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纷纭(对于谁制造了特斯拉没有达成共识)
特斯拉的触底反弹与其“扎根”中国的节奏高度一致。国产带来的规模,促成了整车成本的降低;不断降低的车价产出更多的韭菜,形成产销良性循环。
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时,上海超级工厂的加速运转与特斯拉在美国“走走停停”的生产和柏林工厂建设的遥遥无期形成鲜明对比。所以“如果没有政策支持,上海超级工厂及时投产,特斯拉可能真的会破产”,也有业内专家这样认为。
截至当地时间1月13日收盘,特斯拉市值达到8099.11亿美元,是第二名丰田的3.85倍;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个人财富飙升。2021年初,他取代在位四年的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身家超过1850亿美元,成为新闻焦点。
然而,就在最近的2018年,无论是陷入“生产亏损地狱”、濒临破产的特斯拉,还是被迫辞去董事长职务的马斯克,都很难将他们与当下的“辉煌”联系在一起。不到三年的时间,是什么让“岌岌可危”的特斯拉迅速走向巅峰?对此,人们有很多看法和评论,正所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认为特斯拉的产品各有优势。不可否认的是,特斯拉确实抓住了全球电气化浪潮的风口,给自己的产品打上了高科技的“包装”,多个概念的普及度提高。但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特斯拉的组装工艺和产品质量几乎都低于公认的水平;更有甚者,在暂时“告别”自燃隐患后,特斯拉引以为傲的autopilot频频“撞车”,由此引发的交通事故频频出现,好不容易成为一个靠谱可靠的伙伴。
有分析认为是特斯拉品牌的吸引力。特斯拉习惯了用“源源不断”的话题来搅动自己,但无论是不考虑老用户的感受和伤害品牌本身的频繁降价,还是一再为质量问题向消费者“扔锅”,都无法带来积极的“流量”。而且随着传统车企纷纷进入电动化领域,特斯拉也很难脱颖而出。
甚至有人认为马斯克用个人魅力撬动了市场。“不拘一格”的马斯克,在推特上赚足了眼球“吸粉”,在国产Model 3的交付仪式上手舞足蹈等等。,但是粉丝效应很难支撑车企发展这么久。
回顾历史,恰恰是特斯拉在中国汽车行业和市场的“落地生根”,与特斯拉触底反弹不谋而合。2018年7月10日,特斯拉与上海临港签署合作备忘录;次年1月7日,特斯拉Giga上海在一片农田破土动工;仅一年后,2020年1月7日,特斯拉正式向首批车主交付国产特斯拉Model 3。
不言而喻,在中国这个最广泛需要的市场实现本地化,将会给特斯拉带来提振。快速的规模化生产大大降低了整车成本,也给了特斯拉频频降价的“底气”,然后销量不断扩大……实现了良性循环。值得注意的是,上海超级工厂投产后没几天,特斯拉股价就开始大幅上涨,这是其股价飙升的由来。
更何况,2020年全球疫情的突然到来,凸显了上海超级工厂对于特斯拉的意义,不仅是锦上添花,更是救命稻草。得益于有效防控,中国率先实现全面复工复产,上海超级工厂加班加点,一直坚持。甚至在满足中国市场需求的同时,于2020年10月正式开始整车出口业务,将上海超级工厂生产的Model 3出口到十多个欧洲国家。
相比上海超级工厂的火热生产,在美国,特斯拉于2020年3月24日发布了加州工厂无限期停工停产的通知。心急如焚的马斯克甚至在5月11日表示,公司将违反 *** 规定,强行复工;当时特斯拉德州工厂还只是在建设阶段。
在德国,特斯拉柏林工厂的进度也比较缓慢。按照计划,产能为50万辆的柏林工厂将于2022年满负荷运转。然而,日前有消息透露,特斯拉柏林工厂仅 *** 了少量工程师,其内部人士甚至透露,该工厂的竣工日期可能会推迟3至6个月。
可见,如果没有上海超级工厂的大力支持,特斯拉能否从全球疫情中复出还是未知数。也正是中国市场的及时帮助,成就了特斯拉的逆境重生和耀眼的资本市场成绩。该联合会秘书长崔东树也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中国对特斯拉意义重大,中国市场的强劲需求和潜力助推了特斯拉的整体业绩。”他还强调,“也正是得益于中国对特斯拉Giga上海建设和生产的帮助,使得其即使在美国的生产遇到瓶颈时,仍能快速发展。没有政策支持,没有上海超级工厂的及时投产,特斯拉可能真的会破产。”(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郭跃)