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些人眼里,他是成长的记忆;在某些人眼里,他是回家的坐标;在某些人眼里,他只是两个烟囱。”这是电影《钢琴曲》中的一句台词,也是一个边疆小城的缩影。仿佛一个庞大的工业体系生长在北方,伴随着一代代东北人的记忆,也溶解在这里长大的人的血液里。
来自电影《钢琴曲》
在近几年讨论的话题中,东北被赋予了“文艺复兴”的标签,开始在电影、电视、音乐中输出浓郁的东北气息,比如《大象坐地》、《你好!树先生,乡村爱情,等等,乐队和歌手也有二手玫瑰之类的另类代表。
二手玫瑰:梁龙
从中可以读出浓浓的“工业味”。这里的工业味不仅仅是工厂和工人,而是一种根植于东北的文化。在钢琴的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式的居民区、烟囱、工厂和工人的衣服都是那个时代留下的痕迹,让人们感受到这些生活文化。
集体化时期:东北老照片
东北的记忆伴随着许多符号,包括苏联的影子,战争的残余,古老的建筑。建国初期,东北三省作为具有丰富工业背景的重点地区,在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兵工厂、汽车厂、飞机厂、造船厂都聚集在东北重要的地方,沈阳铁西工业区是当时全国工业区的代表。环顾四周,东北部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工人和工厂。
大工厂的工人
上世纪90年代,中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先是上海,然后是东北,迎来了一波“大裁员”。这次改革无疑是对东北等地的轰炸,这次改革也是由现实的变化决定的。苏联解体,与美国关系紧张,国企内部腐败严重等等。,而这些工人只掌握了各种技术,没有其他谋生手段。一时间,满大街都是“修自行车”
东北下岗时期:街头照片
对于东北来说,“下岗潮”确实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同时,相比上海,东北因为地理位置不利,无法进行快速有效的改造,余震至今。
东北街照片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城市人口的趋同是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没有发展优势的东北开始衰落,不断输出人口,出现空城市,生育率也急剧下降。在这种形势下,东北逐渐在文艺领域崭露头角,透露出一种独特的悲凉...
破旧的工厂
“无处安放的树的手,就像他无处安放的生命”——“你好!树先生
来自电影:你好,树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