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狼爸(虎妈狼爸的成功很难复制)
狼妈妈爸爸的成功是很难复制的,每个人都不如鸡本身,不如自己的小鸡崽。
现在,“吉娃”这个词应该大家都很熟悉了。一般是家长给孩子打鸡血,催促甚至逼迫孩子快点长大的一种新说法。还不包括学生平时因为成绩不好上的数学物理之类的补习班。
按理说,鸡宝宝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算是一种积极的培养。父母愿意在孩子身上投入足够的时间和金钱,也是一件好事。但是,当这种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焦虑时,很多家长总是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惜任何代价把年幼的孩子从一个培训班带到另一个特殊班,这让大人和孩子都疲惫不堪,对他们来说有点吃不消。至于一些家长采取不当手段强迫宝宝成长,甚至对孩子造成极大伤害,尤其需要引起大家的警惕。下面是我刚刚看到的一则社会新闻,大家可以细细品味。
江苏南通的李女士在女儿四岁时与丈夫离婚,此后一直带着孩子生活。现在,女儿12岁了,给孩子制定了非常严格的学习计划。刚上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新概念英语三、四了。她的目标是让孩子将来能考上全国前三,至少前五的大学,所以她想让孩子在小学就把英语课程全部学完,这样到了中学就可以专心学习数理化等其他科目,这样就能领先一步。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对孩子实行高压管理,每天都设定具体的目标。如果她失败了,她会被责骂和殴打。她甚至不顾轻重,用正在做饭的高温锅铲连续两次烧伤孩子的手背和脸颊,经常弄得她伤痕累累,神经紧绷,连自己的妈妈都受不了了。她直接起诉法院剥夺抚养权,把孙女接回家照顾自己。
刚才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觉得有点不真实:这是我的亲生母亲吗?你为什么这么残忍?出发点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
记得上世纪90年代宁夏也有过非常类似的案例。一个叫费霞的四年级小学生,他妈妈对他很变态,每次数学语文考试都不能低于95分,否则就是残酷的压制和无情的打击。你觉得谁能永远留住这么优秀的孩子,而且不能出任何差错?大人也做不到。所以最后,在连续几个小时的殴打后,这个可怜的小学生再也没有醒来,他的母亲被判入狱。这个案子在当年几乎是家喻户晓,引起了相当强烈的舆论风暴。但那毕竟是30多年前的事了。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有这么不讲道理的人吗?
新概念英语四级的难度几乎相当于四六级,李女士应该是知道的。可是,她怎么知道自己刚上小学六年级的孩子能达到这种程度?她是自己够到的吗?还是得让她的孩子考上全国前三甲前五的大学。她自己是从这些顶尖大学毕业的吗?
虽然新闻没有具体介绍这位李女士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环境,但从她失败的婚姻、破碎的家庭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来看,她的素质无疑不高。最起码,她连教育的基本规律都不知道。小学生是不可能狼吞虎咽大学英语的,除非她女儿是智商在140以上的天才,也就是万里挑一。
要知道,学习大学英语和学习简单的口语交流是完全不同的。现在一些大城市的高端幼儿园可以全外语授课,两三岁的孩子几年后就可以用外语进行日常交流了。但是,为什么不要求他们读、写、做四六级呢?先不说英语,就我们这些母语是汉语的小学生。为什么不让他们在大学里试试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简单的日常听、说、用和对一门语言课程的深入理解是完全不同的。
才六年级的小学生,你就赶鸭子上架,不是异想天开吗?尝试超班教学也不是不可以,但首先你的孩子得是那块料,然后你自己也要有足够的教育管理水平。
近年来在中国社会广为流传的虎妈狼爸之类的鸡汤,估计很多人喝多了消化不良。人们刚看到虎妈蔡美儿通过高压管理把两个女儿送进哈佛,刚听说狼爸萧百佑用鸡毛掸子把三个孩子送进北大,就觉得只要像他们一样凶,就能让孩子取得同样的成功。对不起,这只是一种错觉。你根本没有抓住别人成功的关键点。
那么,所谓虎妈狼爸教育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呢?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虎妈本人是哈佛毕业生,现在也是耶鲁法学院终身教授;她的姐姐也从哈佛毕业并留校任教;她的丈夫也是耶鲁法学院的教授;至于她的父亲蔡少棠,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现在是加州大学电气工程系的教授。连人家奶奶都早早创立了实业的富方。总之全家都很牛逼,全家本来就是一代精英。
至于所谓的狼爸萧百佑,他的人生历程虽然没有蔡美儿辉煌,但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他是211大学著名侨校暨南大学的金融学博士,一个实体企业的成功老板。中国和美国有多少博士教授?另外,虎妈和狼爸各写了一本畅销书。有多少人能做到?所以不客气的说,别人家孩子的基因遗传会大概率杀死绝大多数普通孩子,他们已经具备了作为成功基础的硬件配置。
然后,人家虎妈狼爸自己从小到大都有一条清晰完整的成功路线,自己先成功了。蔡美儿的家族形成了一个精英无数的家训体系,她两个女儿耀眼的光环其实只是她们姐妹光环的翻版。现在人们教孩子要达到的,无非是在给孩子提供了更好的初始条件后,帮助他们重新验证自己当初的成功之路,这远低于他们当初所经历的困难。
那么,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就是自己成功的样本学习对象,有这样优秀的导师,全心全意的指导,关心和投入,成功本身就是大概率的事情,失败就是非正常的意外。最起码,孩子的小学和中学根本不需要什么辅导班。家长可以直接为任何一门课程都不好的人提供辅导,辅导水平也秒杀了大部分正规学校辅导机构的老师。而且他们的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培养更加用心,对每个孩子的情况了如指掌。因此,所有的管理建议都更有针对性和效率。这种优秀导师的全方位贴身护航指导,根本不是一般人能拥有的资源。
不要天真的以为别人家的孩子整天挨打挨骂。嗯,至少你要知道别人的父母都是很优秀很成功的人。他们家庭条件优越,生活水平和教育条件都是一般孩子望尘莫及的。所以孩子必然会有相应的优越感,会让孩子身心愉悦。你也要知道,不仅父母会为孩子的成就感到骄傲,孩子也会互相炫耀父母的成就。况且他们的孩子从小成绩一直都是拔尖的,学习上也没有什么困难,这也是他们心中另一个自信和快乐的来源。
以我一个导师的经验来看,其实越优秀的学生,学习越轻松,根本没有你想象中的辛苦。基础越好,大脑发育越好,学生理解和写作业就越快越准,然后就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去玩,去做其他有趣的事情。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说,学习真的很有趣。只有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才会更努力的学习:上课听不懂,课后做不了作业。好学生一个小时就能做完,两三个小时也达不到标准。真正辛苦的是差生,好学生完全没有学习上的困难。
至于所谓的惩罚,辱骂,棍棒殴打等。,就算有,也绝对不是常态。最多只是偶尔的威慑。如果你习惯了一直玩,你应该没事就打孩子。你应该已经皮了,破了,残了甚至反叛了,抑郁了,成了死敌。
实践证明,只要在教育孩子之初就制定好双方都能接受的游戏规则,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孩子就不会因为违反规则而轻易受罚。那些认为自己整天打骂孩子的家长,应该好好看看他们的资料,一点点理解他们的痛苦。人们说只是为了写书卖书而故意夸大卖点。
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人性是很难违背的。很多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但又没有足够的独立判断能力,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的分量,所以只会被动的跟随舆论的潮流,疲于奔命。结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比如前几年所谓的“全脑开发的右脑风暴”,比如快速记忆英语单词和速记方法,比如快速阅读量子涨落等等,其实都是一些智商税。至于有些家长给孩子报了很多才艺培训班,重要不重要都无所谓。个别家长给孩子报了太多班,耽误了正式学习。补习课程占用时间精力太多,等等。其实都是因为父母水平低限制了孩子的发展空,父母的格局高度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成长高度。
孩子不是帮助我们实现愿望的工具。培养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承认自己的外在性和辅助性。教育是培养孩子的自主和独立,是引领,是助推,而不是束缚,是强迫,是驱赶。如果孩子内心没有学习的欲望,而你从外部一味的逼迫他,必然会给孩子的心理蒙上阴影,阻碍他的健康成长。所以作为家长,首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格局素质,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换句话说,你更好能在小鸡出生前先给自己喂鸡。
这个社会最残酷的一个事实是,绝大多数的孩子会遗传父母的遗传智商、情商、性格等基本的初始硬件系统,极有可能不会超越父母和家庭现在的阶层。
因为最近三四十年我们国家整个社会整体进步,国民的人均收入、受教育年限、营养摄入、身高体质都进入了中上收入国家的行列,所以给很多人一种错觉,因为自己的个人奋斗,收入增加了。过上好日子,孩子已经上了大学,做了阶级过渡。但如果你转过身去,环顾四周,谁的生活水平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哪里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实今天大部分个体家庭的所谓成功,无非是综合国力提升带来的被动提升和附加值。当然,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正是因为如此,千千成千上万个个体群体的成功案例才得以堆叠和积累,助推了整个国家的腾飞和崛起。
一个家族要想长命百岁,必须比对方高;一个民族必须一代比一代强大,才能延续下去。
好了,我们回到最后一个节点。每个人都盼着自己的儿女,但社会上另一个更血腥的现实是,龙凤凤鼠的儿子会打洞。如果你只是一只虫子,能生下后代吗?鸡笼真的能飞出金凤凰吗?你以为基因突变那么容易吗?进化不是一两代人能完成的。你不努力,却努力去吉娃。这不是把孩子当工具人吗?正义在哪里?你在无理取闹吗?
所以,在我想要一只小鸡宝宝之前,我会先反思一下自己:我在他这个年纪的时候有没有懂得这么多?他比现在做得更好吗?然后我会在自己不擅长的地方闭嘴,在自己擅长的地方提供更专业的帮助。
父母与其拼命给孩子打鸡血,不如真的多给自己打鸡血。毕竟孩子还小,未来的不确定性太大。但是,我们都是成年人了,我们见过世面,也掂量过自己的分量。所以,给自己定个小目标,努力工作不好吗?如果我们真的努力成为富有的一代,这将是多么鼓舞人心的事情。那我们的孩子岂不是成了富二代?他不努力又有什么关系?只要你教他善良低调,不犯法不做坏事,让他开开心心做个二世祖,不就完了吗?
当然,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成为富一代的目标确实有点太高了。所以,退而求其次就可以了,努力在自己的公司、工厂、行业做到中等偏上,比上一年进步一点点,脚踏实地越来越好?这样,即使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我们还是普通人,但我们每天都在不断向上爬,在孩子面前永远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模板。言语永远不如实例,做好自己才是对孩子更好的教导。
看看民族才女吴的父母。为了让孩子爱上读书,夫妻俩下班回家都不带手机,而是抱着书认真学习,交流讨论。然后,孩子们也会跟着一起学习。就这样,久而久之,每个人都是诗书满身的才女。
我身边认识一个朋友,他家孩子有多动症,学习不好。为了锻炼她的专注力,她被送去学画画。本来她只是单纯的陪在孩子身边看着,也是为了帮助孩子激励孩子。她自己开始学画画,一发不可收拾。几年下来,她不仅100%学会了各种绘画技巧,还自己开了一个画室,可以教自己的孩子,也可以教别的孩子。
但是现实中大多数家长是怎么做的呢?你总是要求孩子在努力学习上前三前五,在才艺上弹钢琴画足球武术,却得过且过,毫无长进。他们每天回家都是手机电脑游戏机,或者是Tik Tok Aauto quickless的微信直播。你在孩子眼里就是一个超级两面派的人,你那些没完没了的鬼话孩子都能信,真奇怪。
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跟我聊起他的父母:我爸爸回家,就上床睡觉,拿出手机,什么都不做;妈妈从来不离手机,即使是做饭做饭的时候。
听朋友说,在他们当地的人才培训机构,一到周末就人满为患。里面都是读书的孩子,都是80年代的家长在外面玩手机。很多时候,这些家长不知道或者对孩子学的东西不感兴趣。他们只知道孩子学得越多,就能学得越好。然而,他们没有 *** 或意愿来提高自己。即使有些人自己每天 *** 在家照顾宝宝,也总是把生命浪费在各种琐碎无聊和毫无意义的事情上。这是一个可怕的现实,本身就是一个可悲的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