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德尼(额尔德尼·赵庙)原史大学堂2021-04-06 23:48:38
众所周知,清朝的满清八旗在清朝初期战斗力很强,但入关后战斗力迅速下降。清朝皇帝虽然想尽一切办法维护八旗的战斗力,但都失败了。
但有意思的是,在清朝八旗中,有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长期保持着极高的战斗力,在清朝对外战争频繁的康、雍、甘三代中起到了“尖刀”一般的作用。这就是赢得清朝皇帝赞誉的索隆战士。
那么,八旗中的索伦士兵有哪些辉煌的业绩?为什么他们不会像其他八旗一样丧失战斗力,保持极高的战斗力?
上图_努尔哈赤半身像
索伦与清代满族八旗
明代东北有三大女真,分别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蛮夷女真(东海女真),三大部下有许多女真部落和村落。努尔哈赤,清太祖,建州女真人。后来清朝唐太宗的时候把族名改成满洲。再加上努尔哈赤在统一建州女真诸部的过程中创立的八旗制度,就有了后来的满洲八旗。
虽然明朝末年,女真诸部在文化和生产方式上还落后于中原,但与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相比,生活在黑龙江的野蛮女真更加落后,这恐怕单从名字就能看出来。野蛮女真在当时是一个统称,现在包括当时的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民族。这是因为在古代,他们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甚至语言文化都没有太大的不同。再加上各部住在一起,联系紧密,所以清朝称之为索隆部。
16-17世纪女真部分的分布
“索伦”在满语中是“先锋”、“射手”的意思。满语这么叫其实是有原因的。虽然索伦部经济、文化、生产、生活方式落后,但由于长期在气温极寒、生存困难的东北山林中渔猎,索伦人发展了极高的骑射技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比如康熙《龙沙纪略》里的书生方式济说,索隆人“(能)弯弓十石,能把自己绑在一棵树上,射熊打虎,负时回去。”也有人说索隆民风虽彪悍,但淳朴可用,即“逃之夭夭者,虽远百里寻之。”
从清朝努尔哈赤反明到中美大一统的兴起,战乱频仍,满洲八旗人口十分有限,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
比如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的八旗书,满清士兵只有55330人。因此,入关前,清朝有意识地不断补充满清八旗人口。索伦部和满洲一样的生活习惯,民风淳朴,骁勇善战,自然是清朝统治者最宠爱的士兵。所以清朝不仅吸收蒙古人组成八旗蒙古,还吸收辽东 *** 为八旗汉军,还将索伦兵纳入八旗。
以上_清军八旗
索隆战士的辉煌战绩
清朝入关后,满蒙八旗战斗力迅速下降。顺治十四年,顺治皇帝说:“今八旗之民懒于军务,故为军所困,为时已晚。”康熙年间,吴三桂反清,满洲八旗不敢直接与之对抗。到了乾隆年间,出现了“满洲八旗”的一幕,箭无虚发,奔马倒地。在这种情况下,索隆战士强大的战斗力变得更加耀眼。
康熙年间,无论是在准噶尔西北还是俄罗斯东北的战争中,索隆士兵都活跃在清军中。康熙曾经表扬过英勇作战的索伦士兵,说“索伦的蓝岭,扎伦查,在汉朝打仗很厉害,打仗的时候相当勇敢,射死了几个贼,自己也受了重伤。”雍正年间,在清军与准部额尔德尼·赵的战斗中,准军多次击退清军。眼看战事陷入僵局,清军两千索伦兵直冲前方,突破敌军防线。索伦士兵“射出千箭,杀伤千人”,其余清军迅速跟进,取得大胜。
上图_郎世宁画的乾隆皇帝大读图(局部)
龙对强大的索隆战士情有独钟。比如廓尔喀(今尼泊尔)进犯 *** 时,甘龙虽然从附近的川青抽调了一万多兵力,但还是特意从东北抽调了一千索隆部队,并且严令索隆部队到达之前不得开战。在皇帝的命令下,索伦兵渡万里,终于到达 *** 。虽然索隆士兵只有1000人,但他们的战果辉煌。把石梭伦的兵带到 *** 后,没有休息就直接投入了战争。结果一战“杀贼六百,擒贼二百”。
在后续的战争中,索隆士兵在山中苦战,多次作为进攻廓尔喀军队的先锋,直到翻越喜马拉雅山,兵锋直指廓尔喀首都加德满都。此役之后,甘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在索伦牺牲这样的地方作战,士兵们的枪法和箭法都很快,这是非常强大的。在深山老林里打,很有效果。”后来,礼王赵廉在小婷札鲁对在清军百年战争中表现优异的索伦士兵进行了总结评价。他说,“国家击四夷,开疆两万余里,南驱缅夷,西伐金川,只靠索隆光明健师,风殿惊世,苦中作乐。”
上图_索隆的士兵英勇杀敌。
梭伦士兵保持战斗力的原因
比起满洲、蒙古、八旗汉军甚至绿营军,索伦军的强大战斗力能持续这么久,不是自然的,而是清朝统治者有意为之的一个结果。一般来说,索隆人被要求保持渔猎生活方式,避免“被中国人的习惯所感染”。
清朝统治者认为,索隆士兵之所以坚韧、善战、能吃苦,主要是因为他们保持了东北山区渔猎的传统生活方式,在艰苦的环境中得到了锻炼。一旦你享受了满洲八旗那样的优越生活,或者学习了官州汉族的农业技术,你就无法保持战斗力了。
所以到了清朝,居住在关外东北地区的索隆人首先被编入布扎八旗,翻译成中文,让他们负责狩猎。每年都有各种动物皮交给朝廷,主要是貂皮。清廷的目的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兽皮,主要是为了让东北的索伦人忙于狩猎,保持骑射技能。
清廷除了供应皮囊,还命令黑龙江将军对索隆人实行春秋两季的训练制度,即每年集中进行两次大规模的军事训练。
上图_索伦公务员增刊-呼伦贝尔地区出土
除了军事,清廷采取一切手段维持索伦人的战斗力。在生产方式上,乾隆年间,呼伦贝尔首席大臣对皇帝说,由于“冬天发生了一场大的雪灾,死了很多牲畜”,当地的索隆人“在出生之前就很压抑,或者没有牲畜,靠打鱼为生,或者乞讨为生”。于是要求皇帝把在平定大、小、卓木之战中俘获的一些擅长农业种植的俘虏送到东北,教当地的索伦人如何种田。兵部尚书经过讨论,决定先试行。
然而,经过三年的努力,索隆人通过学习耕种和发展农业获得了丰收,看到了农业的好处。龙和军部尚书认为“索隆等人靠打猎为生,却不种地。他们从小就打猎,有很多技术娴熟的成年人。今天,如果你只勤于农业,索隆等人只求眼前利益,在边疆学久了中国的风俗,忘了旧习,弃了本领,也是没有用的。”
于是清廷立即下令遣返所有教索伦人种地的俘虏,并要求索伦士兵“仍练猎守”,不顾索伦士兵生活的艰苦。
以上_清朝八旗子弟
综上所述,清朝入关后,八旗满蒙兵战斗力逐渐下降,东北白山黑水的索伦兵成为清朝中期对外战争中的“尖刀”。
索隆的士兵长期保持战斗力,骁勇善战,留下了许多辉煌的战果。除了自身生活环境(极寒艰苦)和生产方式(渔猎)的锻炼,实际上是清朝统治者严格要求并建立制度加以维护的结果。
作者:李更正/编辑:
参考资料:
[1]《龙沙简介》方式济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清史稿》北洋 *** 设立图书馆编辑中华书局。
[3]《小婷杂录》兆联中华书局。
[4]《清代八旗政治手稿》杜嘉基人民出版社
文字由历史大学团队创作,图片来自 ***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