,这是山川自然形态的表现。“那一世,转山河佛塔,不为来世,只为途中遇见你”,与常人无异。对于“情诗”这个层次的理解,估计大家都没有异议。
“那一刻,我飞了,不是为了来世,是为了你”,也就是佛教徒所认为的“误入歧途”。山之高,水之流,都是各种因缘组合。今天的山多半是昨天的水。万事无常,知识是眼睛形成的。只有爱是永恒的。
山川河流
第二个层次,即升华层次。“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就是有些人认为的“宗教诗”。
这是唯心主义认识论。因山之高,水之流依因缘,因缘消,物也消。知道这是心造的,心无水就消失了。所以山水随心变,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论。
“那一日,我在经堂香雾中闭目,忽闻你念经中的真言”,比喻修证过程中“知其奥妙”。
“那一年,我匍匐在山路上,不是为了一个观众,而是为了你的温暖。”用来比喻修证中“初悟因缘”的状态,是之一次觉悟,以此来感受宗教的博大。
宗教
第三个层次,也就是原始层次。“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就是我们所认为的“哲理诗”。
这是主客和谐、山水一体的整体论,也是佛教灵性的开悟论。人们常说哲学的更高境界是宗教,但我觉得这似乎正好相反。宗教的更高境界是哲学。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是对世界本质和本源的追求。
苏格拉底
“那一世,我转山河佛塔,不是为了修来世,而是为了在路上遇见你。”
我们在爱情诗中遇到的只是恋人吗?难道我们遇到的只是宗教诗里的菩萨?
绝对不是,应该包括所有的人,所有的事,山川水草,甚至是无迹的空气,无声无形的思想。
谈空并不妨碍存在论。心随环境而生,随环境而兴,随环境而亡,无所忧。心是清净的,一切形在心中。它是精神意识,是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反思,始于爱,长于宗教,成为哲学。
其实对仓央嘉措《那一天》作品主题的理解和实践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乘不是优于小乘,而是心的伟大。他们修行是为了众生,而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解脱。
世界上有很多宗教学者和思想家,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专门批判其他宗教或其他思想是害人害世的邪说,而佛教不反对任何宗教或思想。
从佛教的立场来看,只要在道德行为上有用,所有的方法都是好的,只是深度不同。我们相信仓央嘉措得到了藏传佛教的真传,所以可以得到这段经历。
据说当年蒙古军队护送仓央嘉措到哲蚌寺山脚下时,被武装僧人解救到寺里。僧兵与蒙古军激战三天三夜。最后,仓央嘉措为了避免无辜伤害,独自从哲蚌寺出来,放弃抵抗,写下了著名的最后一句诗:
白野鹤,请借我你的飞技。
白鹤
试想一下,如果仓央嘉措只是一个不愿住在布达拉宫的人,而我是雪域更大的国王。漫步在 *** 街头,我是世界上最美的恋人。我能有那种平静的心态,然后坐下来看着升起的云,无忧无虑的心态,我会一直走,直到水挡住我的路吗?
他不仅是一个爱好者,还是一个哲学大师。虽然康熙皇帝后来废除了仓央嘉措为六世 *** 喇嘛,但藏传佛教后世高僧对仓央嘉措评价很高,认为仓央嘉措六世凭借世俗法,让俗人在出世法中看到了广阔的精神世界,他的诗词歌赋净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他用最真诚的慈悲,让俗人觉得佛法并非高不可攀,他的特立独行让世人接受到了真正高于宗教的教诲。
正因为如此,仓央嘉措在藏传佛教中一直被认为是第六世,后来被任命的 *** 喇嘛被称为第七世。
请阅读“白野鹤,请借我你的飞行技巧!”联想当时仓央嘉措的情况。这个时候你在流泪吗?
有诗为证:红酥手种菩提树,喇嘛门下卧鸳鸯。
白鹤一旦迎风而起,红尘便是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