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六艺(六艺中骑马或驾车)的御指是什么
《经典中的中国》在“古典迷”的期待中更新。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绕不开的经典——《论语》。
节目反复陈述了孔子关于做人、学习、治国的思想对后学者的深刻影响。孔子为了追求天下之道,忍饥挨饿,受威胁,受嘲笑,始终坚守君子之志。在节目中,孔子更多的是一个刻意寻求的形象。况且孔子其实是一个活泼有趣的人。《论语》是一本充满生活情趣和智慧的宝典。
孔子懂得生活的滋味。节目刚开始,一群孩子想在学校里出去玩,搬出《论语》给自己背书,说是《论语》教我们出去玩的:“莫春哲,春装成就,有五六冠,六七童子,沐浴舞风,归来。”这里是《论语》中孔子和几个弟子聊天的场景。孔子问他们各自的志向,在座的鲁兹、尤然和宫熙华都表示,他们想在某一方面有所作为。只有曾说过上面的话。大概是:春末,穿上崭新的衣服,约上三五好友,在河里洗个澡,吹个舞,唱首歌回来。孔子当即称赞:“我与你同在。”这是孔子向往的平凡而理想的生活,也是每一个普通人的心愿。
雕塑《风在跳舞》
《论语》中还有一段记载:孔子看到野鸡在山谷中自由飞翔,自由降落,悠然自得,不禁感叹:“山梁上的野鸡是野鸡,是野鸡!”山野的野鸡正在享受美好时光。“心中有老虎,嗅玫瑰。”致力于“天下归仁”的孔子,对平时也是一个敏感细腻的人,这样的孔子更立体。
事实上,孔子的许多言行都表达了他的广阔视野和广泛兴趣。比如他曾经说过:“君子不用武。”君子不要把自己当成器皿,只为了某个目的。我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精通“六艺”。“六艺”一般指礼、乐、书、数、射、御。他曾说:“君子不战而屈人之兵。”据《孔子家史书》记载,孔子小时候就对“礼”表现出特殊的偏爱:“儿戏,禁军会吃豆,设礼。”祖兜是古代的一种礼器。司马迁还记录了“孔子学打鼓,小提琴手祥子”的详细过程,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音乐的精益求精的细致探索精神和不懈追求。所以孔子是个兴趣广泛的人,是个有趣的老人。
向老师学习钢琴
正如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所说,“论语中所描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像孟子那样紧张。”大概是因为提到孔子,我们想到的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范畴,而提到孟子,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孔子深谙人生之道。如果你仔细阅读《论语》,你会发现对人生智慧的透彻理解。两千多年前孔子说的话,我们今天很难比拟。比如《论语》里有一句话:“我听了,就说:‘完事不言,则不谏,既往不咎。’关于这些话,北宋学者邢冰总结为:“已发生之事,不可说也。”这是一种高级智慧,稍微懂一点人情世故的人都会明白。但是,如果我们扪心自问,能达到这样一种境界的东西恐怕不多。这种做人做事的态度,大概可以称之为“中庸”,不偏不倚,透明自由。这就是为什么他能说“句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我们不仅担心财富和贫穷,还担心无知和焦虑。比如是“内滚”还是“平躺”...正如《论语》阳货所说:“得不到你所拥有的,就不能患得患失;得到了,失去了。患得患失,无所不能。”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不还是处在“患得患失”的人类困境中吗?
《论语》、《大学》和《中庸》(一系列完整的中国经典注释和翻译)
孔子善于自嘲。《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去郑国的途中与弟子失散,独自走在“东郭门”。弟子们焦急地环顾四周,国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人,两颊如瑶,物品如,肩膀天生。可是,他们腰部以下不到余三寸,多如流浪狗。”子贡见到孔子后,把郑国人的描述告诉了孔子。孔子听了这话,开心地笑了:“形,在末。就像一只走失的狗,可惜!哎!”意思是这个人对我外貌的描述是小事;但他说我像“迷途的狗”,真的很准。这种自嘲是对自己的清醒认识。只有信念坚定的人,才能欣然接受别人的话,然后走自己的路。
孔子听说他像“流浪狗”,笑说:“正是”。赵玉安的“经典中的中国”
孔子在《论语·子涵》中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当他在宋国受到司马桓“砍树”阻止他讲学的威胁时,当他被蔡晨饿死,被弟子质疑时,当他被疯狂的楚国人嘲笑为不识时务时,孔子忠实地执行了自己的话。
松仁木
孔子一直在探索理想的人格、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论人格教育,子贡问:“穷而不阿谀,富而不骄,如何?”子曰:“是,不穷则乐,富则礼。”穷的时候要快乐,富的时候要有礼貌。这就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就像他曾经说过的“少食多饮,曲臂枕,其乐融融。”简单的一顿饭,却不改变它的乐趣。这就是他称赞颜回的“一口菜,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忍则忧,不换则乐”。孔子还称赞鲁兹“衣衫褴褛,与穿狐狸皮的人站在一起也不以为耻”。鲁兹衣衫褴褛,当他和那些奢侈的食客站在一起时,他一点也不觉得尴尬。这种高尚的人格令人钦佩。
在学习上,孔子认为:“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兴趣是更好的老师。
在生活中,弟子夏紫继承孔子的遗志,教导学生从“扫、应付、进、退”这些基本的日常细节开始。“小道虽小,必有人可观。”这就是理解的精神。
在《经典中的中国》节目中,颜回说“谢谢师父,教我写字”;鲁道:多谢师父邀我客气。我们说,多亏了大师和他的弟子们精彩的问答,《论语》才得以完成。
现在关于内滚和平躺讨论的很激烈。理想的生活和人格是怎样的?仔细推敲《论语》中的一组组短对话,也许你能找到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