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之年是什么意思
【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左右开始成熟,可以自立,有所成就,也作而立之年。
【不惑之年】四十岁的代称。年龄已到意志坚定、学识广博的阶段,是不会被世事所迷惑的。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
【知命之年】旧时用"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耳顺之年】指人到六十岁时,便可从别人的言语中辨别是非、真假,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
【从心所欲】随着目已的心意和爱好,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也作随心所欲。
孔子三岁时,父亲便亡故了 ,母亲带他移居到曲阜。孔子很有志气,十五岁便立志要好好学习各种知只和本领。后来,孔子更加发奋学习,他博学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很多人愿意把孩子送来孔子这当学生。
孔子三十五岁到了齐国,但出于种种原因,没能在齐国实现自己的抱负。三十七岁的孔子回到鲁国,但鲁国很混乱,孔子依旧没有从政的机会,学问却史加精进。
五十岁的孔子终于有机会从政,施展自己的抱负,却敢终不得已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的旅程。
直到六十八岁,孔子才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在教学和整理文献上。
子曰:"吾十有( you ,通"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随)心所
欲(心意,爱好),不逾( yu )矩( j )。”
孔子在回顾自己的生命历程时说:
“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十岁能坚定自立了;到了四十岁对任何事情都不再迷惑;五十时,我明白了什么是天命,知道自己命中注定应该干点什么,明确了自己的使命;在六十岁时,耳朵里听到任何顺耳和逆耳的话,都能冷静地去分析,对听到的一切,都能明白贯通,泰然对待了:到了七十岁,才真正做到无拘无束,随自己的心意去做事,也不会越出法度和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