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简介(虽然韩非子不是军事家)
韩曙《文艺志》载有《子涵》55卷,隋书《经籍志》、旧唐《舒静纪志》、新唐淑怡《文志》和宋世义《文志》均载有《汉书》20卷。今天的韩非子是《汉书》,20卷55篇,与《汉书》记载的文章数量一致。它无疑是一部先秦古籍。
不过也有几章不是韩非写的。王献深说:“史记没有‘五十五章’。据《初见秦》和《存汉书》记载,两部书为后人所收,一部书《装裱序》完整收录了尚军之书。奸淫,抢劫,杀臣,谗王,国策,同荀子书,韩诗传。五十五条不是自制的,这是个错误。《史记》现载《说难》全篇。”
《四库全书总目》说:“本书以‘先见秦’为题,后以‘存汉’为题,皆是秦之余孽。虽然看似与《史记》中的自述一致,但传记中说未送秦,对此很满意,却不可信。李、害人,吏治败坏。李的药让人自杀。在此期间,我不一定有时间写书,而《村汉》以李斯驳非批判告终,而斯商汪涵的书,事与文皆未完,我怀疑它不是一本书。
每一篇都是一篇文章,没写完之后,其徒整理汇编,形成一个峡。所以秦韩的作品都是私录私录的,未完成的作品也是录在书上的,这叫非文字,不是手定的。它的起源不正确,所以它仍然没有被命名记录。尽管如此,《韩非子》的内容基本上可以反映韩非的思想。
韩非子虽然不是军事家,但也论军事。他的军事思想在先秦秦冰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秦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战争观上,韩非子推崇强兵,主张“古以德为尊,中以智谋为尊,今以实力为尊”,主张在大乱子、大斗争的时候,人要比兵多。只有人多兵多,才能成就王霸的事业,否则只能臣服于他人:“人多势众,人多势众;人少了,就要面面俱到,所以我们要有智慧,互相服务。”
但是,韩非子不是军国主义者。他认为,我们不仅要谨慎对待战争,而且要精心策划。决不能轻易用兵:“一个兵,哪怕是一件武器,不经审判也不能用……一个阴谋家,所以不经考察不能做决定。”《韩非子·郑武》列举了四十八种亡国征兆,其中与士兵有关的有三种:国君脾气暴躁,好打架,但能死;
将军军权太霸道,成了一方霸主,却能死;军队差,城池不修,没有战备,但是容易打仗,容易死。弱国要以弱胜强,要像越王勾践一样谦卑忍辱负重。韩非子和商鞅虽然都是法家,但也都主张用兵,以强制弱,以强制胜天下。而商鞅更强调进取性的前进,韩非更注重谨慎的胜利,这大概和他们的国家不同。
商鞅在秦国,秦国是一个自然力量强大的国家。韩非在韩国,韩国是弱国,不得不谨慎。也说明一个人的思想和理论的建立是和他所处的位置和环境有关的。关于战争的根源,韩非子认为古代人少但吃饱,所以没有斗争。
然而到了现代,人多钱少,于是斗争逐渐展开:“古之夫不耕,草木足食;女人不织,禽兽皮满衣。你钱不够,人家钱少钱多,人家就不打了。不是奖励好,不是处罚重,而是人的自主性。今天有五个儿子的人不多了,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没有死,但他有25个孙子。是因为人财物少,人奋斗是因为努力工作,支持穷人。虽然有赏有罚,但也无法避免混乱。"
虽然这种观点过于肤浅,但是因为古代没有剩余财富,相反,是生产力的进步使经济发展,财富被填满,生产出剩余产品,从而产生了拥有剩余产品的剥削阶级和相应的剥削制度。但韩非子注意到了如何消除战争的根源,这是值得肯定的。这种思想即使在当代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对人类生存资源的争夺仍然是战争爆发的主要根源。
韩非子强调法治,他说:“国有法是普遍的,虽然它们处于危险之中。”认为法治是实现王霸事业的根本手段。他主张建立奖惩制度,废除书信,教授法律;废前王之言,以仆为师;没有私斗,只有杀敌立功,一切遵循法制,才能国富民强。
他主张用法律手段打击儒生、文学、工商、侠士,引导中国人努力工作,使努力工作的人致富:“为人民努力工作的人说,‘你可以致富’。”这场战争也很危险,那些为人民而战的人会说,‘它可能会很昂贵。’“在如何法治方面,韩非子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与商鞅相比有所发展和提高。
韩非子从性恶论出发,构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没有慈善和仁爱,所以只会趋利避害,互相算计,甚至父母子女之间也是如此:“父母之于子女,儿女之于贺,儿女之于杀。这是因为父母的感受。但是,如果男的被恭喜,女的被杀,对他照顾自己的未来是有利的。
父母对子女,却还是以算计之心相待,根本没有所谓的父子!所以主张政治军事上用“术”,君臣互相利用,互相算计:“故君臣不忠,君计其畜臣,臣计其事。君臣之谊也算。”君臣关系既是一种相互算计利用的关系,也是一种买卖关系:“主卖官衔,臣卖智。”君主控制臣下有七种技巧。具体有哪些“七大技能”?
“初一,人访,二日,罚魏明,三日,尽赏,四日,申斥,五日,疑作假证,六日,问资,七日,出尔反尔。”“访公”就是不要听一面之词,而是要试着核对意见;“惩罚魏明”就是通过惩罚来树立威信;“信赏尽力”就是通过奖赏使臣来尽力;“听责”就是坚信正确的说法而不重复,对自己臣下的才能负责;
“疑信诈使”就是用诡诈的伎俩让使臣说实话,不敢隐瞒;“有问必答”就是把自己很了解的东西说出来,假装问别人,让别人主动说出其他的点;“反言”就是故意说事情,从而引出被怀疑的事情。要用权力控制诸侯,防止大臣玩弄政治,对外交往,颠覆国家。
韩非子片面夸大了政治的作用,认为君主善于运用政治,就可以“不克敌制胜,不把土地让给邻居,内部就不会有诸侯、官吏之乱,外部就不会有诸侯、邻居之乱”。这是治臣之术,治民则主张揭发违法者。
韩非子同意商鞅的建议,要秦孝公变法移风易俗,严惩窝藏罪犯的人,奖励检举人治理秦国。他认为这样做可以“治国而强军,疆域广大而尊主”。这样做的后果是,人人自危,诬陷、攻击、诽谤、猜忌等现象充斥人际关系,内耗不休,最后将长城毁于一旦。
韩非子强调“势”,主张“利用威严之势,诱捕奸臣”。他认为“无威严之势,赏罚之法,虽尧舜不能以治国为治”。他反对仁爱治国,主张严刑峻法,赏罚分明,形成强大的力量,使臣民不敢以身试法。
韩非子认为颜家无奴,慈母有败子,凶能禁暴,德善不足以止乱。韩非子的“权”,是指地位、权力、法制、心态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权力。法、术、权是韩非子政治军事理论的三大基石。
在作战指导上,韩非子主张心理战和心理治理,强调民心的作用:“用兵者心胜。”韩非子在战场上强调欺骗的使用,与春秋时期的胡彦有异曲同工之妙,“礼而不倦,忠而不倦;战争之间,不需要欺骗和欺骗”,认为欺骗不仅是一时的权利,也是千古之利:“待千古之利,胜于今日;今天的胜利是欺骗敌人;欺骗敌人,造福世界。”批判宋襄公“亲仁义”而不弄虚作假的做法。其实这是在为欺诈正名,反驳重仁义轻欺诈的观点。
论将,韩非子主张选拔有实战经验的士兵为将:“猛将必作于卒。”反对商鞅“官阶之移与斩首之功相称”的主张,反驳商鞅凭借斩首之功授予官阶的主张,认为:“今治官者,也智也;今日斩首,勇气之加也。加上胆识,管情报的官就是大夫,有砍头的权力。”
和商鞅相比,这是一大进步,注意到了杀敌和治民的区别,以及取天下和治天下的区别。他也反对用钱买官衔,认为如果官衔和俸禄可以自由买卖,国家必将灭亡。这种独特的见解在先秦理论中具有启发价值,说明韩非子强调实践、经验、才能、才干的用人思想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韩非子和孙武、吴起等军事家一样,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主张尊重人事,摒弃鬼神。他认为“龟对鬼神的策略不足以取胜,家乡不足以独斗。然而,依赖它是愚蠢的”。这在占卜、鬼神思想盛行的先秦时期,确实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