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
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二)惟官有器,而民无器(三)惟官有学,而民无学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崩溃而转向封建制,经济、政治的大变化,也变化在教育上。为旧经济旧政治服务的受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没落为什么奴隶社会只能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是指官府有学,民间私家无学术,所以要学习专门知识,只有到官府之中才有可能。
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受到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影响,书写的材料拙陋,工具也是粗笨的材料。当时 *** 出的书册,不仅极其繁重,而且也十分昂贵,只有官府才具有 *** 书册的财力以及人力。所以学术都在官府,有职官专守。士人若想要学习只有到官府,求之主管书册的官司才能读到。
二,在宗法制条件下,父死子继,子承父业,贵者终贵,贱者终贱,形成家有世业,家业世世这样相传着一代又一代。社会地位如此,想要学习,亦是如此。便形成了学术的垄断。
西周“学在官府”的教育行政体制的设立情况
西周在文化教育上的重要特征是“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其形成的最根本原因是西周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和社会制度结构。教育机构设置在官府之中,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中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文献典籍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法接触。
“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①惟官有书,而民无书;②惟官有器,而民无器;③惟官有学,而民无学。贵族垄断了教育的物质资源,也垄断了教育活动本身,教师由职官兼任,这也导致西周官学的一个明显特点,即“官师合一”。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不可能建造很多大型公共建筑供各种专门活动之用。西周的学校不仅是教学的场所,也是多种社会活动的场所,教育机构和行政机关不分,这种“政教合一”是官府办学条件下的必然结果。
学在官府,的意义
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最重要的特征。西周统治者明确规定,学术机构必须设于在官府之中,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中有文字记载的法制规章、文献典籍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部由官府掌握,普通百姓根本无法触及,造成“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唯官有学而民无器,唯官有器而民无学”的现象。官师合一、政教一体是“学在官府”的重要标志,在“学在官府”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较为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以及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主体的教育内容,极其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核心,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治术人才
学在官府以能者为师意思
意思是说,在官府学习的时候,是把有能力的人当做自己的老师的
其实也就表明,当出到社会工作的时候,人们都会把比自己能力强的人当做自己的老师去向他们学习,去请教他们,希望他们能够传授自己一些经验,使自己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学在四夷”是什么意思
学在四夷,指春秋时期文化学术流散到四方侯国和边远地区。语出《左传·昭公十七年》。鲁属国郯国国君郯子朝鲁,鲁昭公与之宴,因问而纵论古代官制渊源。
孔子得知见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春秋时期,王权衰落,礼制破坏,庠序废坠,文化职官四处流散。《论语·微子》载:乐官大师挚去齐国,乐师干去楚国,乐师缭去蔡国,乐师缺去秦国,打鼓的方叔迁居黄河之滨,摇小鼓的武移居汉水地区,少师阳和击磬襄远徙海边。“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诗书礼乐向民间扩散,促使文化下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