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笔从戎是什么意思
#34投笔从戎#34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辞去文职工作或学业,投身军旅,从事军事事业。它强调了舍弃平凡的生活,选择为国家和人民而奋斗的决心和行动。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有志于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的人们,表达了对军人职业的崇敬和敬意。
“携笔从戎”和“投笔从戎”的区别是什么
从学生"过渡"为军人这一个过程就简称携笔从戎,但还是学生;投笔从戎是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投笔从戎的意思怎么写
投笔从戎的释义: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投笔从戎[tóubǐcóngróng]1.【解释】:从戎:从军,参军。
2.【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译文:大丈夫没有别的志向谋略,总应该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在异域,以取得封侯,怎么能长久地与笔墨纸砚交道呢?)
3.【示例】:他象同世交子弟闲话一样,问了问贺人龙的家庭情形,“投笔从戎”的经过。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4.【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投笔从戎”的成语典故
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班超,字仲升,东汉扶风郡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县西北)人。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肯动脑筋,能言善辩,读了不少书。班超的父亲班彪,哥哥班固,都是非常有名的历史学家,著名的史书《汉书》就是他们父子俩编撰的。
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刘庄召到洛阳,做了一名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也跟着去了。当时,因家境并不富裕,班超便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
但是,班超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这种乏味的抄写工作了。一天,他正在写字,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厌烦和苦恼,于是“啪”的一声把笔摔在地上,叹气说:
“男子汉大丈夫,纵然没有其他什么志向谋略,也应当学学当年的博介子和张骞,在外建立功勋,怎么能够长久地把时间花在替人抄写上面呢?!”
听了这番话,周围的人都讥笑他异想天开,班超感叹地说:“庸人怎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啊!”
后来皇帝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派兵出征,班超从军入伍了。他英勇杀敌,大败匈奴,立了战功。
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他以机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难,联络了西域的几十个国家,断了匈奴的右臂,使汉朝的社会经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也促进了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他为当时的边境安全,东西方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投笔从戎”指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的行动。
投笔从戎什么意思
“投笔从戎”是指文人放弃文学创作,而选择从军参战。这个词源于古代的中国,由于当时文人士大夫地位较高,常常被征召为军官。有些文人放弃文学创作,选择加入军队,为国家效力。这个词后来也被引申为放弃原有职业,改变人生道路的意思。投笔从戎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表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在当今社会,投笔从戎的概念仍然被广泛运用,用于形容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行为。
投笔从戎讲的是什么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而且他很有自己的主见和主意。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忽然觉得烦闷,忍不住站起来扔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他说的这两个人都是西汉的名将,曾经出使过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的功劳,因此班超决定向他们学习,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后来他当上了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
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用了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30多年中,他靠着智力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班超一生总共到过50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同时也宣扬了汉朝的国威。所以咱们从他扔下笔开始参与军事,就总结出来了这样一个成语,叫弃笔从戎,或者叫投笔从戎。也就是说原来是文人后来去从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