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夏,台湾省当局疯狂叫嚣“反攻大陆”,并以金马为据点加紧骚扰破坏。为了惩罚盘踞在金门的 *** 军队,在我有利的战略平台上创建了它。8月23日至10月6日,中国人民 *** 猛烈炮轰金门,史称“8·23”炮战。
金门、马祖近在咫尺,完全在我军炮火的掩护之下。金门岛的三名副指挥官在炮击中丧生,甚至胡琏也遭受了骨折,这显示了炮火的巨大威力。
当时以我军实力,全力解放金马已无悬念,也有人提出这个建议。
但是,这一举动被毛主席制止了。
也许很多人会为没有把金马拿回来而感到惋惜,但其实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就能明白主席此举是有远见的。
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可能 *** 省,蒋介石更不可能还手大陆,双方将僵持不下。离厦门很近的金门和马祖的意义更加重大。
之一,对于两岸关系。
不在金、马登陆的好处是这两个岛离大陆很近,中国可以通过那里和 *** 保持联系。这相当于在大陆和台湾省之间套上了绞索。当你需要紧张的时候,拉紧绞索。当你需要放松的时候,放松套索,挂在那里。可以作为政治斗争的手段。
主席解释说,我们没有追回金马,不会影响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相反,如果我们收回金、马,或者让美国逼蒋从金、马撤退,我们对美国就少了一个依靠,实际上就形成了两个中国。
事实就是如此。你看地图,如果只夺金马,不能同时 *** 省问题,那么国共之间的地理距离就会从不到10公里扩大到100多公里,两岸会谈或联系都将极为不便。
而且,金马是蒋介石象征其在大陆沿海存在的最后一个据点。如果输了,会让美国更容易制造“两个中国”,或者支持“ *** ”。
相反,把金门、马祖掌握在蒋介石手里,既能促进未来两岸关系的改善,又能 *** “ *** ”活动,还能扩大美蒋矛盾,拉拢军民。
第二,对于中美关系。
“8·23”炮战之初,美国曾誓言不惜一切代价“协防”。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声称:我们已经意识到保护金门和马祖与台湾省的防御越来越相关,美国已经做出军事安排,一旦总统做出决定,将采取及时有效的行动。
然而很快,美国“协防”金马的态度又变得暧昧起来。美国艾森豪威尔总统在回答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格伦关于“帮助保卫金马”的咨询时说:美国不会在战争中使用美军作战。你或任何其他美国人不必担心美国会仅仅为了保卫金门和马祖而进行军事干预。
实际上,美国希望蒋介石放弃金门。在国内,美国很多官员认为美国应该信守对台湾省安全的承诺,但他们反对美国使用武力来保卫金和马,这就是艾森豪威尔是两头之一只老鼠的原因。
如果美国以武力“保卫金门”,将与中国甚至苏联发生直接冲突,有引发大战的危险,这是美国所不能承受的。
显然,出于自身利益,几年前刚在朝鲜战场吃过亏的美国不愿意卷入与 *** 的正面战争。
*** *** 省时,兵力不够,但金马齐备。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美国官员甚至提出用美军在台湾省的存在来换取蒋介石撤出金马。
但对蒋介石来说,这个建议是不能接受的。如果他放弃金马,就意味着他失去了“反攻”的最后一块跳板,没有人会相信他会“兴国”。
蒋介石没说的是一厢情愿。如果美国对金和马之间的战争视而不见,它将在全世界面前失去信誉。如果你介入,就会和 *** 发生直接冲突,中美之间很可能会爆发战争。
这样,蒋介石将收获渔翁之利。
所以金马的意义不仅在于军事,更在于政治。
1958年的国内局势是建国不到10年,刚刚经历了接连不断的战争。国内局势一片狼藉,集中力量建设国家是之一要务。
但对方拒绝协商统一,频频轰炸骚扰沿海地区,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惩罚他们的傲慢会增加敌人的野心,摧毁我的威望,使我陷于被动。
但是怎么拍,这个时间点很关键。
当年7月,22个炮兵营、8个海军岸炮连、2个空军航空兵空师和几个海军中队近10万官兵秘密集结厦门。
但炮击并没有马上开始,而是隐蔽在前线,等待时机射击。
时机是什么?那是1958年的黎巴嫩危机。为了争夺中东的利益,美国出兵黎巴嫩。8月,联合国经斡旋撤出黎巴嫩,中东局势暂时缓和。
8月23日下午5点半,对金门的大规模炮击开始了。
所以,你看,战略从一开始就设计好了,不是为了夺金夺马,而是为了让美国不知所措,试探美国的决心。
果然不出 *** 所料,美国在枪炮打金门的时候慌了神,急忙派兵把原本驻扎在太平洋上的第七舰队的大部分军舰,包括空号航母、巡洋舰、驱逐舰赶到台湾省海峡。与此同时,远在黎巴嫩支援美军登陆的第六舰队部分舰艇被调往印度洋,随后一支航母编队从印度洋舰队调往新加坡。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声称这是美国历史上更大的一次海 *** 移。
当时美国共有12艘/
美国如此大规模地调动海军和空陆军,是因为担心中国收回金门、马祖甚至台湾省。
8月25日, *** 在会上说:
从这几天的反应来看,美国人怕我们在金马登陆, *** 省。实际上,我们向台湾省发射了几万发炮弹,这是火力侦察。我们没有说一定要落地,也没有说不会落地。因为登陆金门不是小事,而是大事。问题不在于那里有几万名将军,而在于美国 *** 的态度。与美国 *** 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美国人是否愿意背上这个包袱还有待观察。火炮的主要目的不是刺探蒋的防御,而是刺探和试探美国人的决心。
在金马问题上, *** 最后指示:宁可战而不可攀,断而不死,让姜军留在金马。
但也不是每天都有,更别说每次几万个炮弹了。可以断断续续的打,一次打一个大的,一次打一个小的,也就是一天只有几百回合。
但我们还是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坚持台湾省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任何外国或国际组织都不能干涉。
炮轰金门,我们试出了美国的头号牌。
美军不敢像宣称的那样“协防”金门。什么条约或者防御都只是维持表面而已。美国根本不敢因为一个小岛贸然开战而困在中国。
知道这张牌意义更大。就连美国“协防”金门也只是喊着装装样子,不敢登陆,不敢和江军开战,这样大战的风险就大大降低了,中国也可以在50年代末大胆裁军,削减军费,加强工业化,搞经济建设。
于是,1958年和1959年,全国军队大幅度裁减员额,全军员额总数降到建国以来的更低点,使国家得以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进行经济建设。
时至今日,有些人还在做着“美国护航和防御”的美梦,整天上蹿下跳,就像炮击金门之前一样。他们应该看到60多年前美国船只跑得多快。
不要谈武力“协防”。 *** 大炮一响,美舰立即抛锚,逃离金门海域,距离中国海岸基线12海里。即使是运送物资,也只敢停在距离金门海滩3海里的海上,怕被炮击。
金门炮击事件后,台湾“国防部新闻局”的刘义夫回忆说:
我站在姚的旗舰支队长身旁,眼睁睁地看着我的四艘无助的运输和修理舰悲惨地被击中,然后用难以形容的眼神回头看着美国军舰。他们似乎根本不在乎。看起来他们最初的命令是去金门,他们委婉地称之为“护送”。啊,狗臭屁的护卫!
毛主席重点讲了“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反对美国侵占台湾省合法化”。这个40多年前做出的战略决策,是敌人无法应对的公开计划。它不仅惩罚了另一方的骚扰,还测试了美国的牌,同时没有关闭和平谈判的大门。
现在,我们重温毛主席收回金马群岛的决策,显示了一个大战略家的远见卓识,是真正为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的绝妙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